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認識頸肩腰腿痛(1 / 3)

要治療調養頸肩腰腿痛,首先必須全麵了解和正確認識頸肩腰腿痛,現在從頸肩腰腿痛的概念談起,將頸肩腰腿痛的概念及發病原因、頸肩腰腿痛常用的輔助檢查、臨床常見的頸肩腰腿痛疾病、中醫對頸肩腰腿痛的認識等有關頸肩腰腿痛的基礎知識予以簡要介紹,以便對頸肩腰腿痛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一)頸肩腰腿痛的概念及發病原因

1.頸肩腰腿痛的概念

頸肩腰腿痛是指頸肩、腰背及下肢等處的疼痛,頸肩腰腿痛不是一種疾病的名稱,而是多種疾病表現出來的共有症狀。頸肩腰腿痛在農民、工人、汽車駕駛員以及長期從事低頭勞動、伏案工作的人中比較常見。有的人僅僅感覺頸部、肩部或腰背部疼痛,有的人除了腰背部疼痛外還合並有一側或雙側下肢疼痛,還有的人隻是整個下肢或下肢的某處疼痛。頸肩腰腿痛多為骨骼、神經、肌肉的病變所引起,諸如頸椎病、肩周炎、急性腰扭傷、慢性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骨質增生、腰椎椎管狹窄症、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經痛、老年性骨質疏鬆症、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等疾病均可引起頸肩、腰背及下肢等處的疼痛。頸肩腰腿痛的發病率很高,在人的一生中,絕大多數都有過罹患頸肩腰腿痛的病史或正被頸肩腰腿痛所困擾。頸肩腰腿痛給患者帶來肉體和精神上的痛苦,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勞動能力,危害著人們的身體健康。普及頸肩腰腿痛的防治知識,增強全民的自我保健意識,采取積極的防治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頸肩腰腿痛的發病原因

引起頸肩腰腿痛的原因複雜多樣,有許多疾病可引起頸肩腰腿痛,職業、年齡、營養狀況、勞動強度等均與頸肩腰腿痛的發病有關。大凡脊柱、骨關節以及肌肉、韌帶等的病變刺激或擠壓分布於該處的神經末梢,急、慢性損傷或蛻變等因素產生的無菌性炎症或骨性狹窄擠壓神經根等,均可引起頸肩腰腿痛。

(1)先天疾患:先天性發育不良或畸形,如隱性脊柱裂,椎體或附件畸形、缺如,脊柱滑脫症,髖關節畸形,膝關節屈曲畸形等,均可引起頸肩腰腿痛。不過先天性發育不良或畸形隻是眾多引發頸肩腰腿痛的原因之一,而且真正引起嚴重症狀者尚不多見。

(2)炎症疾患:炎症性疾患包括無菌性炎症、特異性炎症和非特異性感染三大類,諸如強直性脊柱炎、風濕性纖維組織炎或肌筋膜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骶髂關節炎、髖部滑囊炎、膝關節炎等,也是引發頸肩腰腿痛的常見原因。

(3)外傷影響:軟組織在受到外力的突然打擊、重力壓迫及超過軟組織生理範圍的牽拉、扭傷而產生的損害,如高速行駛的汽車急刹車、汽車相撞,除可引起頸、腰椎骨折脫位外,尚可造成頸部軟組織損傷及頸、胸、腰後關節紊亂。再如不正確的體育動作會造成運動性損傷,較多的損傷肩關節、膝關節、骨盆及脊柱的關節。另外一些非適應證的手法、不得要領的推拿、過度的牽引、暴力扳頸旋腰等均可導致醫源性頸肩腰腿痛發生。

(4)慢性勞損:軟組織的慢性勞損多因不良的生活習慣或職業性體位等原因,如長期低頭伏案工作、久坐、長時間彎腰工作及睡眠姿勢不當或使用高枕,使部分軟組織長時間處於牽拉狀態,被牽拉的軟組織內的血管長時間處於半通暢而形成的組織缺氧狀態,使血管的通透性發生變化,組織變性、纖維間質增多,於是軟組織發生病變,引起頸肩腰腿痛。

