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園林與建築
1.1.1園林
園林,在中國古籍裏根據不同的性質也稱作園、囿、苑、園亭、庭院、園池、山池、池館、別業、山莊等,英、美各國則稱之為Garden, Park, Landscape Garden。它們的性質、規模雖完全不一樣,但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在一定的地域範圍內,利用並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為地開辟山水地貌、結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築的布置,從而構成一個供人們觀賞、遊憩、居住的環境。創造這樣一個環境的全過程(包括設計和施工在內)一般稱之為“造園”,研究如何去創造這樣一個環境的學科就是“造園學”杜汝儉等.園林建築設計[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5。
園林包括庭園、宅園、小遊園、花園、公園、植物園、動物園等,隨著園林學科的發展,還陸續將森林公園、廣場、街道、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或國家公園的遊覽區以及休養勝地納入其範疇。按照現代人的理解,園林不隻是作為遊憩之用,而且具有保護和改善環境的功能。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淨化空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有害氣體和吸附塵埃,減輕汙染;可以調節空氣的溫度、濕度,改善小氣候;還有減弱噪聲和防風、防火等防護作用。尤為重要的是園林在對人的精神調節上也起到了有益的作用。漫步在景色優美和靜謐的園林中,有助於消除長時間工作帶來的緊張和疲乏,使腦力、體力得到恢複。另外,園林所承載的文化、遊樂、體育、科普教育等活動可以豐富人們的知識和充實人們的精神生活。
園林建設是與人們的審美觀念、社會的科學技術水平相協調的,它始終凝聚著特定時空下人們對當下或未來生存空間的一種向往。在當代,園林選址已不拘泥於名山大川、深宅大府,而廣泛建置於街頭、交通樞紐、住宅區、工業區以及大型建築的屋頂等,使用的材料和工程技術手段也更加綜合化和多樣化。
通常情況下,園林景觀的優劣與否,除部分受到物質環境的限製外,更多地取決於造園者是否匠心獨運,是否能巧妙地運用地域和環境上的特點,融自身的審美觀念於其中,自樹一幟。因此,設計於前,布局於後;選材於前,施工於後;造景於前,融合於後,即不計成效和投入的造園是不可取的,不能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的造園也不會成為能夠流傳於世的佳作。
1.1.2建築
建築是人類活動的容器。近現代建築理論認為,建築(指建築物)就是空間。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哲學家老子(李耳),在他的著作《道德經》第十一章裏早已說到:“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意思是說,開鑿門窗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中空的空間,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門窗、牆、屋頂等實體)所給人們的“利”(利益、功利),是要以“無”(即所形成的空間)起作用的。
建築的目的是創造一種人為的環境,為人們提供從事各種活動的場所。生活起居、交談休息、用餐、購物、上課、科研、開會、就診、看書閱覽、觀看演出、體育活動以及車間勞動等等,都在建築空間中進行。
建築要滿足人的使用要求,建築需要技術,建築涉及藝術。我們把功能、形式、技術稱為建築的三個基本要素,即實用、美觀、經濟。因此,建築的基本屬性表現如下:
1) 建築的時空性
從建築作為客觀的物質存在來說,一是它的實體和空間的統一性,二是它的空間和時間的統一性。這兩個方麵組合為建築的時空屬性。
2) 建築的功能性
建築是人類活動的容器,其首要目的是滿足功能需求,如住宅首要的目的就是供人居住。具體來說需要滿足諸如人體活動尺度的要求、人的生理要求、人的使用過程和使用特點的要求等。
3) 建築的工程技術性和經濟性
