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天文學家(1 / 3)

張衡根據“渾天說”製成渾天儀

永初五年(公元111年),漢安帝下詔,讓中央和地方大臣舉薦一名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到京城裏做官,當時任大司農的鮑德便舉薦了張衡。漢安帝對張衡的才學也早有所聞,於是“公車特征”,把張衡接到京城洛陽,拜為“郎中”。

因此官並不費力,故張衡在公事之餘開始研究《太玄經》等天文學,探討天地的結構。

天地究竟是怎樣的呢?當時有兩種解釋,一是蓋天說,一是渾天說。

蓋天說是一種很古老的學說,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天就像一口大鍋,把地扣在裏麵。後來為了合理地解釋日月星辰的出沒等天象,人們又把“天圓地方”說做了幾次修正,製造出一套“七衡六間”令人難以捉摸的理論,但天蓋在地上的基本認識並沒有改變。

渾天說是一種新興的學說,據說是西漢時期的天文學家落下閎提出來的,主張天包著地,天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這種學說解釋天象比蓋天說方便。比如晚上為什麼看不見太陽?利用渾天說就能做出圓滿的解釋。但有時也會使渾天說陷入難堪的境地,如太陽和月亮是怎樣轉入地下的呢?渾天說就解釋不通了。再加上蓋天說比較符合人們的直觀感覺,所以在渾、蓋之爭中,蓋天說往往占上風。

張衡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詳細研究了這兩種學說,最後認為渾天說比較合理。他對渾天說加以修正發揮,使渾天說成了當時最圓滿的一種天體結構學說。

漢安帝聽說張衡在天文上有高深的造詣,便於元初二年(公元115年),任命張衡為太史令。

張衡接任太史令以後,立即來到坐落在洛陽平昌門南的靈台(即為當時的天文台)。這座靈台是光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建造的,高九丈,周圍20丈,占地達4400平方米,有12個門,上下兩層平台,平台間有坡道相連,氣勢雄偉壯觀。這裏的總領導者是靈台丞,屬太史令管轄。下麵有候氣的,候風的,候星的,候日的等40多人,機構龐大,分工細密。

很快,張衡就發現,靈台的建築雖然雄偉,但觀天象的儀器卻很陳舊,年久失修,不堪應用。他決定重新修造,特別是渾天儀,這是形象地體現渾天學說的一種重要的天文儀器,更應該好好地加以修改研製。

“渾天儀”,類似於現在的天球儀,用精銅鑄成,主體是一個球體,代表天球。球體可以繞天軸轉動。天軸和球麵有兩個交點,一個是北天極,一個是南天極,在球的表麵上列有28星宿和其他恒星。

球麵上還有天球赤道圈和黃道圈,二者成24度夾角,分列有24節氣。球體外麵有兩圓環,一個是地平圈,一個是子午圈(通過南北天極和天頂的圓環)。天軸支架在子午圈上,和地平圈斜交成36度角,這也是渾天儀坐落處的洛陽地區的北極仰角及地理緯度。

曆史上記載製造渾象最早的是西漢宣帝時的大司農中丞耿壽昌(公元前73一公元前49年),至於他造的渾象是什麼樣子,史書上沒有留下任何記載。大概隻是一個刻滿星辰的大圓球,用人力轉動圓球,就可以演示不同的天象。

張衡就在耿壽昌的基礎上開始了辛勤地研究製造新的渾天儀的工作。他花了一年的時間,先做模型進行試驗。模型是用竹子做的。他把竹子劈開,刮削成簿簿的竹蔑,在竹蔑上刻上度數,然後彎成圓環,用細針穿連起來,這樣,一個簡易的渾象模型就造成了。張衡把這個模型叫做“小渾”。他利用這個模型對照著天象,不斷試驗,不斷調整模型的構造和竹蔑上的刻度,直到完全滿意了,才叫人用精銅鑄成正式儀器。

儀器製成了,為了使儀器自動運轉,張衡叫人鑄造了兩把銅壺,壺底開孔,又巧妙地利用齒輪係統跟渾象聯係起來。銅壺裏注滿水,水從壺底孔裏流出,推動齒輪轉動,轉動的齒輪又帶動渾象繞軸轉動。張衡前後花了一兩年的時間,到公元117年(安帝元初四年),一架用水力推動,可以自行運轉的渾天儀終於誕生了!