(5)退行性變:隨著我國人均壽命的延長,退變性疾患所引起的頸肩腰腿痛逐漸上升,脊柱骨關節病、老年性骨質疏鬆症、椎間盤退行性變、椎管狹窄症等,均是易於引起頸肩腰腿痛的退變性疾患。

(6)其他因素:天氣變化、體位不良、姿勢不當、疲勞、精神過度緊張、體力不足以及情緒低落等,均可誘發頸肩腰腿痛的發生,特別是潮濕與寒冷促使頸肩腰背肌肉痙攣,毛細血管收縮,局部組織血液供應不足,淋巴回流受阻,從而使代謝產物積蓄,發生疼痛。妊娠、扁平足、下肢不等長或臀部肌力不足等功能性缺陷也易引起頸肩腰腿痛;過度肥胖、血液疾病、內分泌疾病以及泌尿生殖器疾病、腫瘤、痛風等也可引發頸肩腰腿痛。

小貼士:頸肩腰腿痛是指頸肩、腰背及下肢等處的疼痛。頸肩腰腿痛給患者帶來肉體和精神上的痛苦,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勞動能力,危害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引起頸肩腰腿痛的原因複雜多樣,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積極預防和治療頸肩腰腿痛,有重要的意義。

(二)頸肩腰腿痛常用的輔助檢查

引發頸肩腰腿痛的病因有很多,臨床中必須認真了解頸肩腰腿痛患者的病史,詳細進行體格檢查,並可借助血液檢查、X線檢查、CT檢查、磁共振檢查等輔助檢查,以便綜合分析,做出正確的診斷。下麵將頸肩腰腿痛常用的輔助檢查予以簡要介紹,以供參考。

1.血液檢查

在血液檢查中,除血常規檢查外,血沉、類風濕因子凝集試驗、抗溶血性鏈球菌“O”試驗是頸肩腰腿痛患者常用的血液檢查,通過這些檢查,可初步了解有無風濕、類風濕等疾病。

(1)血沉檢查:血沉(ESR)是紅細胞沉降率的簡稱,其參考值成人男性為0~15毫米/小時,成年女性為0~20毫米/小時。引起血沉加快的頸肩腰腿痛疾病常見的有強直性脊柱炎、胸腰椎結核、類風濕性關節炎、胸腰椎骨髓炎、椎間隙感染、胸腰椎腫瘤等,當然並不能認為頸肩腰腿痛患者血沉加快就一定患了這些病,還要結合其他檢查結果和臨床症狀、體征來判斷,因為血沉加快還有很多原因,如婦女月經期、妊娠、貧血以及服用了某些藥物等。

(2)類風濕因子凝集試驗:類風濕因子凝集試驗(RF)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常用的檢測項目,但不是特異的檢查。類風濕因子是一種自身抗體,正常為陰性。據研究,類風濕因子不隻是存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有1%~4%的正常人也可出現陽性。類風濕因子在多種疾病中都有一定的檢出率,其中類風濕性關節炎為79.6%,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為25%,多發性肌炎為20%,皮肌炎為10%,少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為10%,結核病為10%,60歲以上的老年人為15%~50%。由上可以看出,類風濕因子陽性不一定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因子陰性的人,也不能肯定沒有病,對懷疑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頸肩腰腿痛患者,檢查類風濕因子後,仍需要結合其他檢查結果判斷。

(3)抗溶血性鏈球菌“O”試驗:抗溶血性鏈球菌“O”試驗(ASO)是證明近期有無溶血性鏈球菌感染的一種免疫學檢查,其參考值小於400單位。如抗溶血性鏈球菌“O”試驗大於500單位,且多次檢查結果遞進增高,有助於活動性風濕病的確診。