建築與其他藝術的另一個不同之處是它具有高度的工程技術性。建築師不但要重視工程技術問題,同時還必須注意經濟問題。建築的工程技術包含著這樣幾個方麵:建築結構與材料,建築物理,建築構造,建築設備與建築施工等方麵。
4) 建築的藝術性
建築既是實用對象,又是審美對象,是一種造型藝術。建築的藝術性是建築的基本屬性之一,建築的藝術性多指建築形式,或建築造型的問題。建築雖然是一個實用的對象,但建築的藝術有相對獨立性,有自己的一套規律或法則。如我們常說的變化與統一、均衡與穩定、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韻律等,它們的運用是變化萬千的,設計者應該細心揣摩,靈活運用。
5) 建築的社會文化屬性
建築是一種社會文化,一種社會文化的容器,同時它又是社會文化的一麵明亮的鏡子,它映照出人和社會的一切。建築的社會文化屬性的第一個特征是它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第二個特征是曆史性和時代性。
1.1.3園林建築
以優質的外部環境為依托,具有一定的使用功能,又能與環境和諧共融,供觀賞遊覽使用的各類建築物或構築物可以統稱為園林建築。
我國傳統園林建築的形式很多,常見的有亭、廊、軒、榭、舫、廊架等,在總體上,表現出欣賞功能大於使用功能的特點。中國傳統園林,無論是皇家園林、私家園林,都是建造在宮殿、府邸的後麵,是悠然享樂、吟風弄月的場所,是住宅建築的附屬品。它提供的是精神享受空間,所以傳統的園林建築形式精美多變,滿足精神需求大於使用價值。
某俱樂部外觀伴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園林的服務對象已經不再是舊日的達官貴人,而成為普通大眾休閑娛樂的場所,園林也脫離了住宅而獨立存在和發展。現今的園林建築,除了保留傳統園林建築形式美之外,還增添了諸如展覽、銷售、餐飲、遊樂等使用功能,其建築的形式也隨功能的增加而有所改變。如展覽館、小賣部、茶館、咖啡廳、旅館等建築形式也都納入到園林建築的範疇當中。
現代園林建築的變化不僅在內容上,而且在所用的材料上也有很大的改變。傳統的園林建築大多為木結構,造型精美、構造複雜、裝飾構件繁多;建造過程是手工操作,工期長、技術細膩,這些都不再適應現代社會快速、高效的趨勢。現階段,建築材料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混凝土、金屬材料、玻璃、陶瓷、化纖等新型材料和複合材料層出不窮,不僅提高了建築速度,而且整體結構、外觀風格都發生了明顯變化。
由於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使園林建築的形式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園林建築在保留了常見傳統形式的同時,又有所創新,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1.1.4專業素養
現代設計大師蒙荷裏?納基(Moholy Nagy)曾指出:“設計並不是對製品表麵的裝飾,而是以某一目的為基礎,將社會的、人類的、經濟的、技術的、藝術的、心理的多種因素綜合起來,使其能納入工業生產的軌道,對製品的這種構思和計劃技術即設計。”
園林建築設計作為一門綜合性的科目,不僅要學習建築設計的基本技法、相關技術、建築材料、設計規範以及表達技巧等單純“設計”內容,更應學會熟練地分析研究基地環境的方法,從中尋求園林建築設計的契機。因此需要充分研究景觀環境的地貌地形、空間形態、圍合尺度、植被、氣候等要素,同時對軟環境要素也應加以充分的研究,諸如曆史、文化、語言、社會學、民俗學、行為心理等,從軟、硬兩個方麵著手分析建築設計的出發點與依據,因此園林建築設計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課程。通過對場地的分析,針對景觀構成的要求,同時依據其建築功能的要求、建造所用的技術及材料等,對建築物從平麵、外觀立麵、內部空間以及建築與景觀環境的關聯,從無到有建立起新的秩序的過程。學習園林建築設計,應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強化實踐環節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側重園林建築設計方法的訓練,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學習效果。現在獲取世界各地的建築信息相對於任何時代都更加便捷,全麵研究優秀的建築師及其成功案例是學習建築設計的重要途徑之一。然而,如果沉湎於“龐大”的信息量,或“裁剪拚貼”,或“惟妙惟肖”模仿,忽視對基本設計方法與創造性思維的學習,則不可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園林建築師。所以園林建築專業工作者應具備以下幾方麵的綜合的知識、能力和素質:
