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既然廁所經濟有利可圖,而又不是每個想發財的人都有一套拳腳上的功夫,於是,一些頭腦活絡的人就從另一個角度鋪設自己的發財之路:自己建廁所,讓別人送肥上門。
1、南方的私人廁所
明清之際,商品經濟之風吹遍了江南城鄉,尤其是沿江沿海地區的經濟更是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商品經濟的意識深入人心,注重實際的南方人並不像北方人那樣把麵子放在第一位,而是把現實的物質利益放在優先位置。這樣,在南方的城市街鎮,就有了許多私人投資興建的公共廁所。這些廁所一般都選修在人流量大的鬧市繁華地段,修建得樸實大方,通風透氣,敞亮幹淨自不必說,有的還追求美觀舒適,讓人一進去就有賞心悅目的效果。
據地方誌記載,在廣東的一些地方,公共廁所純屬私有。有經濟頭腦的人選擇鬧市區人流洶湧處建造公廁,然後再把它租給經營肥料的商人。那時候還沒有化學肥料可用,自然肥料資源有限,人糞尿也就變得金貴起來。而且,有經驗愛講究的人都知道,用人糞尿澆灌出來的瓜果蔬菜,質量口感要比用豬羊糞等肥料培育出來的好得多。這樣一來,公共廁所身價倍增,租金也就隨著水漲船高,有的甚至超過了繁華地段的商鋪門麵的價格。精明的佛山建廁商
有人詳細描述了佛山的廁所情況:“建廁商把廁所出租給佛山新湧、石角、大橋頭三地的糞商,租值甚至比當時最繁盛地點的鋪租還昂貴。人糞尿是佛山農家肥之主要來源。糞商老板也就根據人們的密集程度,廁所臭味的濃淡,是否會有洪水淹等條件來決定租值。因此,業主亦出盡心裁,減少廁所臭味,使更多人願意來此廁排便。糞尿多了,老板收入便能增加,廁所的租值便相應提高。於是,佛山的廁所業主十分注意在廁所的建築方麵下功夫。”修一個廁所,要考慮這麼多的方麵:環境因素、客流因素、自然因素、技術因素,等等,要想賺錢,投資時的籌謀也可謂絞盡了腦汁。
2、湖州糞商穆太公
與精明的廣東人相比,江浙一帶經營者的頭腦毫不遜色。即使是一個鄉村老農,他的經營手段也足以讓今天的人擊節歎賞。且看一個典型事例:明末清初佚名者所作小說《掘新坑慳鬼成財主》,通過浙江湖州烏程縣鄉村的公共廁所建設、管理,給我們展示了一幅生動形象的農村公共衛生畫麵和一個鄉野村夫的致富之路。
穆太公是烏程縣鄉村的一個頗有經濟頭腦的老農民,偶然上一趟街,看到街巷裏弄都有“糞坑”(街上公共廁所多,可見城市衛生設施完善),這一下激發起他的商業靈感,也想做做這廁所生意。老人家自有他的小九九:在鄉下做廁所生意“倒強似做別樣生意”!
穆太公是個辦事果斷,雷厲風行的人,想到就做,一回到家馬上請來了瓦匠,“把門前三間屋掘成三個大坑,每一個坑都砌起小牆隔斷,牆上又粉起來,忙到城中親戚人家,討了無數詩畫鬥方貼在這糞屋壁上”,他又請鎮上的一位教書先生為這個廁所題了個回味無窮的名字——“齒爵堂”,做成匾額,高懸於廁所門前。一個鄉村廁所,給他搞得中規中矩,有板有眼,不怕你不來光顧。
穆太公深知好貨也要勤吆喝的道理,生怕眾人不曉得他新砌了這樣一座利索齊整新潮前衛的廁所,又求教書先生寫了百十張“報條”四處張貼,報條上寫著:穆家噴香新坑,奉求遠近君子下顧,本宅願貼草紙。
“噴香新坑”是環境優美,“願貼草紙”是實惠有利,“奉求下顧”實在是謙恭有禮,真情一片,看到的人沒有理由不來當一回“君子”。穆老太爺的宣傳廣告意識一點不比現代人差。
再來看看穆家的廁所給人的感覺。太公將廁所“粉得象雪洞一般,比鄉間人臥室還不同些”;老農民大便後擦屁股,“用慣了稻草瓦片”,穆太公免費提供的卻是現成的“草紙”;廁所裏的裝飾尤其吸引人眼球,“壁上花花綠綠,最惹人看,登一次新坑,就如看一次景致。”這一來,惹得那些愛趕時髦的女子也要來圖個新鮮,“連那女流也來上糞坑。”穆太公一看,這可不妙,怎麼就忘了“半邊天”,害怕落下一個歧視婦女的罪名,便又趕緊蓋起了一間女廁所。
穆太公大興土木蓋廁所、送草紙,不是為積德行善,也不是賠本賺吆喝,而是為了做生意賺錢,可見當時的糞便也是一種行市很俏的商品,而且是比較特殊的商品。明末清初的《沈氏農書》也記錄了鄉下人去杭州買糞肥的事例。
穆太公的廁所開始營業之後,一時種田的莊戶,都在他家來躉買,每擔的價格是白銀一錢。穆老太爺的生意又做得非常活絡,若買主手頭一時沒有現鈔,也可用以貨易貨的方式把生意做成,並不拘泥。於是,來買糞的主顧中就有挑著柴、運著米、擔著油的,穆老太爺照例一視同仁,笑臉相迎,並不厚張薄李,冷落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