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周易係辭》
譯文
要想徹悟宇宙萬物變易之理,必須要無思無為,停止一切念頭與行為,達到寂然不動的境地,如此才能感悟、通達天下事物的道理。
闡釋
《周易係辭》中有:“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周易》道出了習靜養氣的要領。
實際上,《周易》的這句話與導引學說是相通的,因此,擅長習靜養氣的宋明性命學家對《周易》的這句話非常推崇,由此引申發揮出各種導引養生理論。
《周易》內涵豐富,《周易》的卦象中蘊涵著不少導引術的道理。
《周易頤卦》雲:“貞吉。觀頤,自求口實。”二陽爻居外,四陰爻居中,有虛中之意,又像自然之龜。龜以氣為養,自求口實。氣功食氣胎息法,就是源自“頤卦”之義。
《周易艮卦》雲:“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宋代理學的開山鼻祖周敦頤曾說:“看一部《華嚴經》,不如看一艮卦。”可見“艮卦”蘊意之深刻。“艮其背”指意守丹田,“行其庭”指內氣運行。“不獲其身”和“不見其人”是指超世脫俗,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此外,《周易艮卦》的爻辭為:“初六,艮其趾,無咎。利永貞。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九三,艮其限,列其,厲熏心。六四,艮其身,無咎。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上九:敦艮。吉。”這段文字中的“趾”為腳趾,“腓”為腿肚子,“限”為腰,“身”為軀幹,“輔”為頰腮,“敦”為額部,這些部位正是意念由下而上運氣的通道,借以疏通氣血,打通經絡。
事實上,雖然《周易》不是專講導引術的書籍,但《周易》的思維方式及辯證法可以作為導引術的基本理論。
養生之道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感愈來愈緊張,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體魄就顯得尤為必要。
導引養生與保健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自漢朝以來,曆代醫書都有通過導引進行康複治療的記載。現被廣泛用於慢性病的治療和保健,是我國古代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是中國醫藥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雖功法繁多,學派林立。但是不管哪一流派,在客觀上所起到的養生祛病、延年益壽的效果,都是一樣的。近數十年來,中國導引術這一獨特的醫療保健術得到了很大的普及和發展。
概括而言,導引術對身體健康有以下作用:
對神經係統的作用
練習導引術時,由於意念入靜,神經係統處於內抑製狀態,入靜能消除大腦的緊張,加強大腦皮層的調節機能,交感神經的反應相對減弱,而副交感神經的反應相對增強。精神內守利於大腦皮層的主動休息,有顯著的保護作用。
對心血管的調節作用
促進血液循環,使毛細血管擴張,心率減慢,心率變齊,增強心髒功能,減輕心髒負擔。
改善消化係統功能
練功時,膈肌活動範圍比平時增加 3 至 4 倍,腹腔內壓周期性的變動,對胃、腸、肝、膽、胰起到“按摩”作用,促進胃、腸蠕動和消化液分泌,改善消化與吸收功能。
對呼吸係統的作用
膈肌活動增大,呼吸頻率降低,身體的耗氧量減少,能量代謝率亦降低,這種低代謝生理狀態減少機體消耗,有利於精力儲備。
對內分泌的作用
導引練習者五羥色胺代謝水平為一般人的 2 至 3 倍,而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的代謝水平隻有一般人的 60%左右。皮質激素、生長素分泌減少,蛋白質更新變慢,免疫功能增強。
導引練習的基本要素可分為三個方麵,即調身、調神、調息,通過有機的協調,才能進入一種特殊的生理狀態,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
調身
練習導引術必須有特定的姿勢做基礎,以便利於放鬆入靜,進入狀態。調身就是調整身體,也稱擺姿勢。姿勢是人們在生活中,身體所處的常態,它不外行、住(立)、坐、臥四個方麵,古人稱此為“四威儀”。擺姿勢則是練功者在練功時間內所采取的體位及其形態。要求練功者能在所安排的練功時間內,身體各部分都處在適合的位置。自然的情況下,使注意力集中,便於全身鬆靜和調整呼吸。
調息
調息就是呼吸的調理,古代稱為吐納、練氣、調氣、食氣等。呼吸原是每個人都在時刻地進行著的,而在導引鍛煉時,就要求有意識地注意自己呼吸的調整,不斷地去體會、掌握、運用與自己身體情況相適應的呼吸方法。常用的呼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