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生活,為何總是在別處
人們對一切環境的態度——適應和不適應——構成了他們的生活。
在兒時,常常會羨慕大人的成熟與獨立,長大後又羨慕起兒時的天真單純;女人羨慕男人的堅強睿智,男人羨慕女人的心細敏銳;平凡人羨慕成功者的輝煌,而成功者又渴望可以擁有一點點小幸福。
經常會聽到周圍的人這樣抱怨:“我真羨慕你,工作那麼清閑,沒有壓力,掙錢不多但生活也沒有憂慮,每天下班都有充足的時間去玩,一個人自由自在的多逍遙。”
其實人和人真的沒有什麼實質上的分別,為了麵包,為了富足的生活,為了社會認同的所謂成功而每日奔忙。
很多人都會羨慕其他人,這隻是一種習慣,習慣追逐、豔羨別人的所有。
他們總會看著別處的風景和別人更美的生活:他人有更好的工作環境,老板更好,薪水更高;有更漂亮的妻子或者更有能力的丈夫,雖談不上大富大貴,但也不愁柴米油鹽;而反觀自己呢?
一切似乎總有不如意的地方。
“你對自己的現狀感到滿意嗎?”如果這個時候如此詢問,不少人都肯定會異口同聲地表示否定。比較來比較去,自己的願望沒有得到滿足,理想沒有實現,忍不住就開始抱怨上天了,為何美好的東西,都為別人所擁有,而自己似乎是被囚禁的一籌莫展的“蠢材”。而其實,在旁人眼中那些順風順水的天之驕子,在沒有找到自己適合的環境平台之前,也是當過一陣子蠢材的。
亞伯拉罕·林肯,這位美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總統,用他自己的話說,他的童年就是“一部貧窮的簡史”。小時候,他幫助家裏搬柴、提水、做農活等。18歲那年,因為身材高大他被一個船主雇用,與人同乘一條平底駁船順俄亥俄河而下,航行千裏到達奧爾良。在25歲以前,林肯沒有固定的職業,四處謀生。成年後,他成為當地一名土地測繪員,因精通測量和計算,常被人請去解決地界糾紛。
他失敗過很多次,最沮喪的時候,據他說“我身上連一把刀都不敢攜帶,我真怕一時想不開”。
可就是這樣一位窘迫不堪的年輕人,最後憑借自己聰明的頭腦,執著的進取心,不屈的鬥誌,達觀的處世態度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一位總統。由於他在美國曆史上所起的進步作用,人們還稱讚他為“新時代國家統治者的楷模”。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這則家喻戶曉的智慧小故事,說的是淮南香甜的橘子移植到淮北就變成苦澀難吃的枳。
為什麼香甜的橘子一移植到淮北就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呢?因為事物的條件和環境等等變了,淮北不適合橘子的生存,所以才會這樣。每種植物都有自己的生活環境,同理,每一個人也有能激發自己潛能的生存環境。
為何我們總是羨慕別人的生活?為何美好的東西,總是為別人所擁有。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你沒有找到最適合你的環境。如果寶貝放對了地方,就是天才。如果放錯了,隻會徒然抹殺其智慧和時間。
不妨跳開這個框架去想一想,自己習以為常的環境是不是就真的適合自己?如果自己完全擁有可以獲得更美生活的潛力,為什麼不試著尋找一個更加適合自己的環境平台?當我們發現現在的環境不適合自己時,我們應該去爭取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小恬是某名牌大學的畢業生,畢業時幾經尋覓,找到了一份令人豔羨的工作——彙豐銀行的管理培訓生,年薪三萬英鎊起。三萬英鎊什麼概念?折算成人民幣就是四十多萬。對於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本科生來說,這意味著一步登天。
說到這,肯定又會有很多人兩眼冒星星,眼饞得不得了。但如果說到小恬一路走來的過程,我們就有必要作一個冷靜的分析。
高薪不是白拿的,高薪酬同樣具有相等的壓力和挑戰。為了得到這份工作,小恬更是過五關斬六將。她隻身飛往上海,在八選一的死亡麵試中,PK掉包括MBA、博士和研究生在內的所有競爭對手,贏得了這個職位。