2.X線檢查

X線檢查是頸肩腰腿痛患者最常用的輔助檢查。在X線透視及X線片上,骨組織因密度較高,呈白色,密度越低的組織表現越黑,通過這些組織在X線透視或X線平片上的表現,可了解頸椎、腰椎某段、肩關節、髖關節、膝關節以及下肢其他部位病變的性質、範圍和程度,作為治療前後對比的客觀手段之一,有助於療效的判斷和對預後的估計。X線檢查對頸肩腰腿痛的臨床診斷大有幫助,通過X線檢查,可知道脊椎、肩關節及下肢骨髂有無畸形,有無炎症、結核,有無腫瘤及老年性退變等,對外傷患者來講,還能及時確定有無骨折、關節錯位等。需要說明的是,在閱讀X線片時,既要注意宏觀的變化,又要注意細微的變化;既要觀察主要部分,也不能忽視相關的部位;既要重視骨與關節,又要注意軟組織,以避免誤診或漏診發生。

3.CT檢查

CT檢查可獲得較為清晰的圖像,對小於1厘米的病灶較一般X線平片易於發現,通過CT成像,可觀察小關節畸形、隱蔽性骨折等。CT檢查還可清晰地顯示骨刺與韌帶的鈣化,較準確地測量椎體、椎管及椎根管等組織的直徑與橫徑,尤其適合於脊柱病變的檢查。常見的頸椎病變、腰椎病變,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間盤的退行性變、腰椎管狹窄、側隱窩狹窄、椎間孔狹窄、脊柱腫瘤、脊柱創傷等,均適合於做CT檢查,以明確診斷,而對於肩關節、髖關節、膝關節以及股骨、脛骨、腓骨等下肢的病變,一般通過X線拍片即可確診,當然若有必要也可進行CT檢查。

4.磁共振檢查

磁共振檢查是一種新型的對人體沒有損傷的檢查技術,用於檢查脊柱病變其圖像較CT更清晰,是明確脊椎病變的好方法。磁共振檢查可獲得脊柱的三維結構,可同時從矢狀麵、冠狀麵及橫斷麵觀察椎管內外的解剖狀態有無異常,判斷椎管的矢徑、椎體後緣的骨質增生、髓核的突出以及局部的炎症、腫瘤等,猶如一幅活的解剖圖譜。磁共振檢查對軟組織病變,尤其是脊髓病變以及半月板、韌帶損傷等有較高的分辨力,因此對於脊髓型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管內占位性病變等有較大的臨床意義。

小貼士:頸肩腰腿痛是多種疾病表現出來的共有症狀,根據頸肩腰腿痛患者的具體情況有選擇地進行輔助檢查,是明確診斷、了解病情變化、指導治療、判斷療效的主要手段。用於頸肩腰腿痛患者的輔助檢查較多,常用的有血液檢查、X線檢查、C檢查及磁共振檢查等。

(三)臨床常見的頸肩腰腿痛疾病

頸肩腰腿痛是指頸肩、腰背及下肢等處的疼痛,頸肩腰腿痛不是一種疾病的名稱,而是多種疾病表現出來的共有症狀。以頸肩、腰背及下肢等處的疼痛為突出表現的疾病有很多,下麵將臨床常見的以頸肩、腰背及下肢等處的疼痛為突出表現的頸椎病、肩周炎、急性腰扭傷、慢性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骨質增生、腰椎椎管狹窄症、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經痛、老年性骨質疏鬆症、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等疾病,逐一從病因病理、臨床表現、診斷依據幾方麵予以介紹,以便正確診斷和治療這些疾病。

1.頸椎病

頸椎病也稱頸椎綜合征,是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多發生於中老年人的一種常見病。雖然絕大部分頸椎病患者症狀輕微,但常隨年齡的增長而日趨加重,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和身體健康。頸椎病的發生原因不僅有頸椎椎體退行性變、頸椎間盤突出,還有發育性頸椎椎管狹窄、頭頸部外傷等,同時年齡、睡眠姿勢、職業因素等對頸椎病的發生也有重要影響。加強體育鍛煉,對頸部肌肉進行強化練習,使頸椎周圍軟組織強壯有力,預防和治療頸部損傷,避免過度疲勞、突然回頭,改善工作或睡眠時頭部的位置,糾正頸部不良的姿勢,預防頸部慢性勞損等,可預防或減少頸椎病的發生。