(1) 具備紮實的園林學、建築學、設計藝術學等學科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
(2) 具有一定的繪畫技能及美學知識,能應用相應的藝術理論及設計手法對自然景觀、植物材料進行藝術創造。
(3) 掌握風景名勝區規劃、森林公園規劃、城市綠地係統規劃、各類園林綠地規劃設計、園林工程設計、園林植物造景設計方法。
(4) 具備風景區、城市園林建築施工與管理的基本技能。
(5) 具備調查研究與決策、組織管理與科學研究的基本能力,以及獨立獲取知識、信息處理和創新的基本能力。
(6) 熟悉我國建築設計、公園規劃設計、風景名勝區規劃設計等方麵的相關方針、政策和法規。
(7) 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了解國內外園林建築學科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及發展動態。
1.2園林建築發展概述
1.2.1中國古典園林與建築
1.2.1.1中國古典園林
我國造園應始於商周,其時稱之為囿。商紂王“好酒淫樂”,“益收狗馬奇物,充牣宮室,益廣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廣宗一帶),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周文王建靈囿,方七十裏,其間草木茂盛,鳥獸繁衍。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優美的地方圈起來,放養禽獸,供帝王狩獵,所以也叫遊囿。天子、諸侯都有囿,隻是範圍和規格等級上的差別,“天子百裏,諸侯四十”。漢起稱苑。漢朝在秦朝的基礎上把早期的遊囿,發展到以園林為主的帝王苑囿行宮,除布置園景供皇帝遊憩之外,還舉行朝賀,處理朝政。漢高祖的“未央宮”,漢文帝的“思賢園”,漢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東苑”(又稱梁園、菟園、睢園),宣帝的“樂遊園”等,都是這一時期的著名苑囿。從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苑囿亭閣,元人李容瑾的漢苑圖軸中,可以看出漢時的造園已經有很高水平,而且規模很大。枚乘的《菟園賦》,司馬相如的《上林賦》,班固的《西都賦》,司馬遷的《史記》,以及《西京雜記》、典籍錄《三輔黃圖》等史書和文獻,對於上述的苑囿,都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一度社會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士大夫階層追求自然環境美,遊曆名山大川成為社會上層普遍風尚。劉勰的《文心雕龍》,鍾嶸的《詩品》,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等許多名篇,都是這一時期問世的。
唐太宗“勵精圖治,國運昌盛”,社會進入了盛唐時代,宮廷禦苑設計也愈發精致,特別是由於石雕工藝已經嫻熟,宮殿建築雕欄玉砌,格外顯得華麗。“禁殿苑”、“東都苑”、“神都苑”、“翠微宮”等等,都旖旎空前。當年唐太宗在西安驪山所建的“湯泉宮”,後來被唐玄宗改作“華清宮”。這裏的宮室殿宇樓閣,連接成城,唐王在裏麵“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杜甫曾有一首《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的長詩,描述和痛斥了王侯權貴們的腐朽生活。宋朝元朝造園也都有一個興盛時期,特別是在用石方麵有較大發展。宋徽宗在“豐亨豫大”的口號下大興土木。他對繪畫有些造詣,尤其喜歡把石頭作為欣賞對象。先在蘇州、杭州設置了“造作局”,後來又在蘇州添設“應奉局”,專司搜集民間奇花異石,舟船相接地運往京都開封建造宮苑。“壽山艮嶽”的萬壽山是一座具有相當規模的禦苑。此外,還有“瓊華苑”、“宜春苑”、“芳林苑”等一些名園。現今開封相國寺裏展出的幾塊湖石,形體確乎奇異不凡。蘇州、揚州、北京等地也都有“花石綱”遺物,均甚奇觀。這期間,大批文人、畫家參與造園,進一步加強了寫意山水園的創作意境。
