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文藝對話集(1 / 2)

作者:(古希臘)柏拉圖

背景搜索

柏拉圖(前427-前347),父母是雅典的貴族。他早年學習音樂、詩、繪畫和哲學,公元前407年成為蘇格拉底的學生,直到公元前399年。他的老師逝世後,他和同門弟子到了麥加拉。據說,他曾遊曆埃及和小亞細亞,訪問意大利,應西西裏島塞拉庫薩的國王的邀請去講學。傳說他曾得罪國王,被賣為奴隸,由一個朋友贖回。這時,他已四十歲,就回到雅典,建立了一所學校,即他的著名的學園。他在那裏教數學和各門哲學,采取前後連貫的方式講課,並繼續寫他的對話。他是一個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的哲學家和論辯學家。他所討論的問題,大多是當時沒有解決的人生、人們的認識、行為和製度等意義上的問題。他不僅在認識論、行為論和國家論上為後人開辟了道路,而且還建立起宇宙論。

以柏拉圖的名義流傳的對話有三十五篇,其中的真品,可以確定的有二十多篇。對話的內容涉及政治、倫理教育、美學以及當時爭辯劇烈的一般哲學上的問題。柏拉圖把對話體運用得特別靈活,樹立了這種對話體的典範,他的對話是歐洲文學中的一個卓越貢獻。

內容精要

這本《文藝對話集》主要收集了柏拉圖對話中涉及美學問題的7篇,有的選錄了全文,有的是節選。

《伊安篇》和《大希庇阿斯篇》主要討論詩歌創作和美學問題。前者要談的是:詩歌的創作憑什麼?是專門的技藝知識還是靈感?作者的結論是:詩歌是“靈感”的產物;後者是以美為主題的一篇對話,它關於美的討論,對後來西方的美學思潮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對話中,柏拉圖仍以他慣有的論辯方式,批駁了美是“恰當的”、“有用的”、“有益的”、“發生快感的”等概念。

《理想國》是柏拉圖最長、最成熟的一篇對話,它的目的是討論理想國的製度和理想公民的性格培養。第二三卷談的是理想國的未來統治者即“保衛者”

的幼年教育問題。他認為,音樂和文學是教育的起點,但他對當時流行的文學教育極不滿意。在他看來,詩歌和音樂應該教會青年人真誠、勇敢、鎮靜、頭腦清醒、有節製。

在《理想國》第十卷裏,他曆數了詩人的罪狀。首先,他把詩人和畫家看得比木匠和鐵匠還不如。他認為詩人作詩是對個別物品的模仿,是等而下之的。

詩人還有第二個罪狀,那就是,詩歌挑動人性中最低層次的情欲,使人失去理智的控製。

《斐德若篇》和《會飲篇》主要談論愛情、哲學和靈魂不朽的問題。柏拉圖認為,愛情不是現實的打算或者肉欲的滿足,而是因為神靈依附,變得迷狂,在人世間的美中發現了美的本體,因此產生愛慕,靈魂也從中得到了滋長的營養,它和最高的美即哲學是一體的;在《會飲篇》中繼續討論愛情,認為愛情、哲學以及蘇格拉底這三者實際上是統一的。因為愛情的對象是美,而最高的美隻有最高的哲學修養才能見到,蘇格拉底就是具有最高哲學修養的人,他就是兼具了哲學和美的一個典型。

在《斐利布斯篇》和《法律篇》中,柏拉圖也探討了他所關注的美學和文藝政治學問題。

精彩片段

(節選)

凡是想依正路達到這深密境界的人應從幼年起,就傾心向往美的形體。

如果他依向導引入正路,他第一步應從隻愛某一個形體開始,憑這一個美形體孕育美妙的道理。第二步他就應學會了解此一形體的美與一切其他形體的美是貫通的。這就是要在許多個別美形體中見出形體美的形式。假定是這樣,那就隻有大愚不解的人才會不明白一切形體的美都隻是同一個美了。想通了這個道理,他就應該把他的愛推廣到一切美的形體,而不再把過烈的熱情專注於某一個美的形體,就要把它看得渺乎其小。再進一步,他應該學會把心靈的美看得比形體的美更可珍貴,如果遇見一個美的心靈,縱然他在形體上不甚美觀,也應該對他起愛慕,憑他來孕育最適宜於使青年人得益的道理。從此再進一步,他應學會見到行為和製度的美,看出這種美也是到處貫通的,因此,就把形體的美看得比較微末。從此再進一步,他應該受向導的指引,進到各種學問知識,看出它們的美。於是放眼一看這已經走過的廣大的美的領域,他從此就不再像一個卑微的奴隸,把愛情專注於某一個個別的美的對象上,某一個孩子,某一個成年人,或是某一種行為上。這時他憑臨美的汪洋大海,凝神觀照,心中起無限欣喜,於是孕育無量數的優美崇高的道理,得到豐富的哲學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