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合同管理導論市場經濟的本質是契約合同經濟,合同是商品經濟的產物,是市場主體進行交易的依據。合同的本質在於規範市場交易、節約交易費用。在工程項目全壽命周期過程中,眾多的項目參與方之間,如業主、承包商、設計單位、監理單位、供應商等,形成了大量的合同法律關係,如工程勘察合同、設計合同、監理合同、施工合同、材料設備供應合同等。工程合同確定了成本、工期、質量、安全和環境等項目總體目標,規定和明確了當事人各方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因此合同管理是工程項目管理的核;合同管理貫穿於工程實施的全過程。現代工程項目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技術複雜、建設周期長、投資額大、不確定因素多、項目參與方多、合同種類和數量多,對於每一份具體的工程合同,都存在從合同成立、生效、履行到終止的合同壽命周期。眾多獨立而又相互聯係的合同的圓滿履行,就意味著工程項目的最終成功。
自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國外工程合同管理領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許多項目采購模式與合同條件不斷湧現,除了傳統的設計一招標一施工采購模式外,設計一施工、項目管理、建設一經營一轉讓等采購模式相繼出現。在工程合同領域,國際谘詢工程師聯合會英國土木工程師學會,英國合同審定聯合會美國建築師學會、美國總承包商協會、等國際組織製定的係列標準合同條件也不斷修改和完善,並且在許多實際工程中得以采用。
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等法律法規的逐步實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係的不斷建立和完善,以及國內外建築市場的一體化融合,建設領域已經廣泛地推行了建設監理製、招標投標製、合同管理製、風險管理製等工程建設基本製度,製定並推廣應用了建設工程勘察、設計、監理、施工等係列標準合同示範文本。隨著工程合同管理理論研究和工程實踐的不斷深入,工程合同管理在項目管理和建築業企業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明顯和突出;工程合同管理課程和內容在廣度上不斷拓展和豐富、在深度上不斷深化和優化,已經成為注冊建造師、監理工程師、造價工程師等專業人士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執業能力的重要體現,成為工程管理專業的核心主幹課程之一。
項目采購模式的演變和發展項目采購模式的演變,工程項目采購模式經曆了由業主自營模式到現代采購模式演變的多個發展階段14世紀前,工程項目一般由業主直接雇用工匠進行工程建設,後來由營造師負責設計和施工,這與當時社會生產力水平、專業化協作程度以及工程複雜度較低相適應。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建設規模的擴大,近代建設項目由於投資大、結構和技術複雜等原因,產生了設計、施工、供應、管理等專業化分工,即由“合”變“分”,分階段、分專業的平行發包模式遂成為主流采購模式。但隨著業主適應市場要求的變化,加上信息技術等科技的高速發展,專業分工的進一步整合重新被人們所認同,項目采購模式出現由“分”變“合”的新趨勢,逐步演變為設計一施工總承包、設計一施工一供應總承包。
項目采購模式演變的動因項目采購模式的演變主要基於以下方麵的原因。
業主觀念變化,時間觀念增強。世界經濟一體化增加了競爭的強度,業主需要在更短的時間內擁有生產或經營設施,從而可以更快地向市場提供產品,因而要求項目工期盡量縮短。
質量和價值觀發生變化。由於工業領域的業主在生產過程中實行了全麵質量管理,他們希望承包方也能采用這種管理,以保證工程的質量。另外,業主意識到項目價值應該是價格、工期和質量等的綜合反映,是一個全麵的價值度量標準,因而工程價格在項目價值衡量中的比重降低。
集成化管理意識增強。提倡各專業、各部門的人員組成項目組聯合工作,對項目進行整體統籌管理。目前許多大型項目都采用聯合項目組方式,將各個專業的人員組織起來共同辦公,極大地提高了工程效率。
“夥伴關係意識增強。業主、承包商和專業工程師更傾向於為了項目的整體成功而合作,而不再是僅僅追求各自的經濟利益。人們的觀念正從時刻準備索賠向如何避免索賠轉變。有些工程合同還規定了多種爭端解決方式,盡量避免仲。
提供項目一攬子服務需求加大。由於現代建設項目具有規模大、資金需要量大、技術複雜且管理難度高等特,存,業主自身項目管理能力和融資能力有巧艮,因而業主越來越重視承包商提供綜合服務的能力。
設計與施工一體化趨勢工程項目管理理論的發展。建設項目各階段都有較成熟的項目管理理論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很多有關的理論和模型都可以被納入一體化管理的體係中,這使得研究重點集中在設計、施工等階段的有效銜接上,工作量大大減少。
工業領域的集成管理趨勢。自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製造業領域提出了一係列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例如並行工程、價值工程、準時生產、精益生產、柔性生產、計算機集成製造等,使製造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同時也為工程領域設計施工一體化提供了可借鑒的理論工具和豐富經驗。
項目管理信息化集成。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軟件工程理論和實踐的突破為設計施工一體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使設計施工一體化要求的高速信息共享和交流成為可能,保障了設計施工一體化的實施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