明、清是中國園林創作的高峰期。皇家園林創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時期最為活躍。當時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給建造大規模寫意自然園林提供了有利條件,如“圓明園”、“避暑山莊”、“暢春園”等等。私家園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園林為主要成就,如“滄浪亭”、“休園”、“拙政園”、“寄暢園”等等。同時在明末還產生了園林藝術創作的理論書籍《園冶》。它們在創作思想上,仍然沿襲唐宋時期的創作源泉,從審美觀到園林意境的創造都是以“小中見大”、“須彌芥子”、“壺中天地”等為創造手法。自然觀、寫意、詩情畫意在創作中占主導地位,同時園林中的建築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為造景的主要手段。園林從遊賞到可遊可居方麵逐漸發展。大型園林不但模仿自然山水,而且還集仿各地名勝於一園,形成園中有園、大園套小園的風格。
到了清末,造園理論探索停滯不前,加之社會由於外來侵略,西方文化的衝擊,國民經濟的崩潰等等原因,使園林創作由全盛到衰落。然而,中國園林的成就卻達到了它曆史的峰巔,其造園手法被西方國家所推崇和模仿,在西方國家掀起了一股“中國園林熱”。中國園林藝術從東方到西方,成了被全世界所公認的園林之母,世界藝術之奇觀。
中國古典園林的本質特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 模山範水的景觀類型
地形地貌,水文地質,鄉土植物等元素構成的鄉土景觀類型,是中國古典園林的空間主體的構成要素。鄉土材料的精工細做,園林景觀的意境表現,是中國傳統園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國古典園林強調“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強調“源於自然而高於自然”,強調人對自然的認識和感受。
造山戰國時期,用人工疊很大的山,並盡仿天然山的形態,大尺度再現整座大山,效果事倍功半,像個模型。兩晉時私家園林得到發展,“私家”財力有限,拙政園小尺度再現大山,效果不算好,像一個放大的盆景。明清開始走向第三種模式:隻再現部分的大山,比較成功。
理水水體設計應注意聚分得體,大園聚分結合,小園以聚為主。水體應在適當位置留有水口,使人感覺水是流動的,並非死水。水岸宜低不宜高,岸高則感覺水麵小。
山水布局模式主山隔著主水麵,遙對主建築。以水麵作為二者之間起過渡作用的紐帶,使人們處在主建築內就可以飽覽山水主景。如拙政園,山、水、主建築形成了山池區內的一根主軸線。
2) 適宜人居的理想環境
追求理想的人居環境,營造健康舒適、清新宜人的小氣候環境。由於中國古代生活環境相對惡劣,中國古典園林造景都非常注重小氣候的改善,如山水的布局、植物的種植、亭廊的構建等,無不以光影、氣流、溫度等人體舒適性的影響因子為依據,形成舒適宜人居住生活的理想環境。
3) 巧於因借的視域邊界
不拘泥於庭院範圍,通過借景擴大空間視覺邊界,使園林景觀與外麵的自然景觀等相聯係、相呼應,營造整體性園林景觀。無論動觀或者靜觀都能看到美麗的景致,追求無限外延的空間視覺效果。
4) 循序漸進的空間組織
動靜結合、虛實對比、承上啟下、循序漸進、引人入勝、漸入佳境的空間組織手法和空間的曲折變化,園中園式的空間布局原則常常將園林整體分隔成許多不同形狀、不同尺度和不同個性的空間,並將形成空間的諸要素糅合在一起,參差交錯、互相掩映,將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等分割成若幹片段,分別表現,使人看到空間局部交錯,以形成豐富的景觀。
5) 小中見大的空間效果
古代造園藝術家們抓住大自然中的各種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煉剪裁,把峰巒溝壑一一再現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維的園址上突出三維的空間效果。“以有限麵積,造無限空間”。“大”和“小”是相對的,關鍵是“假自然之景,創山水真趣,得園林意境”。
