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做過學生,你也一定和我一樣,遇到過這樣的情況:老師在課堂上向學生們拋出個問題,有些學生會迫不及待地舉手,甚至爭先恐後地站起來發言;有些學生不等老師同意就直接喊出答案;有些學生則默默地皺眉思考,很少主動舉手,但一旦被點名,卻可能給出最準確的答案;還有些學生既不主動回答,也不在乎能否答對問題,更願等待旁人給出正確答案。學生們這些形形色色的反應,也投射出不同性格的行為模式,而這些不同性格的人,雖然坐在同一屋簷下,相同的年齡段,接受同樣的教育,卻需要給予不同的教育方法。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因材施教”。
中國文化和教育所倡導的“因材施教”理念源自孔子,充分了解、尊重並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采用不同的教法,既能發揮學生優勢,補其不足,又可促其智商與情商全麵發展。遺憾的是,在現實中,很難落到具體的實處,不具備普遍的實際可操作性。我回憶了自己悲催的讀書時代,也打探了很多我的小夥伴,多數都是在被打罵恐嚇的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
過去幾年,我們與一些教育部門合作,嚐試將性格色彩用到教育實踐中,初見成效,我稱其為“因‘色’施教”。因“色”施教不僅可讓老師快速察覺並有效解決由性格導致的教育問題,而且能有效幫助教師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特點與需求,促其成長,敲開情商教育的一扇大門。
如何辨“色”識學生?
在課堂上,那些迫不及待、爭先恐後舉手的學生天性積極,反應敏捷,渴望通過最快速的自我表達獲得最多的關注與認可,卻常常因為不夠嚴謹細致的思維,在第一時間內給出錯誤答案。這是紅色學生的代表,他們容易在教師不斷的鼓勵與讚美中得到更多的學習動力。
那些默默皺眉思考、很少舉手的學生相對內斂,缺乏主動性,不願受到過多關注,習慣在深思熟慮、獨立想清所有存在和潛在問題後再確定答案。這是藍色學生的代表,所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長時間的沉默後一旦被提問,最有可能給出最完美的答案。
那些不舉手就直接回答問題的學生外向主動,自信坦率,帶有明確的目標感和直截了當的行為方式,敢於挑戰權威,容易因為外界的嚴厲訓斥而產生強烈的逆反情緒。這是黃色學生的代表,常常因為教師不當的處理方式而與其發生衝突。
那些等著旁人答題的學生喜歡平靜、安寧的生活狀態,害怕被人打擾或與人發生衝突,對於教師的提問,與其努力思考或與同學搶答,不如耐心等待正確答案浮出水麵後,一筆一畫地記錄下來。這是綠色學生的代表,安於現狀的天性決定了他們在麵對激烈競爭時,即使最快得出正確答案,也會本能地將機會拱手讓人。
學生性格的差異決定了教師必須因材施教,學生個性的複雜性決定了教師必須因“色”施教。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關鍵看作為教者的老師你懂不懂性格。
因人而異,因“色”施教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破解提高學生情商的密碼,先得提高自己的情商,因人而異,“對症下藥”。
一、紅色:外界認可是自信的原動力
並非所有紅色的學生都能呈現出外向、積極和自信的一麵。嵐嵐就是個看似寡言內向的學生,尤其不願在課堂上與師生交流,總是在屬於她的角落裏,靜靜地聽,靜靜地寫,靜靜地想(包括走神)。
一次語文課上,教師點名讓她表演“賣火柴的小女孩”,意外發現她的表現力勝過其他任何學生。第一次,嵐嵐在全班同學麵前受到了大大的表揚。課後,她一反常態地坐在前排,對教師報以微笑,並在下一次角色扮演的語文課上,主動舉手。細心的教師察覺後問她:“嵐嵐,你有沒有發現自己跟以前不一樣了?為什麼以前上課,你都不說話不舉手呢?”“我不是不想說話,是考試的分數不高,從來沒有人注意我、表揚我,所以覺得讀書、上課都挺沒意思的。”嵐嵐的話讓教師發現,這本不是個內向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