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疾病的認識,是隨著社會發展和科學進步而逐步深化的,現代醫學對疾病的研究雖然進入到亞細胞與分子水平,但對疾病本質的認識並未終結,必將隨著科學的發展而不斷加深。
現代醫學認為:疾病是機體在一定條件下與致病因素相互作用而發生的損傷與抗損傷的複雜鬥爭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機體表現出一係列的功能、代謝和形態結構的變化,使體內各係統的協調關係紊亂,機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相互統一關係異常,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降低,並出現一係列症狀,造成其生產性能下降或經濟價值降低,甚至威脅到生命。這種在本質上不同於健康的生命過程,稱為疾病。
第一節疾病發生的原因和條件
任何疾病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研究疾病發生的原因和條件的科學稱為病因學。沒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研究病因的目的是為了正確了解疾病的本質及其發生規律以便製訂有效的防製措施。
引起疾病的原因多種多樣,大致可分為外因和內因兩方麵。對於大多數疾病來說,還有對疾病起促進作用的條件,如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等,即所謂誘因。
在疾病發生上,外因是重要的,沒有外因的作用,許多疾病就不會發生。但是,在外因作用下,是否能引起發病,往往取決於機體內部因素。例如,必須有病原微生物侵入,才能使機體發生傳染病,但是當機體抵抗力強或處於某種免疫狀態時,侵入體內的病原微生物就可能被消滅,從而阻止疾病的發生。所以,疾病的發生往往是由於外因與內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具體到某一種疾病來講,外因與內因哪個起主導作用就不可一概而論,如遺傳與過敏性疾病的發生,是內因起主導作用;機械力所致創傷,則是外因起決定作用。因此,對於外因與內因在發病中的作用,應視不同疾病做具體分析。
一、外界致病因素
(一)生物性致病因素
生物性致病因素是最常見、最重要的致病因素,它包括各種病原微生物(如細菌、病毒、黴形體、螺旋體、真菌等)和寄生蟲(如原蟲、蠕蟲等),它們可引起禽各種傳染病、寄生蟲病、真菌病、中毒性疾病及腫瘤等。生物性因素的致病作用有如下特點。
1.有一定的選擇性
主要表現在感染禽的種屬、侵入門戶、感染途徑和作用部位等。如馬力克病毒隻對雞有致病作用,破傷風杆菌隻通過皮膚與黏膜創傷感染引起發病,雞黴形體性肺炎的病原體主要侵害肺髒等。
2.有一定的特異性
有相對恒定的潛伏期,比較規律的病程,一定器官的特異性病理變化和臨床症狀,以及特異性免疫反應等。
3.有傳染性和一定的持續性
生物性致病因素侵入機體後,一般在整個病程中不斷繁殖,增強毒力,持續發揮致病作用。有些病原體還可隨滲出物、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體外,具有傳染性。
4.侵入機體內生長繁殖並產生毒素
如外毒素、內毒素、溶血素、殺白細胞素、溶纖維蛋白素、蛋白分解酶等,對機體可產生致病作用以及變態反應等。寄生蟲的致病作用,除產生毒素外,還與機械性損傷和奪取機體營養有關。
5.機體的反應性及抵抗力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生物性因素致病過程中,當機體防禦功能健全、抵抗力強時,雖然體內帶有病原微生物,但也不一定發病。相反,若機體抵抗力降低,則正常存在於體內不顯致病作用或毒性不強的微生物也可引起發病。
