正文 第17章 又見貢比涅森林(1 / 3)

1940年6月21日,法國停戰談判的全權代表已經被確定下來了。法國代表亨茨格、勒呂克、貝爾和萊昂·諾埃爾趕赴貢比涅。同日,希特勒乘車來到貢比涅森林。他在距離目的地300米處的一座塑像前走下汽車。他緩緩地繞行一周,注視著1918年議和的紀念碑和法國福煦元帥的半身塑像。22年後,在法國人引以為傲的貢比涅森林,曆史向法國人開了個大玩笑,法國人同樣向德國人投降了。希特勒在車廂附近的花崗岩石碑前停了下來,開始閱讀紀念碑上的文字。他的臉上出現了蔑視、憤怒、仇恨的表情,在“福煦列車”前檢閱儀仗隊,然後跨進車廂,坐在22年前福煦元帥坐過的椅子上。下午3時30分,法國代表團來了,他們故意遲到40分鍾。在一節火車車廂裏,希特勒和部下們接見了法國代表。

希特勒在餐車的長桌一端坐下,德軍參謀長凱特爾將軍向法國人宣讀停戰條款。這些條款一共36條,比22年前法國提出的條款更加苛刻。其中包括一條,就是法國將法國本土和海外殖民地的反納粹德國流亡人士,移交給德國;一切繼續對德國作戰的法國人,逮捕後馬上槍決。條款還提出:法艦隊必須解除武裝,將艦隊停在法國港口廢棄。德國給法國劃定一片未占領區,在法國南部和東南部,由貝當政府管理,將首都設在維希市。這一條款從地理上和行政上分裂了法國,還讓法國流亡政府很難成立,阻止了波爾多的法國官員們把政府搬到北非的計劃。當凱特爾讀完後,希特勒站起來退場了。法國代表團認為條件太苛刻了,要求向波爾多的法國政府進行報告。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裏,貢比涅和波爾多之間通了多次電話。談判持續進行……德國方麵提出的條件用電報通知法國政府後,法國政府要求德國作出讓步,尤其是不準占領巴黎,並讓法海軍艦隊留在北非。德國則堅決要求占領巴黎,並聲稱法海軍艦隊問題是細節問題,應該留給停戰委員會去解決。實際上,希特勒十分擔心法國政府逃到北非和法海軍艦隊落入英國手中。法國政府已經決定投降了,無法對德國提出的條件進行爭議。

德國提出,在占領區內,行政權力由法國官員在德國的管製下行使,這大大超出了貝當等人原來所希望的。貝當等人認為,這樣做有可能在某種程度上使居民免於遭到德國占領的最壞後果。希特勒認為,這既能使法國政府為德國工作,又可避免遭到抵抗的情況,而如果出現抵抗的情況,會不利於德國把法國的農業和工業捆綁在戰爭機器上。6月22日,談判繼續,凱特爾越來越惱火,不肯作絲毫讓步。他向法國代表團成員發出最後通牒:若1小時內不能達成協議,談判就會破裂。法國代表再次與波爾多通話後同意了德國的條件。6時50分,凱特爾和亨齊格分別在德法停戰條款上簽字。當法國代表團走出車廂時,天空下起了雨。這時,一群德國士兵正用力叫喊著移動那節“福煦列車”的車廂。德軍要把車廂運到柏林當展品。在1918年樹立的花崗岩紀念碑被一隊德軍士兵炸毀,但福煦元帥的塑像被保留了下來。這是一個令法國人民很久都不能忘懷的曆史插曲。貢比涅又譯“康邊”,是法國的城市,在皮卡第大區瓦茲河岸,距離巴黎東北80公裏,是瓦茲省的首府。貢比涅市有石油、金屬鑄造、肥皂、玻璃、機械和汽車輪胎等工業。1430年,法國聖女貞德在貢比涅被捕。貢比涅東北有片麵積約為140平方公裏的森林,在法國國道31以北幾米遠,埃納河的一個轉彎處有個林間空地,在林間空地上有一座福煦元帥的紀念碑。1918年和1940年的停火協定就是在那裏簽署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1918年11月11日,法德曾在貢比涅簽訂停戰協定。二戰中,法國貝當政府於1940年6月22日又在貢比涅向德國簽字投降。1941年6月至1944年8月,德國在貢比涅設立奧斯威辛集中營。

1942年7月6日,第一批政治犯被運到奧斯威辛集中營。法國停戰委員會前往意大利去進行談判,法國與意大利停戰協定的條款簽訂後,使英法之間的關係更趨緊張。博杜安在6月21日夜裏接見英國大使坎貝爾時,態度蠻橫無禮。坎貝爾接到英國政府的命令,叫他避免被德軍俘虜。不久,英國政府派來一艘魚雷艇,供他用來逃離。6月23日夜間,坎貝爾和下屬倉促逃離。從此,英國在波爾多沒有代表了,這對英法兩國是很不利的。結果,在以後的日子裏英法兩國出現很多誤解。6月23日,丘吉爾譴責停戰協定,允諾在英國戰勝後將恢複法國的自由。幾天前,丘吉爾在下院曾宣布,英國至少已經履行了盟友的義務。結果,英國和法國之間展開了一係列聲討。賴伐爾對英國人一直沒有好感,這時自願站出來反對英國,大力主張與英國決裂,但法國政府並不準備這樣做。英法之間的主要矛盾就是法國艦隊的問題。英國經常施加壓力要求法艦隊開往英國港口,那就意味著,法國必須繼續戰鬥下去,至少用法艦隊繼續戰鬥下去。法艦隊的命運掌握在海軍司令達爾朗手中,他決不會把艦隊交給任何人。達爾朗和法國海軍軍官們一樣,具有傳統的仇英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