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三國軍製(2 / 3)

漢末戰亂不已,人民死亡流散嚴重,國家的人口銳減。各地的軍閥,多以宗族賓客為核心,並招募流亡者,組成私人部曲參加征戰,稱為“義兵”。曹操的軍隊,最初就是由此發展而來。後來,隨著統治區域的擴大和政權的逐漸穩固,為保證兵源的充足和軍隊的供應,曹魏的統治者,便以行政的手段,強行將居民分成三部分,各立戶籍,分係統管理:一是普通民戶,負責農業和手工業生產,隸屬於州、郡、縣地方政府,承擔國家的租調和徭役;二是屯田戶,屬國家的佃農,負責耕種國家的土地,向國家繳納分成租,用官牛的官六民四,用私牛的官民對分。自建安六年(196年)開始,在許昌附近招募農民屯田,當年得穀百萬斛,收效顯著。屯田戶歸國家的各級農官管理;三是軍戶,也稱士家或兵家,單立戶籍,隸屬於軍事係統。軍戶為世兵,即職業兵,平時屯田,戰時打仗,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士家的社會地位極低,當兵又有生命危險,為了防止士卒及將領逃亡或投降敵人,曹魏建立了質任製度,兵將的家屬都集中在中央政府所在地作為人質,若將士逃亡,罪及家屬。

除世兵外,曹魏還使用招募、強征及收降等辦法來擴大兵源。

曹操主張以法治軍,製定了嚴格的軍紀、軍法,遵紀守法、服從指揮者受獎,怯戰、逃亡、投敵或惑亂軍心者則嚴懲不貸。曹操製定的軍紀,一直為曹魏的軍隊所遵行。

蜀漢的軍製

劉備在赤壁之戰後,占據了荊州的四郡(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在今湖南省),才有了固定的地盤。後又進軍益州,吞並了劉璋,建立起穩固的根據地。黃初二年(221),即曹丕代漢稱帝的第二年,劉備也於成都稱帝,建元章武,蜀漢王朝成立。蜀漢的軍製,有不少特點。

劉備在稱帝前,曾以漢獻帝的左將軍和漢中王等名義行使職權,但實際上他軍、政、財權一起抓,在其統治區內,他既是最高的軍事統帥,也是政府的首腦。他的將軍府或王府,是當時的霸府之一,諸葛亮任軍師將軍,為霸府的幕僚長,府中設有一整套軍政人員,分掌軍、民、財政,編製同曹操的霸府相差無幾。劉備稱漢中王後,關羽、黃忠、馬超、張飛分別擔任前、後、左、右將軍,分統軍隊駐在中央和地方,擔任一個方麵軍的統帥。

劉備稱帝後,在霸府的基礎上組建朝廷,劉備為皇帝,是當然的最高軍事統帥,諸葛亮任丞相錄尚書事,輔佐劉備總理軍政事務。國家的軍隊,也分中軍、外軍,由各種名號的將軍統領。其中,以驃騎、車騎、衛將軍的地位最高,監軍、護軍、領軍和都護次之,另設一些雜號將軍,用來獎軍功,定官階,有的統兵,有的隻是官階並不統兵。

劉備和諸葛亮死後,後主劉禪無能,國家的軍隊指揮權遂掌握在大將軍手中。為了明確其職權範圍,有時在大將軍之前加“督中外諸軍事”。大將軍之下,設監軍、督護、護軍、領軍等官職,分領中外諸軍。凡領中央直轄軍者,一般在官職前加一“中”字,如中監軍,中護軍等。凡統軍在外者,則加“前”、“後”、“左”、“右”等字,如前監軍、左護軍等。

蜀漢的中央禁衛軍,有左右羽林和虎步營、虎騎營,羽林的長官稱都督,虎步、虎騎營的長官稱虎步監和虎騎監。禁軍的總首領則由皇帝指定的親信擔任,沒有固定的官階。另外,原漢代五校尉營仍然存在,但同曹魏一樣,也是有名無實。

蜀漢的外軍,其主將都由中央委派的將軍任都督,鎮守一方。地方上也實行雙軌製建製,鎮守一方的都督往往兼任地方的行政長官,不統外軍的各郡守,也設有軍隊,但不屬外軍,而是地方官本人的部曲兵或州郡兵,屬地方軍性質。

蜀漢的軍隊,包含水、陸兩種,以陸軍為主,水軍次之。陸軍之中,又包括步兵、騎兵、弩兵和車兵。蜀漢軍隊的基層編製,與曹魏大致相同,基本建製為部,部下有曲、屯、隊等,直接帶兵的軍官有校尉、司馬、都尉,部以上的統軍將領為將軍。

蜀漢立國巴蜀,四周較封閉,交通運輸極為不便,而且人口也較少(百萬左右),軍力大約在10萬人左右。蜀國的步、騎,遠不能同曹魏相比,蜀國的水軍又趕不上孫吳的水師。為了揚長避短,蜀漢遂特建了一支萬人左右的弩兵,多由雲、貴、川的少數民族組成,戰鬥力極強。為了防禦曹魏騎兵的衝擊,蜀國還有一定數量的車兵。諸葛亮治蜀,可以說是嘔心瀝血,為了彌補本國人力的不足和解決交通運輸的困難,他很重視軍械及運輸工具的改進。據《魏氏春秋》載,諸葛亮曾設計和改造了一種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這種連弩,發射距離雖不遠,但用臂力即可開弓,而且輕巧靈便,發射速度快,用它同發射距離較遠的蹶張弩(以足踏方可開張的重型弩)配合使用,有很強的殺傷力。另據《古今事物考》載,諸葛亮還特製了一種長二丈有餘的木柄或竹製長槍,用來裝備步兵。在北伐曹魏期間,諸葛亮曾設計製造了木牛、流馬,用來運輸軍糧,以車代步,既節約了人力,又提高了運輸效率。

為了提高軍隊的協同作戰能力,諸葛亮也很重視對戰陣的研究,史載他推演兵法作了八陣圖,八陣圖大概為諸葛亮操演軍士所用的各種訓練方式(陣法)的統稱。據說是以步、弩、車、騎四個兵種聯合編組的戰陣,主要是用來對付曹魏騎兵的集團衝擊。

蜀漢的兵源,最初也靠招募和收降而來,且多為將領的部曲私兵,劉備占領益州後,始建立了正規的兵役製。由於蜀漢的人口較少,不可能象曹魏那樣,實行居民的大分工。因此,除將領的部曲兵為世兵外,對全國的編戶齊民,實行征兵製度,所有適齡的男子,都有服兵役的義務。另據記載,劉備進蜀後,還曾根據諸葛亮的建議,將不在編戶的流民,集中起來編為軍戶,但數量不大。為了擴大兵源,蜀漢曾對南方各少數民族,實行招募和收降的辦法,以補充軍隊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