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分工合作,各盡所能
在小組的分工中,每組確立一個組長,負責召集和組織討論活動;一個記錄員,負責記錄整理小組成員的觀點;一個中心發言人,在不同的討論中輪流發表該小組的解題答案和觀點等;一個紀律監督員,負責管理組內的紀律,各施其責發揮每一成員的作用。在他們學習的過程中,並不是所有的學習活動都是動腦的,也有動手的活動,如課前準備的用具,實驗中的動手操作項目、活動中的場所布置等等。這些工作是由學習成績好的成員來做,隻要由肯幹、動手能力強的同學來完成就行了。
三、巧設妙問 引導合作探究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進行探究、討論的效果如何,是衡量教學成功與否的一個關鍵。因此,教材的處理、問題的設置就顯得尤其重要了。
1.創設參與性強的課堂結構
要想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就要創設有利於學生參與的課堂。對教材進行合理的改動,變抽象為具體,結合生物科的特點,盡量多用具體直觀的教學法。如在《花的結構》一節中,我把對花的觀察改為先觀察,後解剖,粘貼,標注。這樣,增加了學生動手的機會,同時也為小組內的合作和共同學習創造了條件。實踐證明,學生在相互協作、討論、動手探究的過程中,學習積極性有了很大提高,能力也得到提升。在學習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一節中,我把書中設計的圖片和資料分析改為實驗:豬的氣管觀察與思考,同時輔以相應的思考題。這樣,就把時間和空間給了學生,促進了小組學習。
2.設計適合討論的問題
在教學中,我認識到,要使小組的討論、探究落到實處,問題的設計就要多花心思。比如在呼吸道對空氣處理一節,如何才能讓學生在觀察時有明確的目標和交流的中心呢?參考課文中的分析資料及圖片,課前的前置問題中設置了一些問題,如:你如何觀察主氣管和支氣管的結構,你想知道什麼問題?讓學生設計討論題?再從中選擇有代表性的題目進行探究。如:①壓一壓氣管,感覺氣管壁主要由什麼組成?它有什麼作用?②用手指摸一摸氣管的內壁,有什麼感覺?為什麼會這樣?③痰是怎樣產生的?④痰裏有些什麼物質?⑤為什麼咳出的痰有血絲?前兩個問題設計得比較好,引導學生直觀地認識氣管的結構,而第三個問題則要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分析,才能解決;至於第四題,是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品質而設的;第五個問題發揮學生想象,拓展了思維。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課本中有些討論題設計得不太適合初一的學生,這樣就要進行改進。比如在《尿的形成和排出》一節,關於數據分析中的幾個討論題。由於初一的學生思維還處於較直接、具體的水平,書中的討論分析題設計得跳躍性太大,包含的答案因素太多;一個問題的前後兩問之間缺乏直接的聯係,學生往往看到問題後不知所雲,無以作答。故在教學中,我把三個問題換成下麵的問法:①尿液與血漿比,哪些成分含量多了?哪些少了?由此推測,你認為排尿主要是排出哪些物質?②腎小囊中液體與血漿比,哪種成分含量明顯少了?這說明腎小球和腎小囊壁有什麼作用?③腎小囊中有葡萄糖,尿液中卻沒有,葡萄糖去了哪裏?這說明腎小管有什麼作用?這樣一改,問得更具體,討論起來就不會不知從何開始了,對學生來說,也更容易得出結論。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一種資源,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發掘和利用這一資源,讓其在學習過程中發揮最大的效能。小組學習讓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把個人自學、小組交流、全班討論、教師指點等有機地結合起來。特別是在分組討論中,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組內成員相互合作,小組之間合作、競爭,激發了學習熱情,挖掘了個體學習潛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學生在互補促進中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