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套幫鞋,是將鞋幫與各種軟、硬材料的內底或外底直接縫合與包裹製成“幫套”或“鞋套”,然後采用套楦或排楦(塞入法)而無需繃幫成型製成的鞋,統稱為“套幫鞋”。由於這類鞋大多采用手工工藝製作,有的還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因而成為“工藝鞋”的一種。
套幫鞋的幫底組合結構形式有兩類:
一類是幫腳埋入式(包括幫套包裹式在內)套幫鞋,簡稱“埋入式套幫鞋”。即鞋幫與中底(內底)邊沿縫合製成“幫套”,並將幫腳和茬口埋藏於鞋底內部或者融入鞋幫構造中。因這種套幫鞋采用軟內(中)底,故又稱其為“軟內(中)底套幫鞋”(簡稱“軟套幫鞋”)。常用來製造包底休閑鞋、注塑鞋、硫化鞋和搪塑鞋類。
另一類是幫腳外露式套幫鞋,簡稱“外露式套幫鞋”。它是直接將鞋幫的幫腳與寬邊內底或外底邊沿縫合,采用的是外露縫合工藝縫製成“鞋套”(因鞋已基本製成),經排楦成型而製成的鞋。這類鞋一般用的是寬邊型硬內(中)底或外底,故又稱為“硬內(中)底套幫鞋”(簡稱“硬套幫鞋”)。因顯露底邊形態和幫底縫合的各式線跡,頗具工藝性和藝術價值。常用來製造工藝鞋、出邊鞋、農夫鞋和輕便鞋類。
溫州地區,以幫、底製成“幫套”或“鞋套”的結構形式為依據,將套幫鞋分為“包底型”和“組合型”兩大類。
包底型套幫鞋:專指包子(燒麥)鞋類,其“幫套”是由幫包底構成。而且又可從外觀和內在兩個側麵分成“假包底”和“真包底”兩種。
組合型套幫鞋:它包括硬質中底的工藝便鞋、農夫鞋和軟質中底的加州鞋、硫化鞋、注塑鞋、注膠鞋和搪塑鞋等係列鞋類,其“幫套”和“鞋套”是用鞋幫和鞋底部件組合構成。
一、套幫男鞋式樣結構的變化情況
套幫式樣的構成形式有多種,可以是前幫中縫和前開口結構,也可以是外耳式、舌式和燒麥式結構;可以采用鞋眼和鞋帶、橡筋、搭絆等緊縛部件,也可以不用任何緊縛件的舌式;工藝上采用基本縫紉機械或手工對孔縫合工藝。
全包外底邊沿舌式暗筋休閑鞋:使用方圓形棱角中厚頭型鞋楦,鞋幫為蛤蟆式軟口結構,其幫腳部位鞋麵外翻包住外底邊牆並用內裏夾住對眼縫合,排楦成型,鞋腔內使用成型立體鞋墊,製成休閑鞋。其舒適透氣,輕便養腳。
全包硬中底中縫開口出邊便鞋:用中圓頭扁薄棱弧型鞋楦,鞋幫為中縫對開結構,背部留有小的V形開口,整個幫腳外翻包住內底邊沿縫馬克(粗)線,排楦成型,然後配上外底與鞋跟,鞋腔內墊入一般鞋墊。這是一款輕便型農夫鞋、出邊鞋。
半包硬中底圍蓋中筋舌式休閑鞋:使用寬大的方圓頭扁薄硬棱弧型鞋楦,呈寬鏟形狀,鞋幫為一般圍蓋拚舌中筋舌式休閑鞋,前臉幫腳外翻包裹前掌加邊硬內底,縫馬克粗線,套幫成型,後部幫腳繃楦成型,既簡化了工藝又豐富了式樣造型的表現手法。該款式端莊大方、穿著寬鬆舒適,為休閑鞋之佳品。
軟中底外耳式硫化運動鞋:也叫“波鞋”。使用大圓頭硬棱弧二次硫化平底鞋楦,帆布複合麵料鞋幫,刮漿中底布,需將幫腳與中底布邊沿縫合後套楦撐型,然後刷膠(也可用無膠粘合工藝)粘合沿條和外底成型。
幫腳縫底出邊蛤蟆式前開口便鞋:使用扁平圓頭棱弧型鞋楦,鞋麵軟幫,幫腳外翻與鞋底出邊重合對齊縫合成型,直接墊入鞋墊製成便鞋,也可用排楦撐型後墊入鞋墊。
底邊包條中縫圍蓋外耳式工藝休閑鞋:用的是大圓頭硬棱弧鞋楦,鞋幫的幫腳和皮革墊底邊沿對縫後套幫撐型,再粘合外底後出楦,然後用包邊條夾住外底粘合的子口線與邊牆,用馬克車縫合外包條的上、下邊粗線,製成工藝型休閑鞋。
全包底(膠塊)燒麥式工藝休閑鞋:采用平底無跟圓頭硬棱弧鞋楦,鞋幫無裏全包底皺頭對縫立硬舌式“幫套”結構,幫套底部挖孔由內向外嵌入塊狀花紋的耐磨型軟質外底,沿方塊形花紋(方孔)邊沿縫線,墊入半內底鋼勾心和鞋墊即成。
出於套幫鞋類的工藝特性,以及“幫套”和“鞋套”在套楦和出楦施工時的安全要求,這類套幫鞋的鞋臉不宜過深。一般情況下,套幫耳式鞋的鞋臉位置,可與通常深鞋臉結構相同,即以 Cx點控製,因為套幫與出楦施工時可以解開鞋眼中的鞋帶;而套幫舌式鞋的鞋臉長度,則以D0與Cx之間的Dx點來控製。
二、燒麥式假包底男鞋的式樣設計
燒麥式又稱為皺頭式鞋或包子鞋、包底鞋,也是美洲印第安人的一種傳統式樣結構的鞋類,故稱為摩卡鞋。它也是我國新疆塔裏木劄洪魯克西周古墓出土的“褶臉鞋”。經曆了曆史長河的洗禮,一直沿用至今並留有演變進化痕跡的一種鞋類,與我國東北山區居民現在仍在穿用的“烏拉鞋”的式樣結構極其相仿。燒麥式包底鞋按其鞋幫的結構和成型工藝的區別,又可分為繃幫成型的假包底鞋和入楦撐型的真包底鞋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