(1)病因病理:引起頸椎病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長期慢性勞損是其罪魁禍首,長期的局部肌肉、韌帶、關節囊的損傷可引起局部出血水腫,發生炎症改變,在病變的部位逐漸出現炎症機化,形成骨質增生,影響局部的神經和血管。外傷是頸椎病發生的直接因素,往往在外傷前人們已經有了不同程度的病變,使頸椎處於高度危險狀態,外傷直接誘發症狀發生。不良的姿勢是頸椎損傷的另外一大原因,長時間低頭工作,躺在床上看電視、看書,喜歡高枕,長時間操作電腦,劇烈的旋轉頭頸部等,均會使頸部肌肉韌帶處於長時間的疲勞狀態而誘發頸椎病。感染也可誘發頸椎病,慢性咽炎、扁桃腺炎、頸部淋巴結炎等可出現急性頸痛、活動不利,甚至有的會產生肌肉痙攣性斜頸。此外頸椎的發育不良或缺陷也是頸椎病發生不可忽視的因素,比如在單側椎動脈缺如的患者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生率幾乎是100%。頸椎病的病理變化可有頸椎椎間盤退行性變,纖維環彈力減退而向四周膨出,可壓迫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可有椎間隙狹窄、椎體邊緣骨質增長、黃韌帶肥厚和變性等。

(2)臨床表現:頸椎病的表現複雜多樣,不同頸椎病患者的症狀、體征不盡相同。有的以脖子僵硬、活動受限、頸肩部疼痛為主;有的以上肢無力、手指麻木為主;有的或頭痛、頭暈、惡心,或下肢無力、行走不穩;還有的甚至癱瘓、大小便失禁;也有的是上述幾種症狀兼而有之。現代醫學一般將頸椎病分為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和混合型6種類型,其臨床表現各有特點。①頸型頸椎病:頸椎局部或放射地產生頸部酸痛、脹麻等不適感,大約有半數患者由此可產生頸部活動受限或被迫體位,患者一般主訴頭、頸、肩、臂部疼痛等異常感覺,並伴有相應的壓痛點。②神經根型頸椎病:有上肢無力、手指麻木、感覺異常等症狀。③脊髓型頸椎病:分為中央型和周圍型兩種,中央型的發病是從上肢開始,向下肢發展,周圍型的發病則是從下肢開始,向上肢發展,其臨床表現主要為髓性異常感覺,運動、反射障礙,如下肢無力、抬步沉重感、跛行、腱反射亢進,甚至可出現痙攣性癱瘓、大小便失禁等。④椎動脈型頸椎病:因以椎動脈供血不足為特征,所以以偏頭痛、耳鳴、眩暈、視力減退、猝倒為主要臨床表現,其旋頸試驗陽性。⑤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可出現一係列交感神經反射性症狀,如惡心、眼花、耳鳴、心動過速等,由於此型常與椎動脈型伴發,有時很難獨立診斷。⑥混合型頸椎:臨床上常常有上述幾型的症狀混合存在,這種混合存在的現象使頸椎病的臨床表現更為複雜。

