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病理診斷分析的依據和方法
一、影響病理變化的因素
(1)病原體的特性。細菌、病毒、支原體、真菌等不同種類的病原體,可引起不同的疾病,毒株(菌株)不同,對病變的形成也具有明顯影響。
(2)機體的狀態。營養、免疫與否和產生免疫的效果、年齡、品種等對疾病的病變性質和程度會產生影響。
(3)飼養管理條件。飼養管理的好壞與病變形成有一定的相關性。
(4)地理環境條件。同一疾病在不同地區可有不同程度的表現,但疾病的性質一般不變。
(5)治療情況。是否經過用藥治療,往往對病變會產生影響。
(6)病程。急性、亞急性和慢性的病程,由於病變形成需要時間,其病變也不盡相同。
(7)混合感染和繼發感染。混合感染和繼發感染往往影響典型病變的形成和出現,剖檢時應注意識別,總結時要辯證地分析。
二、疾病病理學診斷的理論依據
每種疾病的病理變化都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各種傳染病都有其相應的病原體,由於不同的病原體都具有其特有的生物學特性,對機體器官具有特異的選擇性,所以,除了表現出其特有的流行特點、特異症狀外,還表現出其典型的病理變化,如雞新城疫,典型病理變化表現為呼吸道黏膜潮紅、附有黏液,消化道腺胃黏膜出血。小腸黏膜棗核樣出血壞死等。因此,我們在進行病理學診斷時,應當在普遍性的基礎上注意總結每種疾病的特殊性才具有診斷意義。
三、病變的認識和分析
1.辯證認識與分析
分析病變、進行病理診斷時,切忌主觀隨意性、片麵性和表麵性,應從生物學觀點。客觀地、實事求是地、全麵辯證地、並以發展的觀點去分析病變。要善於從大量現象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裏,從現象到本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去分析病變,最後做出正確診斷。任何一種病變形成,都是在正常代謝功能形態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般情況下往往都是先出現代謝和功能變化,然後是形態學變化。對某一病變要認識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才能準確地識別病變。進行病理學診斷還要參考其他診斷方法,如臨床流行病學診斷、臨床症狀診斷、微生物學與免疫學診斷、臨床診治情況等,做出較準確的診斷。
2.明辨疾病病理過程
(1)生前病變具有病症診斷意義。動物生前的病理變化是致病因素與機體防禦能力相互作用的結果,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或特異性,可作為疾病診斷的依據。如,雞腺胃乳頭出血、壞死,可診斷為急性雞新城疫。
(2)瀕死期病變與死後變化無疾病診斷價值。急性死亡的瀕死期病變和死後屍體變化不應作為疾病的診斷依據,但可作為追索死亡時間的參考。例如,瀕死期往往出現左心內膜出血,肺尖部淤血出血、肺急性出血等。這在獸醫學上具有一定的價值。
3.局部病變和全身病變的關係
尿路感染可引起腎炎,胃腸炎可引起肝變性,器官的炎症往往引起該器官所屬淋巴結的變化。因此,分析病理變化要注意局部變化和全身其他部位病變的聯係。
4.生前病變和死後病變的鑒別
生前病變具有炎症、出血腫脹、水腫、纖維素性滲出等變化,死後缺乏這種變化。如胃腸生前破裂,破口邊緣有炎症、腫脹、纖維素性滲出等變化,而死後破裂,破口邊緣沒有反應。
5.分清病理過程的主次
任何一種疾病的某一病例,都要出現許多臨床症狀及病理過程;特別是一些非傳染性疾病,往往都可以找出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及直接致死原因,如便秘、腸破裂等。同一疾病不同病例。在形態學上的表現,雖然主要的病理形態學變化基本一致,但由於病因的強度、機體的狀態、病程等不同,所以同一疾病所致同一器官的形態學變化還是有差異的,因此我們在判斷時應分清病理過程的主次,找出疾病的主要形態學變化。特別是一些傳染病,通常情況下都可以找出最主要的形態學變化,由此去分析和判斷,最後做出科學的診斷。