6) 耐人尋味的園林文化
人們常常用山水詩、山水畫寄情山水,表達追求超脫與自然協調共生的思想和意境。古典園林中常常通過楹聯匾額、刻石、書法、藝術、文學、哲學、音樂等形式表達景觀的意境,從而使園林的構成要素富於內涵和景觀厚度。
中國古典園林的分類,從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方法。一般有下麵的三種分類法。
1) 按園林基址的選擇和開發方式分
(1)人工山水園
人工山水園是我國造園發展到完全自覺創造階段而出現的審美境界最高的一類園林。這類園林均修建在平坦地段上,尤以城鎮內居多。在城鎮的建築環境裏麵創造模擬天然野趣的小環境,猶如點點綠洲,故也稱之為“城市山林”。
(2) 天然山水園
天然山水園一般建在城鎮近郊或遠郊的山野風景地帶,包括山水園、山地園和水景園等。興造天然山水園的關鍵在於選擇基址,如果選址恰當,則能以少量的花費而獲得遠勝於人工山水園的天然風景之真趣。
2) 按占有者身份、隸屬關係分
(1) 皇家園林
皇家園林是專供帝王休息享樂的園林。古人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統治階級看來,國家的山河都是屬於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點是規模宏大,真山真水較多,園中建築色彩富麗堂皇,建築體型高大。現存著名皇家園林有北京的頤和園、北海公園,河北承德的避暑山莊。屬於皇帝個人和皇室所私有,古籍裏稱為苑、苑囿、宮苑、禦苑、禦園等。
(2) 私家園林
私家園林是供皇家的宗室、王公官吏、富商文士等休閑的園林。其特點是規模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築小巧玲瓏,表現其淡雅素淨的色彩。現存的私家園林,如北京的恭王府,蘇州的拙政園、留園、網師園,上海的豫園等。屬於民間的貴族、官僚、縉紳所私有,古籍裏麵稱園、園亭、園墅、池館、山池、山莊、別業、草堂等。
(3) 寺觀園林
佛寺和道觀的附屬園林,也包括寺觀內部庭院和外圍地段的園林化環境。
3) 按園林所處地理位置分
(1) 北方類型
北方園林,因地域寬廣,所以範圍較大,因而建築尺度也較大,富麗堂皇。因自然氣象條件所局限,河川湖泊、園石和常綠樹木都較少,所以秀麗媚美則顯得不足。北方的園林大多集中於北京、西安、洛陽、開封等地,其中尤以北京園林為代表。
(2) 江南類型
南方人口較密集,所以園林地域範圍小,又因河湖、園石、常綠樹較多,所以園林景致較細膩精美。因上述條件,其特點是明媚秀麗、淡雅樸素、曲折幽深,但究竟麵積小,略感局促。南方的園林大多集中於南京、上海、無錫、蘇州、杭州、揚州等地,其中尤以蘇州園林為代表。
(3) 嶺南類型
因為其地處亞熱帶,終年常綠,又多河川,所以造園條件比北方、南方都好。其明顯的特點是具有熱帶風光,建築物都較高而寬敞。現存嶺南類型園林,著名的有廣東順德的清暉園、東莞的可園等。
(4) 其他類型
除三大主題風格外,還有巴蜀園林、西域園林等各種形式。
綜上所述,中國古典園林對東、西方園林的一些共有的設計理念有著自己的處理手段,而且融合了自己的曆史、人文、地理特點後,也表現了自己的一些獨到之處。主要體現在:
① “天人合一”的自然崇拜;② 仿自然山水格局的景觀類型;③ 詩情畫意的表現手法;④ 舒適宜人的人居環境;⑤ 巧於因借的視域擴展;⑥ 循序漸進的空間序列;⑦ 小中見大的視覺效果;⑧ 委婉含蓄的情感表達。
亭1.2.1.2中國古典園林建築
從園林中所占麵積來看,建築作為造園要素之一是無法和山、水、植物相提並論的。它之所以成為“點睛之筆”,能夠吸引大量遊覽者,就在於它具有其他要素無法替代的、最適合於遊人活動的內部空間,是自然景色的必要補充,尤其在中國古典園林裏,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觀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建築理所當然地成為後者的孕育之所和前者的有力烘托。中國園林建築形式之多樣、色彩之別致、分隔之靈活、內涵之豐富在世界上鮮有可比。
中國園林建築的形式主要由環境需要所決定。
亭點狀建築,具有高度靈活性,適應範圍極廣。開敞而占地少,造型變化豐富。它的作用有三方麵:一是作為休憩點,亭者,停也;二是作為觀賞點;三是作為被觀賞的對象,起到點景的作用。如能三者兼得,則為佳妙。在設計時,其位置、標高都要考慮。