(3)診斷依據:頸椎病的臨床表現複雜多樣,不同頸椎病患者的症狀、體征不盡相同,不能一聽到患者有頸項肩背部疼痛不適就盲目下頸椎病的結論。在診斷頸椎病時,要通過全麵、細致的檢查,甚至要選擇一定的特殊檢查方法,結合臨床症狀、體征,綜合分析,在做好鑒別診斷的基礎上,才可確診。①頸型頸椎病:a.主訴頭、頸、肩疼痛等異常感覺,並伴有相應的壓痛點;b.X線片上頸椎顯示曲度改變或椎間關節不穩等表現;c.應除外頸部其他疾患,如落枕、肩周炎、風濕性肌纖維組織炎、神經衰弱及其他非椎間盤退行性改變所致的肩頸部疼痛。②神經根型頸椎病:a.具有較典型的根性症狀(麻木、疼痛),且範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b.壓頭試驗或臂叢牽拉試驗陽性;c.影像學所見與臨床表現相符合;d.痛點封閉無顯著效果(診斷明確者可不作此試驗);e.除外頸椎外病變(如胸廓出口綜合征、網球肘、腕管綜合征、肘管綜合征、肩周炎、肱二頭肌腱鞘炎等)所引起的以上肢疼痛為主的疾患。③脊髓型頸椎病:a.臨床上出現頸脊髓損害的表現;b.X線片上顯示椎體後緣骨質增生、椎管狹窄,影像學證實存在脊髓壓迫;c.除外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脊髓腫瘤、脊髓損傷、繼發性粘連性蛛網膜炎、多發性末梢神經炎。④椎動脈型頸椎病:a.曾有過猝倒發作;b.旋頸試驗陽性;c.X線片顯示節段性不穩定或樞椎關節骨質增生;d.多伴有交感神經症狀;e.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暈;f.除外椎動脈第1段(進入頸6橫突孔以前的椎動脈段)和第3段(出頸椎進入顱內以前的椎動脈段)受壓所引起的基底動脈供血不全;g.手術前需行椎動脈造影或數字減影椎動脈造影檢查。⑤交感神經型頸椎病:臨床表現為頭暈、眼花、耳鳴、手麻木、心動過速、心前區疼痛等一係列交感神經症狀,X線片有頸椎失穩或退變,椎動脈造影陰性。⑥混合型頸椎病:混合型頸椎病患者常有上述兩型或兩型以上頸椎病的症狀和體征混合存在,同時輔助檢查如X線片、CT等支持頸椎病的診斷。臨床常見的如脊髓型與神經根型兩者同時存在,神經根型與椎動脈型混合,也有脊髓型、神經根型與椎動脈型三者混合的頸椎病,這種不同證型頸椎病混合存在的現象使頸椎病的臨床表現更為複雜,不過根據其症狀、體征以及輔助檢查進行綜合分析,均能作出正確的診斷。

2.肩周炎

肩周炎全稱肩關節周圍炎,是以發生於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無菌性炎症為病理基礎,表現為肩部疼痛和肩關節運動功能障礙證候群的一種疾病。肩周炎是中老年人的常用病、多發病,肩周炎雖不是什麼大恙,但給患者帶來疼痛,致使肩關節運動功能障礙,嚴重影響著患者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引發肩周炎的病因是複雜多樣的,既有退行性病變、外傷製動、慢性勞損、內分泌紊亂的作用,也有受涼、心理因素等的影響。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起居調攝,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加強飲食營養,提高機體免疫力,防止肩關節及其周圍組織損傷,采取正確的工作和睡眠姿勢,避免慢性勞損等,可預防或減少肩周炎的發生。

(1)病因病理:肩周炎的發病與靜、老、傷、寒四種因素關節最為密切。所謂靜,是指靜而少動,平素缺乏肩臂肌肉的鍛煉,又缺少體力勞動;所謂老,是指骨骼和軟組織出現退行性改變,如骨質增生、骨贅生成和出現肌腱、韌帶的變性老化等;所謂傷,是指急性扭挫傷等超強外力的傷害性刺激、慢性疲勞性損傷以及某些職業病累積性損傷等;所謂寒,是指風、寒、濕等環境和外界因素的侵襲。靜而少動是發生肩周炎的首要因素,老年性退行性變是肩周炎發病的基本因素,急慢性損傷是發生肩周炎的重要外因之一,而風、寒、濕的侵襲是發生肩周炎的常見誘因。肩周炎的病理變化早期是在纖維性的關節囊,即關節囊收縮變小,在病變的晚期關節囊嚴重收縮,其他軟組織受波及,呈現普遍的膠原纖維的退行性病變,受累的組織呈進行性纖維化,滑膜增厚,軟組織短縮、硬化、脆弱、失去彈性,同時早期輕度的病理變化與晚期高度的病理變化之間存在著複雜的中間過程,且病變的發展不一致,不是所有的組織都具有相同的病理變化,而且肩周炎的病理變化是可逆的。