6.分析病變的先後
(1)同一疾病,在流行的不同階段,可以出現不同型。初期往往是最急性型的敗血型,中期亞急性型,後期慢性型。
(2)病變出現的先後,要根據病變的特征、新舊程度來分析。
(3)要根據某一病變的形成過程判斷其先後。
7.全麵觀察,綜合分析
對疾病的診斷,特別是群發病,要尋找病變群。一個病例往往代表該疾病的某一側麵,所以應多剖檢幾個病例,才能夠全麵地、客觀地、真實地反映出該疾病的病理特征,即所謂病變群。也就是同一疾病的典型病變不一定在一個動物身上全部表現出來。因此應多剖檢一些病例才具有代表性,為診斷疾病提供依據。最後在全麵觀察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分析。
四、病理診斷錯誤的原因
(1)認識方法偏誤。正確的病理診斷乃是正確地抓住了基本病變,能反映疾病的本質。不但能完善地解釋已有的病史、大體標本和組織形態變化,而且將在以後的臨床隨訪或屍體剖檢中得到證實。病理誤診的原因很多,絕大多數的誤診原因在於觀察和分析方法錯誤、主觀主義的診斷方法,經驗主義的方法,形而上學的診斷方法等,都是病理診斷的大敵,必須堅決克服。還有一些絕不應當發生的錯誤,如由於工作草率,把標本遺失、號碼顛倒、內容汙染以及報告抄寫錯誤等。這就要求我們不斷認真地學習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端正工作的態度,嚴肅認真地去觀察疾病、診斷疾病。
(2)病檢材料不當、屍檢取材不足或不當,以致病變特點不明顯,是病理誤診的一個主要原因。若臨床獸醫對於疾病病理學有一定了解,則常能取送適當的材料。病理工作者親自觀察患病動物和經常與臨床獸醫聯係,也能彌補這一欠缺。必要時,做連續切片或轉方向切片,有時也能增加病變材料,做出合理診斷。對於手術大標本,要多采取有代表性的部位,特別是腫瘤邊線或包膜內外,對於判斷腫瘤的組織發生,尤其對於判斷腫瘤的良惡性,有很大幫助。
(3)疾病的複雜性。病理組織本身的變性、新舊壞死、新舊出血、鈣化和炎細胞、內皮細胞、纖維組織增生以及各種人為變化,有時很顯著,遮蓋了基本的變化,也是誤診的一個原因。若多做切片,而且在觀察時,把這些變化作適當估計,去偽存真,一般能夠抓住基本變化。
(4)疾病病理知識不足。對一般病理工作者,隻偶爾產生病理誤診。例如,腫瘤診斷若能對病例切片反複地觀察,結合病史和大體標本的變化進行反複分析,一般都能夠做出合理的診斷。但是,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進程中,對於許多疾病的發生原因不明了或未肯定,對於許多腫瘤劃不清良惡界線,這些都是病理工作者所麵臨的課題。
第二節病變提示的疾病
一、冠和肉垂
冠和肉垂出現腫脹:臨床多見於禽霍亂、禽流感、嚴重大腸杆菌病和頸部皮下注射疫苗引起。
冠和肉垂出現蒼白:臨床上若冠和肉垂不萎縮單純性出現蒼白,多見於白冠病、小雞球蟲病、弧菌肝炎、啄傷等。
冠萎縮:臨床多見冠和肉垂由小變大,出現萎縮,顏色發黃,冠和肉垂無光澤,臨床多見於消耗性疾病,如馬立克病、淋巴白血病、因大腸杆菌感染引起的輸卵管炎或其他病菌感染引起的卵泡萎縮等。
冠和肉垂發紺:臨床出現冠和肉垂呈暗紅色,多見於新城疫、禽霍亂、呼吸係統疾病等。
冠和肉垂出現發藍紫色:臨床多見H5流感感染。
冠和肉垂出現發黑:臨床多見盲腸球蟲病(又稱黑頭病)。
有痘斑:臨床多見禽痘。
有小米粒大小梭狀出血和壞死:臨床多見於卡白細胞原蟲病。
冠和肉垂出現有皮屑無光澤:臨床多見營養不良、維生素A缺乏、真菌感染和外寄生蟲病。
二、鼻腔
透明無色的漿液性鼻液,多見於卡他性鼻炎。
黃綠色或黃色半黏液狀鼻液,黏稠,灰黃色、暗褐色或混有血液的鼻液,混有壞死組織、伴有惡臭鼻液多見於傳染性鼻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