張衡的渾天儀驚動了京都的學者,他們紛紛來到太史令官邸,爭先恐後地參觀張衡的傑作。渾天儀在製造房裏放著。一走進製造房,就會看到在房子正中有一個直徑足有四尺多的大銅球,放在一個精製的架子上,鋼球上鑄著二八八宿中外星官,閃光耀眼。銅球外麵還有幾道銅圇,加上複雜的漏水轉動裝置,氣勢磅礴,令人讚歎不已。銅球在漏壺的推動下緩緩地轉動著。

學者們對渾天儀這巧妙的構造很是驚奇,但對其是否能準確地演示天象表示懷疑。有一位學者問張衡:“張太史,是否讓它演示一下?”

張衡說:“我正想請各位大人鑒定一下儀器是否精確呢?天黑以後,可以把門窗關嚴,讓屋裏的人看不到外邊的星空。你們可以分成兩組,一組在屋裏看著儀器,不斷向外麵報告儀器上所表示的天象情況,一組在屋外觀察星空,看是否和屋裏儀器上的情況相符。”

學者們很高興,按照張衡的部署很快安排停當。

入夜,晴朗的夜空繁星點點。不一會兒,屋裏的人報告說:“月亮正在升起。”屋外的人也看到東南方向升起一彎明月。接著屋裏的人又不斷報告:某星已升起,某星已到中天,某星轉入地下……,皆與屋外人看到的實際天象相合。

試驗完畢,屋內外的人一起把張衡圍了起來,紛紛向他祝賀,稱讚道:“這真是巧奪天工的偉大發明啊!”

童年通天文的科學家張衡

東漢章帝建初三年,即公元78年,由於自然災害的影響,田野荒蕪,糧食奇缺,百姓們靠挖野菜、剝樹皮過日子,沿街乞討、賣女賣兒的慘景隨處可見。

在荊州南陽郡西鄂縣(現河南南陽縣)一個破落的地主家庭裏,一位偉大的天文學家誕生了。父親為他取名張衡,字子平。一家人看著這個剛剛出世的孩子,悲喜交加。

張衡從小聰慧過人,對日月星辰特別感興趣,瞬息萬變的大自然奧秘,更使小張衡著迷,腦子裏裝滿了提不完的問題,小小年紀提的問題有時連父母和奶奶奶都無法解答。

有一次,張衡跟著媽媽去挖野菜,太陽剛從東方升起,小張衡發現自己的影子比自己長,可到了中午自己的影子卻縮成了一團。

從此以後,當他看見自己的影子縮成一團時,就催促媽媽趕快做午飯。

張衡少年時家境十分貧窮,但父母還是想方設法送他去書館讀書。

張衡不僅天資聰明,而且讀書非常用功。10歲時,他就能夠熟讀《詩經》,並對其中的天文、曆法背得很熟,而且通過閱讀大量其他書籍,理解了文中的意思。

有一次,先生給學生講《詩經·豳·七月》中的詩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先生解釋“流火”是指“落下的、一晃而過的大火星。”

學生好奇地問:“‘大火星’是天上哪一顆星星?”

