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2)

雞鴨成群晚不收,桑麻長過屋山頭。

有何不可吾方羨,要底都無飽便休。

新柳樹,舊沙洲,去年溪打那邊流。

自言此地生兒女,不嫁金家即聘周。

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這一首詞,叫做《鷓鴣天?戲題村舍》,筆者覺得他寫得十分有趣,先抄來大家品讀一番。

我不是寫詞的行家,所以慣常的讀詞方式,就是對詞作進行歪批,這裏也不妨對稼軒詞發些謬論,說些胡言亂語。

人人都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可是每個人都是肉體之軀,有幾人能經受得了環境的消磨,任你金鑄的菩薩鐵打的漢,一旦逢了天災人禍的亂世,自然免不了順應時代的潮流,甚至委屈自己,放棄尊嚴,以維持血肉之軀的需求。到了這時,便是什麼親情、誌向和人格都隻不過成了虛幻的夢,哪裏還有什麼牽掛和追求。

想當年,大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等到江山歸我,天下已定,便來個杯酒釋兵權,才有了這大宋的江山。趙太祖也算是煞費苦心,為了子孫萬代,千秋永垂,將一切威脅到大宋江山的因素都消除了。

可惜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大宋的內部倒還算國泰民安,可是外部卻麵臨著周邊民族的威脅,遼、夏、金麵對宋朝繁榮的景象,狼子之心總不能消減。到了徽、欽二帝手上,結果還是丟了半壁江山。而那可憐的百姓最是害怕戰亂的,嶽家軍沒收複失地,趙構又聽信奸臣之言,偏安江南,時間一久,大家也都適應了新的統治,做了新王朝的良民。

稼軒先生這首詞所寫到的良民,大概就是這樣的良民了。

書歸正傳,我這篇小說的故事並不發生在北宋南宋時期,卻是後來隔代明朝的事。各位讀著如若覺得沒意思,你盡可以掩卷儲之高閣,或者將這部小說付之一炬,以免耽誤了你的寶貴時間,汙了你的心目。

但你若是閑暇無事,也找不到什麼正事去做,你也可以稍稍翻閱幾篇,就當重溫識字的經曆吧。閑話少說,我們還是將那要緊的事說說。

明禧宗帝天啟元年,川北一代風調雨順,民風純樸,雖不如盛世那般繁華,卻也六畜興旺,倉滿櫥豐,不至於餓死人。

這川北橫亙著巨大的秦嶺山係,所以基本都是山區地貌。在秦嶺的南麵四川南江境內,天然有一座小山,因為它山形如燕,高高矗立,儼然一副燕子飛翔的樣子,故而當地人以形命名,稱之為燕山,其中也有附會風調雨順燕歸來的吉祥意思。

這燕山的東麓岩石翹立,宛如燕子的頭喙,而在這燕首的下麵,有一個天然形成的巨大山洞,足足容得下百十戶人家居住,所以幾百年來,山洞裏就居住著三四百人。

洞村各戶人家隻以亂石砌牆相隔,講究一些的,在石牆上抹了些黃泥,一來堵住進山洞的風,二來可以防著別人偷看自家的私事。

這百十戶人家、三四百人中,也有一個頭目,名叫馮維道,是洞村的村保。馮維道這人生得麵白耳長,很有些福相,加以祖先中曾有人在唐朝為官,祖父又是個教書的先生,所以承了祖輩的恩蔭,在洞村中很有些威望。

馮維道為人敦厚,從來不與人紛爭,鄰裏有什麼糾葛,也都找他評理,而他往往也隻三言兩語,便可化解矛盾。正因有了這位馮村保,洞村才四鄰和睦,雞犬相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