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十六國軍製(2 / 3)

州以下政權的演化過程,與中央相比,顯然要緩慢得多。整個十六國時期,郡縣製並沒有推行於全國,許多國家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仍普遍實行著政權同族權合一的製度,城主、鎮將、渠帥、豪酋、大人的稱號,均予以保留。他們既是少數民族的首領,又是當地的軍政長官。

十六國時期的幾個主要政權的創立者,大都是北方以遊牧為主的少數民族。弓馬騎射,是其專長。他們在建立政權前的部落兵時期,一般隻有單一的騎兵,後來隨著戰爭的擴大,在逐鹿中原時,需要攻城掠地,僅靠騎兵已不能適應新的要求,於是步兵便逐漸發展起來,成為陸軍中的重要力量,且在數量上超過了騎兵。不過從戰鬥力和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來說,騎兵始終占居著主要地位,這從當時的不少戰例中可以反映出來。永嘉二年(308),劉淵遣劉聰、王彌、劉曜等率精騎5萬進攻洛陽,另派呼延翼率步卒繼之,將晉軍打敗,顯然騎兵是進攻的主力。後趙的石虎同鮮卑族的鬱粥在離石交戰,隻動用了3萬騎兵,而無其它軍種參加。秦晉淝水之戰,苻堅動用騎兵達27萬。足見當時各國的騎兵,不僅數量相當強大,而且經常作為戰鬥的主力。

十六國時期,也出現過動用舟師作戰的記載,但當時的諸政權,並沒能建立起獨立的水軍。如後趙的石虎攻遼河流域的鮮卑段氏,“以桃豹為橫海將軍,王華為渡遼將軍,統舟師十萬出漂渝津”。但這並不能說明後趙有一支單獨編製、自成體係的水軍,實際上這裏的舟師,隻不過是用陸軍參加水戰而已。正由於缺乏訓練有素的水手,結果“船夫十七萬,為水所沒、猛獸所害,三分而一。”再如,東晉將領諸葛攸率水陸3萬人討伐前燕的慕容亻雋,慕容亻雋的應戰部隊隻有慕容評和傅顏統領的5萬步騎,而並無水師出戰。苻堅淝水之戰中,雖用船隻從水路運送了大量的兵馬糧秣,但部隊中並無水軍的建製。

十六國時期,幾個主要政權的兵力總數,前後趙大約在30萬左右,前蒸有40萬,前秦的兵力,最多時可能達到60萬左右。這些數字,看起來很大,但由於當時各國的實力經常變動,地方勢力也時強時弱,時叛時服,所以,前述的數字,並不精確。不過據此可以看出,這幾個政權的軍事力量還是相當強大的。

諸胡政權的軍隊編製,既沿襲了魏晉的一些製度,也有自己的特點。魏晉時代,軍隊有中、外軍之分;十六國時期,由於戰爭連年不止,疆域又經常變化,所以中外軍的界限,往往不是以軍隊的駐地為區分標準,而是以同皇帝的親疏關係和統禦係統來區分。大體的情況是:凡以本部族兵為主組成的部隊,都屬中軍。其中一部分由皇帝親自領導和指揮,稱禁衛軍,他們多屬皇族的本部族成員,是皇帝的親軍,名稱有左右衛、左右禁、羽林騎、親禦郎等。另外,守衛太子東宮的衛士,也屬禁衛軍,名曰東宮衛士或高力。禁衛軍的任務是,平時護衛宮室,充當皇帝和太子的侍衛,戰時則跟隨皇帝出征。有時朝廷也抽調一部分禁衛軍,由皇帝的親信統領。如前秦主苻堅,曾派驃騎將軍張蠔率羽林騎五千戍並州。禁衛軍的地位比一般士兵高。後趙的禁衛軍被任為龍騰中郎,前秦拜為羽林騎,都是軍官待遇。禁衛軍是經過專門篩選的,戰鬥力極強,是中軍的精華,他們掌握在最高統治者手中,對穩定政局具有重要作用。禁衛軍以外的中軍,也負有保衛京師的任務,由都督中軍、中軍將軍、衛將軍等統領。這些職務,多由宗室大臣或皇帝的親信擔任。

外軍,也屬中央軍,為中央的派出部隊,由中央委派到各地的持節都督或城主、鎮將、護軍等統領。他們由於長駐於外地,有機會招兵買馬,築城修堡,發展個人的勢力,遇到機會,就有可能變成割據一方的力量。

僅次於外軍的是州郡兵。州郡兵本屆地方武裝力量,由州刺史或郡太守統領,以維持地方治安為要務,有時也應調出征。

私人武裝力量強盛,是這一時期的重要特點。興起於東漢末年的豪強勢力,在西晉的“八王之亂”後,有了迅速的發展,到了十六國時期,更出現了塢堡林立的局麵。凡有勢力的地方豪強,無不結堡自衛,每個塢堡主,都有數量不等的部曲,家兵。因政局動亂,各政權無力控製,有些塢堡就變成一種具有半獨立性的軍事實體,能直接參與軍事鬥爭。如淝水之戰後,苻堅的力量孤弱,時關中諸壁壘3000餘所,皆遣兵負糧以助苻堅。西晉末年,地處長江以北,黃河以南的徐、兗一帶,塢堡林立,各不相屬。後來祖逖北伐時,曾依靠當地的塢堡主共抗北方的石勒,屢屢取勝,說明其軍事力量也相當可觀。當這些塢堡主歸服於某個政權後,往往被任命為地方行政長官或統軍將領,原有的私人部曲,仍歸其統領,但已納入國家的軍事係統,變成外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