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1 / 2)

中國古代大軍事學家孫武子書上“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句話,是包括學習和使用兩個階段而說的,包括從認識客觀實際中的發展規律,並按照這些規律去決定自己行動克服當前敵人而說的;我們不要看輕這句話。

《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1936年12月),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182頁。

所謂片麵性,就是不知道全麵地看問題。……這樣,是不能找出解決矛盾的方法的,是不能完成革命任務的,是不能做好所任工作的,是不能正確地發展黨內的思想鬥爭的。孫子論軍事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他說的是作戰的雙方。……也懂得片麵性不對。

《矛盾論》(1937年8月),《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312—313頁。

我們承認戰爭現象是較之任何別的社會現象更難捉摸,更少確實性,即更帶所謂“蓋然性”。但戰爭不是神物,仍是世間的一種必然運動,因此,孫子的規律,“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仍是科學的真理。

《論持久戰》(1938年5月),《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490頁。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出自春秋時軍事學家孫武《孫子·謀攻篇》:“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這是孫子兵法中一個十分著名的科學結論。意思是說,在戰爭中既了解敵方的情況,又了解己方的情況,那麼打上一百次仗都不會有什麼危險;不了解敵方而了解己方,那麼勝負的機會參半;不了解敵方,也不了解己方,那麼每一仗都一定有危險。

作為中國近現代史上一位卓越而偉大的軍事家,毛澤東對我國古代軍事名著《孫子兵法》十分地熟悉。“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是《孫子兵法》當中最著名的至理名言之一,毛澤東在他的著作中經常引用到這句話,並從不同的角度對之進行了側重點不同的解析和應用。

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毛澤東精辟地論述了學習戰爭的問題。他指出,研究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就是要學習戰爭的規律而且將它使用於戰爭。學習不易,使用更加不易,所以,在學習和使用戰爭規律的時候,就要用到一種方法,那就是熟識敵我雙方各方麵的情況,找出其行動的規律,並且應用這些規律於自己的行動。

毛澤東指出,軍事的規律,和其他事物的規律一樣,是客觀實際在我們頭腦中的反映,除了我們的頭腦以外,一切都是客觀實際的東西。因此,學習和認識的對象,包括敵我兩方麵,這兩方麵都應該看成研究的對象,隻有我們的頭腦(思想)才是研究的主體。他引用《孫子兵法》中“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句話,來說明對於敵我兩方麵都需要研究的必要性。值得注意的是,毛澤東這裏還特別強調,“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是包括學習和使用兩個階段而說的,包括從認識客觀實際中的發展規律,並按照這些規律去決定自己行動克服當前敵人而說的。這種將認識論與實踐論結合起來的觀點,體現了毛澤東對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精確把握和純熟應用。

在《矛盾論》一文中,毛澤東則采用更為純粹的思辯立場,從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而強調每一矛盾的兩方麵各有其特點,因而在研究問題當中就要反對片麵性這樣的角度,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句話當中包含的辯證法思想。毛澤東指出,所謂片麵性,就是不知道全麵地看問題。他舉例說,例如:隻了解中國一方、不了解日本一方,隻了解共產黨一方、不了解國民黨一方,隻了解無產階級一方、不了解資產階級一方,隻了解農民一方、不了解地主一方,隻了解順利情形一方、不了解困難情形一方……如此等等,都是片麵性的表現。片麵性也就是不了解矛盾各方的特點。毛澤東認為,“知彼知己”就是強調要了解作戰的雙方,從哲學上講就是要了解矛盾雙方兩方麵的特點,這樣才能避免片麵性,才能找出解決矛盾的方法,也才能作到“百戰不殆”。這也可以說是毛澤東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來理解和解釋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一個成功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