小恬自然不是等閑之輩,憑著智慧、勇氣和不服輸的精神,她贏得了自己職業生涯中完美的一仗。在她挑戰的過程中,她肯定也有過彷徨,有過打擊。為什麼不去找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每月兩三千塊錢的工資,過得去的辦公條件,還算友好的同事,運氣好的話還能分到一間宿舍。對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這些已經足夠具有誘惑力。
但內心的執著不容她放棄,這份工作是自己夢寐以求的,它的工作環境和職場氛圍最適合自己。如果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就要為自己創造最大的價值。
在以後的將來,如果不出意料的話,小恬也會用所有的努力來讓自己更加強大,在保衛她的“戰果”的同時令它增值。
我們隻能了解自己為了得到現在擁有的東西而付出過的努力和艱辛,而別人付出的努力和抉擇的艱難,我們不可能完全了解。人性的劣根性便是如此,每個人都在為錯誤的選擇尋找借口,為自己無法抵抗誘惑做開脫。如果換位思考一下,其實他人煢煢獨行的孤獨和艱難遠沒有外表來得那麼光鮮。
人無時無處不在選擇之中,一旦承擔起選擇的責任,我們就會體味到選擇的困境——進退維穀、舍取兩難的尷尬困苦與矛盾。
哲學家說:“人不可能同時踏入兩條河流”。選擇是艱難的,卻也是一種力量。我們都清楚地知道,我們的生活都是被動的,在成長中,我們的父母及前輩們或許已經反複給我們灌輸一種思想——選擇將會付出巨大的代價。要做生長在淮南的橘子,但真正能做出正確選擇的人實在是鳳毛麟角。
剛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以及那些中途調整職業的人,都必須做出一項重要選擇:你將以什麼方式來謀生?做一個工人、白領、程序設計員、老師、醫生、自由職業,或者擺一個燒烤攤子?
這種選擇通常都像賭博,大多數人都處於一種被選擇狀態。為了解決就業問題,能夠盡快適應社會環境,很多人會做出這樣的決定:接受第一份選擇自己的工作。當我們四處投遞個人簡曆,接受無數次麵試,被一次又一次拒絕時,信心和耐心會逐漸喪失,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而一旦有一份工作擺在自己麵前,就會毫不猶豫地接受它。
如果突然有一天有人告訴自己,這份辛辛苦苦找來的工作環境其實完全不適合自己,讓你拋棄一切、重新開始時,你是否真的可以這樣輕鬆地拋棄呢?
經濟學上有一個詞,叫做“路徑依賴”,也就是物理學上的“慣性”,正是用來形容這種情況。雖然這份工作並不適合自己,但是這份尋覓已久的工作可以帶來久違的穩定感和安全感——既然已經熟悉了周圍的環境,幹脆跟著慣性走。尤其麵對現在就業壓力這麼大、經濟不景氣的社會前景,林林總總的理由理所當然地阻礙了我們逃離現狀的步伐。而人一旦產生惰性,就會被自己的慣性拖著走,隨波逐流。
第二種原因同樣也可以用一個經濟學的詞彙來描述:機會成本。
有一得,必有一失,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亞當·斯密曾經說過:國王會羨慕在路邊曬太陽的農夫,因為農夫有著國王永遠不會有的安全感。而你要有農夫那樣的安全感就不能有國王的權勢。你選擇做一件事,必然會放棄另外一件,那個被放棄的所帶來的收益就是你的機會成本。
你從已經很熟悉的環境中逃離,就必須放棄自己通過勤奮努力累積的資源,放棄你可能在這個環境中創造的未來價值。做人是有成本的,適當的舍棄是必然的代價。
譬如,你最愛吃的是茄子,可是在蔬菜地裏找到的卻是南瓜。也許這隻南瓜很大,甚至可能是菜地裏最大的南瓜,甚至有新聞記者來跟蹤報道。我們也因此感到一時的滿足——每個人都希望獲得他人的承認。但是,一旦喝彩聲消失,我們還得麵對現實,想著該如何處理這個登上吉尼斯紀錄的大南瓜——畢竟種菜不隻是為了贏得他人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