先生含糊不清地回答道:“就是我們常看到的流星。”

張衡卻站起來說出了與先生截然不同的解釋。他井井有條地說:“先生,那‘流星’是28宿中的螢惑星(即火星),‘流’不是落下的意思,而是螢惑星偏西向下的意思。”

接著,他又根據自己所讀過的《史記·天宮書》、《淮南子·天文訓》等天文書籍,滔滔不絕地說起了星宿與北鬥星的區別。

他一邊用手在空中比劃一邊說:

“‘北鬥星’是由天樞、天璿、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7星組成的,隨著季節的變化,‘鬥身’和‘鬥柄’的朝向不同。”

張衡的精彩解說使他的同學聽得入了迷,令先生對他刮目相看。

李珩仰望星空的童年生活

在四川成都,一個商人常常往來於四川與上海等地,這就是我國著名天文學家李珩的父親。1898年,小李珩的出生為盼兒心切的父親帶來了希望。

當時的社會有句俗語:“官商一家。”李珩的父親對自己的一生從事經商頗為得意,他滿心希望自己的兒子都能接他的班,繼承他的事業。

李珩5歲那年,父親精心挑選了一所私塾,將他送去讀書。

這所私塾的老師是舉人出身,既有名望,學問也頗有功底。當時還處於科舉時代,李珩讀的書不外乎是“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和“古文觀止”一類。

進了私塾,李珩雖然捧著線裝書整天哼哼呀呀,但奧妙無窮的星空卻常常鑽進他的腦子,畫上無數問號。

天上為什麼有那麼多星星?星星為什麼會發出亮光?白天為什麼就看不見星星?難道母親講得牛郎星、織女星真是人變的嗎?挑燈草的孩子受後母虐待多可憐啊,星星會不會移動……

每當繁星滿天的時候,李珩便放下書本,仰望星空,思索這一個個問題。

有一次,他讀到《史記》裏的《天宮書》一節,簡直高興得不得了。啊!這篇文章裏竟然有關於星星的記載。

可是讀著讀著,他又覺得記載單調而簡單,提不起興趣,遠遠沒有母親講的神話故事那麼生動。

李珩7歲時,常常穿著短褲、短衫,頭上盤著一根小辮子,靠在年輕的母親身邊看星星,對繁星滿天的夜空指指點點,接二連三地問一個又一個問題:

“媽媽,那幾顆是什麼星?”

“我不是講過了嗎?那是織女星,對麵是牛郎星。‘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母親興致勃勃地吟了一首詩。

“我不是說牛郎織女星!”李珩糾正說。

“啊!你說的是挑燈草星。”

“啊呀!不是!”李珩急得直跺腳,“我說的是那幾顆星星!”

母親終於看明白了:“噢!那是北鬥星。”

“媽媽,什麼叫北鬥星?”李珩又問。

“晚上,你若是迷路了,辨不清方向,隻要看到它,那你就能分清東南西北了。北鬥星在天空的北麵,由7顆星星組成,所以,人們又叫它北鬥七星。”母親耐心地解釋著。

“1、2、3、4……”李珩用手指向天空,一顆一顆地數著,“媽媽,是7顆星!”

媽媽看著他認真地樣子,又進一步地啟發說:“你再看看,把7顆星星連起來像什麼?”

“唔,連起來……”李珩目不轉睛地望著天空,忽然叫起來,“媽媽,像奶奶燙衣服的鐵熨鬥!”

“咯咯咯咯……”

母親笑了,李珩也笑了。

李珩在私塾讀書,就像小鳥被關在籠子裏,沒有自由飛翔的空間。讀的書既單調又枯燥,還要作什麼考科舉的八股文。

有一次,他向父親請求,讓他進城上新學堂。父親問他為什麼,他說,學校裏除了語文課,還有算術課和自然常識課。父親一聽火了,舉起手就要打他。

父親原本以為李珩文靜老實,缺乏商人的氣質,同他就像兩個模子脫出來的,不可能接他的班,因此改變了讓他當商人的主意,叫他攻讀詩書,學習八股文章,參加科舉考試,將來能夠求取功名,成就一番事業。

可是李珩卻對科舉不感興趣,還提出到洋學堂讀書,他當然不高興。因此,堅決不同意李珩的請求。

年幼的李珩怎麼能違背父親呢?就這樣,盡管他心裏不願意,可仍然在私塾整整讀了10年書。

長大後,李珩致力於天文學的研究,發表了很多天文學巨著,成為我國著名的天文學家。

10歲懷疑神學的天文學家哥白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