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明理引乎成辭,徵義舉乎人事,乃聖賢之鴻謨,經籍之通矩也。”這是南朝劉勰《文心雕龍》中的句子,意思是說:引辭明理,舉事徵義,這是中國文學創作的一個優良傳統。

一代偉人毛澤東,也是這一優良傳統的繼承者和發揚者。在他的筆下,前人的詩文名句和典故成語俯拾皆是,並且引用得恰到好處,看似信手拈來,卻與通篇渾然天成,在文章修辭上堪稱畫龍點睛。不僅如此,毛澤東還常常別出心裁地賦予這些詩文典故新的含義,使這些傳統文化的精粹煥發出時代的生命力。所以即使僅僅從文學的角度看,毛澤東也不愧為卓然大家。

但更為重要的是,毛澤東的著作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經典文獻,也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進程的曆史記錄。因此,毛澤東筆下的詩文典故所徵之“義”,所明之“理”,無疑有著遠遠超過其文學修辭功能的深遠意義。解讀和闡發這些精微之言背後的遠旨大義,就成為我們學習毛澤東思想,研究中共黨史和中國革命史的一個獨特視角。

基於這種認識,我們從已公開發表的毛澤東著作中輯錄前人詩文名句和典故成語近200條,在正確理解原文主旨的基礎上,聯係當時的曆史背景和毛澤東思想發展軌跡,對這些詩文典故的深刻內涵加以闡發。在行文方式上,首先給出詩文典故的原始出處,略述其本意;對其中較為隱晦的喻意,根據我們的理解稍做發揮。其次,對所引詩文典故在文章中的具體含義作出分析和研究,引出對一定曆史事實或作者某一個方麵的思想敘述和闡釋。

全書基本以一句(個)詩文典故為題分篇;在兩句(個)以上詩文典故出現在一段話中,其意義又難以分述時,合為一篇,以“/”分隔。篇目排列,基本按詩文典故出現於作者著作中的時間順序編次,見於原著兩處以上者合並成文,按首次出現的時間為序列次。為便於讀者查找,還將這些詩文典故按首字筆畫順序做出索引,附於書後。

最後還需說明,以這樣的形式解讀毛澤東著作,研究毛澤東生平與思想發展的脈絡,是我們的一種新的嚐試。由於學識所限,其中舛誤之處一定在所難免。我們願借用毛澤東的一段話自勉:“我們的東西,隻當作引玉之磚,千慮之一得,希望共同討論,得出正確結論,來適應我們民族的需要。”

毛澤東的偉大人格魅力和毛澤東思想的光輝,是中華民族和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在毛澤東誕辰110周年之際,願以這本小書,作為我們學習偉人、緬懷偉人的心香一瓣。

編 者

200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