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南宋軍製(2 / 2)

殿前司:紹興五年,改神武中軍為殿前司軍,共7軍。紹興九年(1139),殿前司有統製13,統領21,正、副、準備將178.紹興十八年(1148),兵力增至7萬餘人,轄12軍。宋孝宗時(1163~1189年在位)規定,殿前司軍的編製為7.3萬人。從此維持到南宋末年未改變。

侍衛馬軍司:紹興七年(1137)開始組軍,共6軍12將、6000人。紹興十四年(1144),從四川右護軍調入4個軍。到紹興三十一年(1161),馬軍司共有兵力3萬人。孝宗乾道七年(1171),調馬軍司戍建康,臨安隻留殿前司和步軍司兩支部隊。此時,馬軍司共有6個軍,實有兵力2.7萬人。

侍衛步軍司:紹興十二年(1142)始組軍。紹興二十九年(1159),有5軍編製。南宋的軍,相當於北宋的廂;南宋的統製,相當於北宋的廂都指揮使。孝宗乾道年間,規定步軍司編製為2.1萬人,南宋末年,步軍司有兵力2.3萬人。

使臣、效用和軍兵:北宋禁兵分上、中、下三等,南宋屯駐大兵分效用、軍兵兩級,或使臣、效用、軍兵三級。使臣是八至九品的十等武階官的總稱。使臣並不全帶兵,有的擔任偵察任務,稱探事使臣;有的給大將管印,稱背印使臣。使臣也有充當戰士的,因此禁軍中形成使臣、軍兵兩級。宋孝宗時,對軍隊進行改革,改變使臣充軍的狀況,實行效用、軍兵兩級製。

效用的身份和待遇高於軍兵。在軍情緊急時,招效用是一種高價的募兵手段。效用一般不刺字。效用的出現和普及,是南宋兵製的一項重大改革,反映了兵士社會地位的提高。刺字製的部分廢除,也使應募的壯士,願充軍前效用,而不願為軍兵。

騎兵、水師:南宋的騎兵建設和北宋相比變化較大。由於陝西的喪失,南宋隻能從廣南西路少數民族地區和四川購買軍馬,由於廣馬和川馬體型矮小而且數量不多,所以南宋的屯駐大軍缺馬情況比北宋更為嚴重。如左護軍劉光世5.2萬餘人,僅有戰馬3000;右護軍吳軍7.3萬人,僅有戰馬9000,殿前司的騎兵有五分之一無馬。戰馬的嚴重缺乏削弱了南宋的戰鬥力,這是在同金軍作戰中常常失敗的原因之一。

南船北馬,宋金各有優勢。南宋為了發揮自己的優勢,很重視水師建設。嶽飛、劉光世、韓世忠、張俊率領的各路大軍中都有強大的水師。紹興末年,當完顏亮再次大舉攻宋時,南宋水師的戰績比陸軍顯著得多,多次擊敗金軍。孝宗以後,為了防禦金軍南侵,南宋在沿江、沿海陸續設置了20餘支水軍,防禦從武昌到常熟、從嘉興府杭州灣的澉浦到廣西欽州的海防的戰略要地。重點配製在長江下遊和兩浙路沿海。後來在抗擊元軍南侵時,南宋水軍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