(2)臨床表現:肩周炎病程較長,可遷延反複數月,甚至2年左右。患者在來醫院就診之前一般均有數周至數月的肩部疼痛和關節功能逐漸降低的病史,然而要讓患者說出具體的發病時間卻是一件較為困難的事。特別是疼痛症狀的發展似乎是隱匿的,大約隻有五分之一的患者能回憶起病前曾有過的肩部或上肢的輕微外傷,這種輕微的外傷常常發生在日常生活中,如輕微的牽拉或震動等,涉及這種活動的力量顯然是很難估計的,而絕大多數患者甚至連這種外傷史也沒有。這種隱匿起病、逐漸發展的特點是肩周炎早期臨床特點之一。疼痛、壓痛、功能受限、外展“扛肩”現象及肌肉萎縮是肩周炎的主要臨床表現,肩周炎早期以疼痛為主,後期以功能障礙為主。早期表現為單側肩部疼痛,偶見兩側同時受累,其疼痛可向頸部和上臂放散,甚至向肩胛、前臂、手部放散。靜止痛是肩周炎早期的特征,表現為日輕夜重,晚間經常痛醒,晨起關節稍活動疼痛可緩解。由於疼痛肩關節外展和內旋等活動明顯受限,局部按壓出現廣泛性壓痛。後期病變組織發生粘連,疼痛程度減輕,功能障礙則加重,以至肩關節不能外展、上舉,梳頭、穿衣、吃飯、寫字等都會感到困難,甚至還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縮。

(3)診斷依據:肩周炎的診斷主要依靠患者的主訴、病史、臨床症狀和體征,其要點如下:①中老年人,特別是50歲左右者,常為單側發病,有時也可兩側同時發生;②發病因素有肩部或上肢的外傷、慢性勞損、代謝障礙、內分泌紊亂、鄰近部位的外科手術、姿勢失調、受寒或缺少運動等;③主要的臨床表現為肩部疼痛,疼痛一般為持續性,並以夜間和肩關節活動時為重,疼痛的性質含糊而不明確,肩周炎晚期疼痛症狀可有所緩解;④主要的體征是觸診肩部可有一至數個較明確的壓痛點,常見的部位為患肩的三角肌滑囊、肩峰下滑囊等處;⑤進行肩關節活動範圍檢查時,可見肩關節各方向功能活動均有不同程度的受限,以外展、上舉、外旋、內旋運動受限最為嚴重,疼痛期的被動運動檢查可感到由於患者疼痛、肌肉痙攣所致的活動受限,凍結期的被動運動檢查有一特征性的體征,即在被動運動檢查終末檢查者可感到類似皮革狀堅硬的抵抗感覺(終末感覺),在進行肩關節活動範圍檢查時,還應考慮到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病情的嚴重程度等影響因素,以便更好地對患者的肩關節活動給予準確評價;⑥日常生活活動試驗表明,患側上肢梳頭、穿衣、插手、摸兜、摸背等日常活動明顯受限;⑦晚期由於疼痛和廢用性萎縮,肩部肌肉可出現萎縮,以三角肌最為明顯,表現為肩外側豐滿的外觀消失,肩峰突起,徒手肌力檢查可發現患側肩關節屈曲、後伸、外展等運動肌力有不同程度的降低;⑧X線攝片檢查多為陰性,病程較久者可顯示骨質疏鬆、韌帶或滑囊鈣化點等退行性改變現象,以此可與其他肩關節骨性疾患進行鑒別;⑨肩關節造影檢查時,可在注入造影劑時感到阻力,造影劑的用量明顯減少,關節腔容積明顯變小,下緣呈鋸齒狀,肩胛下隱窩可減小或消失,肩關節造影為一有創性檢查,因此它並非是肩周炎診斷的必需方法。

3.急性腰扭傷

急性腰扭傷是指腰部肌肉、韌帶、關節囊、筋膜等軟組織的急性損傷,是臨床最常見的腰部疼痛性疾病。腰部損傷後可立即出現劇烈腰痛、腰肌緊張及活動受限等症狀。本病多見於重體力勞動者,青壯年發病率較高,多因搬運重物時用力過猛或姿勢不當引起。老年人在參加體育活動時,也可因動作不協調而致損傷。平時堅持體育鍛煉,勞動時量力而行,適當活動腰部,注意勞動姿勢,多人集體抬重物時注意動作的協調一致,可預防或減少急性腰扭傷的發生。