(二)化學性致病因素
化學性致病因素的種類繁多,特別是隨著農藥和化工產品的廣泛應用,以及某些工業生產造成的環境汙染,以致引起禽疾病的外源性、化學性致病因素的種類越來越多。此外,化學性致病因素還可來自體內,構成內源性的自體中毒,如腎功能障礙所致的尿毒症、腸道內酵解腐敗產生的毒素等。化學性致病因素的致病特點如下:
1.化學性致病因素進入機體後,要蓄積到一定量才起發病作用除慢性中毒外,一般潛伏期短。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一直起作用,直至被解毒或排出。
2.有些化學物質在機體內表現出對組織器官有選擇性的毒害作用根據這個特點,可將化學毒物分為:肝髒毒,如四氯化碳、有機氯等;血液毒,如亞硝酸鹽、棉酚等;神經毒,如有機磷、有機氯等;原漿毒,如砷、氫氰酸等。
(三)物理性致病因素
物理性致病因素包括高溫、低溫、電流、光能、電離輻射、大氣壓和噪聲等。這些因素達到一定強度或作用時間較長時,可引起疾病。
1.高溫
高溫作用於機體局部可引起燒傷;作用於全身則引起熱射病和日射病(臨床上統稱為中暑)。炎熱季節,禽舍通風不良時常發生的熱應激就是高溫所致。
2.低溫
低溫作用於機體局部可引起凍傷;作用於全身使機體受寒,抵抗力降低,容易誘發疾病,如感冒、肺炎等。
3.光能
陽光為禽生長所必需,一般無致病作用。如果禽體內有光敏感物質,如卟啉、熒光素、葉綠素等,就會對紫外線產生感受性增高的現象,稱為光照病或感光過敏症。
4.大氣壓
大氣壓變化時,無論是低氣壓還是高氣壓,對機體均有致病作用。禽受低氣壓影響較常見,如高原地帶、空氣稀薄、低氣壓環境等,均可引起缺氧症。
5.噪聲
環境的噪聲對禽的不良影響,近年來已引起人們的重視。實驗證明,噪聲超過100~200dB時,如果持續作用,可使禽的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引起血壓增高,心跳和呼吸加快,物質代謝加強,泌汗增多,消化道的分泌和運動功能減弱。禽表現興奮、驚恐、消化障礙與產卵減少等,嚴重時行為失常,甚至呈現一種頑固性病態。
(四)機械性致病因素
一定強度的機械力,可引起機體損傷。如銳器或鈍器的撞擊,爆炸波的衝擊,從高處墜下等,都可引起機體組織損傷,常見的有各種創傷、骨折、脫臼、震蕩等。內源性的機械刺激如腫瘤、異物、寄生蟲等對組織可產生壓迫作用或造成損傷。其致病作用特點如下:
1.無選擇性對組織作用無選擇性,引起發病無潛伏期和前驅期。
2.隻產生發動作用對疾病隻起發動作用,而疾病的發展一般與它無關。
3.損傷程度由機械力的作用決定機械力的強度、性質、作用部位和範圍,決定著引起損傷的性質、強度和後果,而一般不取決於機體的反應特性。
(五)營養性致病因素
當禽飼養管理不當,特別是飼料中各種營養物質,如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供應不平衡(過剩或不足),禽的營養不能得到合理的補充和調劑時,也可引起疾病的發生,帶來極為不良的後果。如雞飼料中禽性蛋白質過多,可引起痛風症;雛雞維生素B1缺乏,可發生多發性神經炎;飼料質量不好時,禽常出現貧血、消瘦、營養不良性水腫。飼料的突然更換,也可引起發病。
以上各類外界致病因素對禽機體的作用,不僅以各自的特有形式致病,而且還可引起各種禽發生應激反應。
二、機體內部因素
引起疾病發生的內因,一般是指機體的防禦功能降低,機體的遺傳性和反應特性的異常等。這些因素可直接引起疾病或促進疾病的發生。
(一)機體的防禦免疫功能降低
