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兩篇同題報道
對同一個新聞事件,中外媒體各有表述、各有解讀,這無論從新聞傳播學、政治經濟學、還是文化符號學等角度分析,自然都各有其一套完整的價值理論體係,以及基於這種體係開發實踐的成熟模式和套路。在不同政治、經濟、文化、傳播係統交彙融通或者碰撞衝突都較少的時候,這些模式、套路的運動方式多為慣性滑行式的,它既塑造著“自我”也塑造著“自我”的接受者。但顯然,在二十一世紀以“全球化”、“新技術”、“新媒體”、“融合”為關鍵詞的今天,這樣的存在與發展方式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無論哪一種傳播模式和套路無疑都麵臨著顯著的甚至是前所未有的衝擊。
中國的經濟報道也經常麵臨這種壓力,這使得它可以在一個更廣闊、更開放的平台不斷解剖自己的肌理,觸碰自我的精神內核。下麵這兩篇關於青藏鐵路通車改變西藏經濟發展方式的同題報道將是一個很好的分析樣本。
第一篇是來自《西藏日報》2007年6月17日的報道。
家庭開旅館農民辦公司
青藏鐵路正在改變農牧民生產生活方式
本報拉薩6月17日訊(記者楊正林梁軍)這些天,堆龍德慶縣丹增貢嘎老人家開辦的家庭旅館忙得不可開交。時值西藏旅遊旺季,客人走了一撥又來一撥,旅行社的導遊還特意帶著遊客來他家的旅館參觀,看他們表演民族歌舞。“青藏鐵路修到家鄉,火車來到家門口,這條‘幸福線’讓我家的生活越過越幸福!”丹增貢嘎樂嗬嗬地說。僅在拉薩火車站附近,像這樣的農牧民家庭旅館就有40多家。
青藏鐵路的開通,給西藏帶來了巨大的人流、物流,拓寬了農牧民的就業和致富渠道。堆龍德慶縣委、政府緊緊抓住這一機遇,引導農民從事多種經營,使過去祖祖輩輩依賴土地為生的當地農民跳出“農門”,走出“山門”,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寬,日子越過越紅火。
鐵路通車後,“農家樂”,讓群眾吃上“旅遊飯”。在火車站附近的桑木村,開辦“農家樂”的群眾由原先的36戶增加至52戶,占全村總戶數的76.5%。最早開辦的“桑木民俗自然村”更是門庭若市,遊客和從市區專門來“逛林卡”的人數比往年增加了一倍多。旅遊業為桑木村農民提供了70多個就業崗位,全村68戶農戶,實現了“一戶一人”就業,每戶年均增收3150元。
堆龍德慶縣乃瓊鎮色瑪村緊鄰拉薩火車貨運站。村委會組織村民投勞集資,籌資950萬元組建了色瑪物流公司和裝卸公司,解放了村裏30名無業青年的就業,同時還吸收大量當地農民參與物流公司和裝卸公司的建設。青藏鐵路通車以來,僅乃瓊鎮就輸出勞動力6000餘人次,勞務輸出總收入216萬元,人均增收3600元。
隨著鐵路的通車,乃瓊鎮的綠色無公害蔬菜、土特產品也越來越多地走進市場,受到消費者的青睞。乃瓊鎮以協會為龍頭,以訂單為保障,組織105戶農民在鐵路沿線大力開展無公害蔬菜和花卉種植,從而帶動周邊群眾致富。在乃瓊鎮鐵路沿線村莊,還有75戶群眾專門從事藏雞、生豬、奶牛養殖,23戶群眾從事園林綠化,承接鐵路沿線綠化項目,戶口均增收達1800多元。
第二篇是來自《華爾街日報》中文網2006年8月24日的報道。
西藏感受經濟發展脈動
中國政府希望通過發展經濟振興農村貧困地區,不過,在西藏,這個計劃卻遇到了一定障礙:比如,家住那曲的尼瑪(音)就不願宰殺他家飼養的犛牛。
那曲縣縣委主管經濟的官員段祥錚(音)正在全縣推行有步驟地宰殺犛牛的工作,政府計劃在那曲發展犛牛肉製品產業。段祥錚說,他們想把風味犛牛肉和牛絨掛毯賣到中國其他地方,這對那曲的經濟應該很有意義,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但45歲的尼瑪不想讓他的七十頭犛牛被宰殺掉。這是他全家最值錢、最珍惜的財產。他平日賣牛奶,這些奶會被加工成黃油、奶酪和酸奶,這些都是西藏人的日常飲食及佛教儀式中最常用的食品。牛糞也有用處,藏民用它作燃料來做飯取暖。在尼瑪那片麵積不小的草場上見到他時,他點了一支煙說,去年,他家一共隻宰殺了三頭牛,雖然“政府要求的數要多些”。
這片在西方人眼裏是人權事業重點地區的偏遠、多山之地現在也開始感受到中國一門心思發展經濟的巨大聲勢了。中國中央政府表示,希望能讓西部12個省份趕上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這一發展目標的激勵加之青藏鐵路的開通使各地企業家和遊客對這個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地方趨之若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