(1)病因病理:急性腰扭傷好發於下腰部,損傷可涉及肌肉、韌帶、筋膜、椎間小關節、腰骶關節或骶髂關節。腰骶關節是脊柱的樞紐,骶髂關節是軀幹與下肢的橋梁,體重的壓力和外來的衝擊力多集中在這些部位,故受傷的機會較多。凡集體抬重物時動作不協調或一人突然失足,勞動時猛然提起過重的物體,或所提物體的重心離軀幹中軸線過遠及姿勢不正確,腰部運動前沒做準備活動,肌肉未能適應,而腰部活動範圍過大,都易使肌肉、韌帶、筋膜,甚至椎間小關節受過度牽拉或扭轉使腰部肌肉用力失調而產生急性腰扭傷。損傷多發生在肌肉起、止點或筋膜受牽拉的部位,韌帶可出現部分撕裂或完全斷裂性損傷,嚴重時還可發生關節突骨折等。

(2)臨床表現:急性腰扭傷患者發病時,腰部有牽扯或閃挫撕裂的感覺,隨後即發生劇烈疼痛和腰部活動受限。檢查可發現病人腰部僵硬,腰椎棘突旁肌肉痙攣,並有明顯的壓痛。嚴重者咳嗽、大聲說話、腹部用力、噴嚏,甚至呼吸時都可使疼痛加劇。如果急性腰扭傷後未及時診治或治療不徹底,可轉為慢性腰痛。

(3)診斷依據:急性腰扭傷有明顯的扭傷史,其診斷並不困難,臨床主要根據以下幾點以明確診斷。①多見於青壯年,有腰腿部的不當用力史。②腰部一側或兩側有牽扯或撕裂樣劇烈疼痛,活動受限,不能翻身、坐立和行走,常保持強迫姿勢以減輕疼痛。③查體見腰肌和臀肌痙攣,有時可觸及條索狀硬結,損傷部位有明顯的壓痛,脊柱生理弧度改變。④X線檢查一般無異常發現,椎間小關節扭傷者常見腰椎前突消失、椎間隙左右寬窄不等;骶髂關節扭傷半脫位時可見兩側骶髂關節不對稱、患側關節間隙增寬或髂骨上移等。⑤應注意與慢性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症等相鑒別。

4.慢性腰肌勞損

慢性腰肌勞損又稱腰肌勞損、功能性腰痛,是指由於先天、後天因素使腰肌長期處於過度牽伸狀態而產生的反複發作、遷延不愈的腰骶部酸痛。本病多見於青壯年,主要病變在腰背肌纖維、筋膜等軟組織,其特點為病程纏綿,陰雨天氣或勞動之後酸痛加重,適當休息可得到緩解。堅持體育鍛煉,特別是腰背肌的鍛煉,注意勞逸結合,加強對腰部的防護,避免冷風直吹腰部,不在潮濕的地方睡覺,積極治療急性腰扭傷等,可預防或減少慢性腰肌勞損的發生。

(1)病因病理:引起慢性腰肌勞損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凡急性腰扭傷治療不及時或處理不當,長期彎腰工作或工作姿勢不當,使腰背肌長時間處於牽伸狀態,形成了累積性的勞損變形,腰部遭受風寒、潮濕的侵襲引起慢性腰背部僵硬疼痛,以及腰椎先天或後天畸形、腰部外傷、下肢畸形等,減弱了腰骶關節的穩定性,均可使腰部肌肉功能失衡,韌帶受到牽扯,形成“肌力失調、肌肉痙攣、肌肉攣縮”的三聯病理反應,最終出現腰肌勞損。

(2)臨床表現:腰部疼痛,時輕時重,反複發作。疼痛可為隱痛,也可為酸痛;疼痛可為單側或雙側,勞累後加重,休息後可緩解;疼痛與天氣變化也有關,陰雨天常加重,晴天多緩解,少數患者可伴有臀部及大腿後側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