1.屏障結構破壞及功能障礙健康禽的皮膚,黏膜有機械性阻止病原微生物侵入機體內的作用;皮膚角質層不斷脫落更新,有助於清除皮膚表麵的微生物;皮脂腺及汗腺分泌的酸性物質有抑菌與殺菌作用;黏膜分泌的黏液及其中的酶,有衝淡和破壞病原微生物的功能;淋巴結可將進入體內的病原微生物及某些異物加以滯留,防止其擴散蔓延;由腦軟膜、脈絡膜、室管膜及腦血管內皮所組成的血腦屏障,能阻止某些細菌、毒素以及分子大的有害物質進入腦組織內。當上述各種屏障結構與功能受到破壞時,就容易發生感染,病原微生物容易在體內擴散蔓延。
2.吞噬和殺滅功能降低廣泛存在於機體內各器官組織中的單核巨噬細胞係統,是機體內具有較強吞噬與防禦能力的細胞係統。它們能吞噬侵入體內的病菌、異物顆粒及衰老的細胞,並以胞漿內的溶酶體中所含的各種水解酶,將吞噬物破壞、溶解、消化。此外,血液中的嗜中性粒細胞也起著極為重要的防禦作用,能吞噬細菌、細胞碎片以及抗原抗體複合物等,並以其胞漿內溶酶體中的各種水解酶、過氧化物酶、溶菌酶將吞噬物破壞、溶解、消化。嗜酸性粒細胞能吞噬抗原抗體複合物,並通過溶酶體酶(過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的消化、分解作用,減弱其有害作用。胃液、唾液、淚液以及血清中都含有破壞與殺滅病原微生物的物質。當機體內的這些吞噬和殺菌功能減弱時,就容易發生某些感染性疾病。
3.解毒功能障礙肝髒是機體的主要解毒器官,從腸道吸收來的各種毒性物質,隨血液運轉到肝髒,在肝細胞內可通過氧化、還原、甲基化、乙酰化、脫氨基以及形成硫酸酯或葡萄糖醛酸酯等方式予以分解、轉化或結合成為無毒物質而排出體外。腎髒也可借脫氨基、結合等方式,使某些毒物解毒。因此,在肝功能不全或肝髒組織結構發生破壞時,其解毒功能障礙,則使機體發生中毒性疾病。
4.排除功能減退消化道的嘔吐、腹瀉,呼吸道黏膜上皮的纖毛運動、咳嗽、噴嚏,腎髒的泌尿等,都可將各種有害物質排出體外。若機體的這些排除過程受阻,則體內有害物質不能及時排出,以致發生相應的疾病。
5.特異性免疫反應異常特異性免疫反應包括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兩種。在特異性抗原刺激下,以T細胞活動為主,產生致敏淋巴細胞的免疫反應,稱為細胞免疫;以B細胞活動為主,產生特異性抗體的免疫反應,稱為體液免疫。這兩種免疫功能降低時,容易發生病毒、真菌和某些細胞內寄生菌的感染,並且還易發生惡性腫瘤。
(二)機體的反應性改變
機體的反應性是指機體對各種刺激物以比較恒定的方式發生反應的特性。它對疾病的發生及其表現形式有重要影響。機體反應性不同,對外界致病因素的抵抗力和感受性也不同。
1.種屬反應性
不同種屬的禽,對同一致病因素的反應性常不一樣。如雛鴨對黃曲黴毒素很敏感,其他禽類則不強。
2.個體反應性
不同個體由於營養狀況、抵抗力等的不同,對外界致病因素的反應性也不一樣。如同一群禽發生某種傳染病時,有的病重,有的病輕,有的病死,有的體內帶菌或帶毒而不呈現臨床症狀。
3.年齡反應性
幼齡禽的防禦屏障及免疫功能均發育不完善,容易患消化道和呼吸道疾病,並且病情比較嚴重。成年禽的各方麵功能發育完善,故抵抗力較強。如成年雞對馬立克病病毒感染的抵抗力比1日齡雛雞大1000~10000倍。老齡家禽因各種功能逐漸衰退,因此又易患病,一旦感染往往病情較重,損傷組織也不易修複。
4.性別反應性。機體性別不同,某些組織器官結構不一樣,內分泌激素有差異,對同一病原因素的反應也有不同表現。如禽白血病的發病率,雌性高於雄性。
總之,機體反應性不同,抗病力不一樣。機體反應性改變,可能促進疾病的發生發展,也可能阻止疾病的發生發展。例如,機體致敏後再接觸同一致敏原時,容易發生過敏性休克,甚至導致死亡。然而人們卻又可利用免疫接種方法改變機體的反應性,阻止疾病的發生。
三、疾病發生的條件
條件性因素雖然不會直接引起機體發病,但它可影響外界致病因素的致病作用,影響機體的功能狀態和抵抗力,從而在疾病發生上起著促進或阻抑的作用,條件性因素包括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