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色方案”仍然與“左翼牽製,右翼包抄,攻克巴黎”的“施利芬計劃”差不多。希特勒擔心“黃色方案”會造成消耗戰,被迫將進攻日期一推再推,“黃色方案”總共推遲了29次。英國則認為自己海軍力量強大,主要負責對德國實施海上封鎖和戰略轟炸,地麵作戰應由其他盟國承擔。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卻認為隻要保持中立,就能避免戰爭。當德軍轟炸機對荷、比兩國的飛機場、重要橋梁、鐵路和倉庫進行狂轟濫炸的時候,在馬奇諾防線駐守的英法士兵還在睡夢之中,殊不知德軍的坦克已經衝進荷、比國境。丘吉爾加入政府後,持續不斷地批評張伯倫的綏靖政策,他提出的批評多為日後的事實所證實。丘吉爾在英國聲名鵲起,英國人把他看做是抵抗德國侵略的旗幟。1939年9月,德國在占領波蘭之後,開始虎視西歐,並著手策劃進攻西歐諸國的作戰計劃。德國於一戰中製定的“施利芬計劃”是穿越比利時而進行的大規模戰鬥。20世紀30年代法國在法德邊境修築了馬奇諾防線,使德軍隻能越過比利時和荷蘭進攻法國。這種情形與“施利芬計劃”內容大致相同。德軍總參謀長施利芬於1905年製定了“施利芬計劃”。
施裏芬是閃電戰理論的創始人,主張以優勢兵力偷襲敵人,速戰速決。“施利芬計劃”的重點是繞過法國漫長而堅固的防線。“施利芬計劃”將德軍兵力分為對蘇聯的東線和對法國的西線,東西線兵力比例為1:8。西線細分為左右兩翼,左翼部隊11個師,右翼68個師。右翼集結在凡爾登地段,這裏距巴黎隻有135英裏。左翼分布在240公裏的法德邊境上。一旦戰爭爆發,東線德軍與奧匈帝國軍隊負責把蘇軍牽製在東普魯士邊境。同時,集結於西線右翼取道比利時,突襲法國,迅速占領巴黎,再從背後包抄法軍主力。而西線左翼負責抵擋法軍主力的攻勢。“施利芬計劃”中規定西線右翼於戰爭爆發後第十二天前開辟列日通道,第十九日占領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第二十二日攻入法國,第三十九日拿下巴黎。由於判斷蘇軍的充分動員需要至少六到八周,因此,要求西線德軍在這一時間內徹底滅亡法國。1906年,小毛奇擔任德軍總參謀長,對該計劃作了變動,抽調右翼兵力來加強西線左翼和東線的兵力,結果削弱了西線左翼的進攻力量。結果,一戰初期,德軍右翼在馬恩河戰敗,“施利芬計劃”宣告破產。在波蘭投降後一個星期內,希特勒下令德軍通過比利時進攻法國,而且越快越好。凡是反對這一命令的軍官全部被免職,被認為是失敗主義者。德軍參謀部以前製訂的進攻法國的作戰方案基本上根據1914年德法戰爭時製訂的,沒有任何新意。舊的方案規定由位於北邊的德軍B集團軍群(總司令馮·博克)主攻,自比利時中部包圍盟軍主力。南邊龍德施泰特上將指揮的德軍A集團軍群,越過阿登山脈的森林擔任輔攻。那時,不管是德軍還是盟軍最高統帥部,幾乎都認為德軍的進攻隻有這一方案。
因為是阿登山脈易守難攻,步兵很難翻越,更何況德軍是機械化部隊。希特勒對這個硬碰硬的計劃沒有興趣,在接下來的討論中,希特勒建議把主要進攻方向向南轉移,以便在那慕爾以南的馬斯河對麵發動突襲。由於德國陸軍的決策者們對希特勒的建議多次反對,希特勒隻好作罷。10月9日,希特勒下達了進攻西歐的第6號指令。10月19日,德國陸軍部製定了代號為“黃色”的入侵方案,該計劃指示,德軍將經過比利時中部並以法國巴黎為主要突擊方向。該計劃其實與“施利芬計劃”沒有太大的區別。希特勒向陸軍元帥約德爾提出了他的最新想法,即越過阿登森林對馬斯河畔的色當發動進攻。約德爾反對這個建議,堅持對“黃色方案”進行修改。與此同時,曼施坦因給陸軍統帥部寫了備忘錄,批評了“黃色方案”。曼施坦因建議大規模入侵的重點是奧金萊克集團軍的南側,越過馬斯河發動大規模進攻,再順著阿拉斯-布格涅思線向西推進。出於對奧金萊克的嫉妒,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把曼施坦因的備忘錄壓了下來,不讓其引起希特勒的注意。希特勒曾把進攻法國的計劃提前到11月12日,但由於陸軍部的抵製,最終“黃色方案”再一次被推遲。10月27日,希特勒在柏林召開的一次會議上說:“時間拖長於德國不利,我打算在近期內進攻西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