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可以給讀者一個有關圍棋的完整的概念,是初學圍棋者入門必須掌握的知識。通過對圍棋起源及曆史演變的描述,使讀者感受到圍棋跨越時空的恒久魅力;通過對圍棋基本概念和術語的詮釋,使讀者可以邁開穩健的步子進入圍棋殿堂。因此,本章是圍棋愛好者的必修課。
圍棋的起源。
在中華文明的曆史長廊中,琴、棋、書、畫這四大藝術不僅源遠流長,更可以稱得上是璀璨奪目的明星。其中的“棋”,也就是圍棋,是四大藝術當中不可或缺的重頭戲。博弈陰陽,挑戰頭腦風暴;對決雙子,盡顯鐵腕玄機。弈棋作為一種高雅的象征和文人墨客吟詩作賦和繪畫的題材,這在古今文獻資料中有著大量的記載,而圍棋的功能曾經一度被發揮到極致。圍棋作為產生藝術靈感的源泉,隻是其功能中很小的一部分。圍棋不僅僅有益智、健身、娛樂的作用,而且從哲學意義上講,它對個人的方法論的形成有著不可低估的重要的影響。圍棋從起源至今,伴隨著人們走過了富於喜劇以至於浪漫色彩的曆程,不僅幫助人們發揮出具有創造力的能量,更見證了許許多多生命形態的沉浮甚至是悲壯。了解圍棋起源的現代意義在於,可以幫助廣大青少年朋友樹立民族自豪感,並能熱愛圍棋,研究圍棋,提高圍棋技能,挖掘潛能,陶冶性情。
關於圍棋的起源問題,曆來就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最早關於圍棋起源的傳說是戰國時代史官編撰的《世本·作篇》中的記載:“堯造圍棋,丹朱善之”。東晉人張華在他寫的《博物誌》中說道:“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還說舜帝認為兒子不夠聰慧,也曾經研製出圍棋,利用它來教導自己的兒子。宋人羅泌的《路史·後記》寫得更為詳細:堯帝娶妻富宜氏後生下了兒子朱,可是這個兒子行為不好,堯帝很難過,就特地製作了圍棋“以閑其情”。這種說法的中心意思在於,製造圍棋的目的就是為了開發智能並純潔性情。不過《世本·作篇》中曾有“烏曹作博”的記載,圍棋曾經以賭具的麵目出現,認為“夏人烏曹為了賭博而製作了圍棋”。烏曹乃是夏桀的臣子,其人好賭,似乎也就從一個側麵旁證了夏桀的暴政。唐朝人皮日休在其《原弈》一書中說圍棋始於戰國,是縱橫家們創造的。
他的根據是圍棋“有害詐爭偽之道”。這樣一來,圍棋卻又成了尋歡作樂得工具、耍弄權術的伎倆了。客觀地講,從圍棋自身特點來看,從一開始的布局到中盤攻守,確實反映了遠古軍事活動的特點,同時,圍棋僅有黑白兩色並且是不分等級的,這也蘊涵了原始社會的民主精神。因此筆者認為,圍棋很有可能產生於中國原始社會末期的堯舜時代。堯舜二帝以棋教子之說,誠可信服。關於這一結論的有力證據就是考古方麵的成就。在甘肅永昌鴛鴦池遺址出土的原始社會末期的彩陶罐上,就繪有縱橫十至十三道的棋盤條紋圖案,這和堯帝的造圍棋之說有時間上的巧合,相信這種巧合不會出於偶然。此外,從圍棋產生到現在的整個曆史事實上看,它帶給人們的積極影響是主流的,這也和當年堯舜教子的初衷具有同一取向。
我國古代的政治局勢始終處於動蕩的時期,各種戰事連續不斷,隨著軍事知識的積累,圍棋逐漸被當作一種沒有硝煙的、棋盤上的戰爭,從這個角度來看,圍棋和兵法確實是相通的。圍棋和調兵遣將有許多相似之處。圍棋分黑子和白子,黑子181枚,白子180枚,棋盤橫豎各19路,共361個交叉點。黑子先行,但由於黑先手的緣故,所以黑棋要向白棋貼一定的目數,以此表示公平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