廊“廊者,慶(堂前所接卷棚)出一步也,宜曲且長則勝”。——廊是從慶前走一步的建築物。要建得彎曲而且長。廊的作用一是交通,可視為一條帶屋頂的路;二是劃分空間,增加空間層次;三是導遊,與主要遊覽路線吻合。
榭“榭者,藉也。藉景而成者也。或水邊,或花畔。製亦隨態”。——榭字含有憑借、依靠的意思,是憑借風景而形成的,或在水邊、或在花旁,形式靈活多變。
廊榭舫水邊的船型建築,又名“不係舟”。蘇州拙政園的香洲造型處理得很成功,在是與非是之間,非常靈活。
堂“堂者,當也。為當正向陽之屋,以取堂堂高顯之義”。——堂應當是居中向陽之屋,取其“堂堂高大寬敞”之意,常用作主體建築,給人以開朗、陽剛之感。
舫堂
樓“重屋曰樓”,“言窗牗虛開,諸孔慺慺然也,造式,如堂高一層是也”。樓,看上去窗戶洞開,許多窗孔整齊地排列。結構形式和堂相似而高出一層。
閣“閣者,四阿(坡頂)開牗”。——四坡頂而四麵皆開窗的建築,與兩側山牆開窗受限製的其他建築相比,更為輕靈,得景方向更多。
樓閣
殿高大雄偉,是皇宮、寺院、道觀的主體建築,如太和殿、大雄寶殿、純陽殿等。和樓閣一樣,殿可為多層建築。
齋“齋較堂,唯氣藏而致斂,有使人肅然齋敬之義。蓋藏修密處之地,故式不宜敞顯”。——齋和堂相比,聚氣而斂神,使人肅然起敬。為此常設在與外界較為隔絕的地方,所以不要太高大,以免過於突出。
殿齋
館“散寄之居,曰‘館’,可以通別居者。今書房亦稱‘館’,客舍為‘假館’”。——供暫時寄居的地方,書房、客舍也可稱為“館”或“假館”。“館”字由食、官相合而成,原指官人遊宴的場所或客舍。江南園林中的館一般是較為幽靜的會客之所。北方園林裏“館”常為供宴飲娛樂用的成組建築。“旅館”、“賓館”等詞今天還在使用。
軒“軒式類車,取軒軒欲舉之意,宜置高敞,以助勝則稱”。——古代馬車前部駕車者所坐的位置較高,稱作軒。軒在建築中一般指地勢高、有利於賞景的地方。軒要求周圍有較開闊的視野,北方園林中常在山上設軒,江南園林中軒常在水際,但不像樹那樣探出水麵,而較為穩重含蓄。
館軒出現在園林中的建築名目還有很多,如門、室、坊、塔、台等,這裏僅列出上述幾種。在今天很多名稱的含義已經發生了變化,含義也並不像從前那樣明確了。如齋、軒、館、室都可用來稱呼一些次要的建築。
中國園林建築的式樣,從屋頂上區分隻有硬山、懸山、歇山、慶殿和攢尖五種。屋頂和平麵及屋頂自身的組合變化使建築的形式得到極大豐富。它們之間不存在孰優孰劣的問題,隻有在一定的環境當中才有高下之分。大尺度山水環境中的寺廟園林,主體建築若不采用歇山重簷將不足以造成莊嚴肅穆的氣氛,而窄小的私家園林裏輕巧的攢尖山亭則提供給人以清幽的感受。如果它們互換位置,不僅誰也不能使景觀增色,反會落下敗筆,故《園冶》中有“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之句王勝永.景觀建築[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
1.2.1.3中國古典園林與建築的空間處理
中國古典園林尤其是私家園林多建在城市中,可稱其為“城市山林”。這些園林在設計和建造時遇到了很多困難,主要有兩大矛盾需要處理:一是有限的占地麵積與仿求自然山水的矛盾;二是密集的建築環境和自然情趣的矛盾。古代的工匠們經過長期的探索與實踐,在處理這兩大矛盾中獲得了豐富的經驗,總結出許多優秀的空間處理手法,留下了一批傑出的作品。真正做到了在人工環境中求自然情趣,在有限的空間裏求無限意境,很值得我們現在的園林建築工作者們學習和借鑒。下麵是常見的空間處理手法。
1) 劃分景區
劃分景區是為了變單一為多樣,變單調為豐富,變共時性為曆時性,使空間序列擁有前奏、過渡、高潮和尾聲,形成對比效果。景區有大有小,有主有從。在劃分時要注意應有主次之分,不可均分;要各有特點,以產生豐富的效果。景區之間要分而不死,隔而不斷,相互滲透,相互借景。
2) 尺度處理
尺度處理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小中見大:即通過小建築和小庭院來襯托出整個園子之大;二是大中見小後再小中見大:即把體量大的建築化整為零,盡力縮小其體積感、尺度感。如我們常見的鴛鴦廳,就是由於建築的進深過大,做成鴛鴦廳的形式,能有效地減小其屋頂帶來的體量感。
3) 不盡盡之
古人雲:“意不可盡,以不盡盡之”。這恰與造園理論相通。一望即了,為畫法所忌,也不能滿足造園中有限的空間裏求無限意境的要求。其具體手法有:
(1)化有為無古代的造園工匠常以疊山種樹的方法來遮掩園子的邊界,使人感覺不到邊界的存在。這種做法的代價就是疊山的占地太大,所以如果園子麵積小則在邊界處以單麵空廊的形式出現。將邊界向兩側展延,也可取得很好的效果。
留園入口(2)化實為虛在處理建築室內外空間界麵時常以虛界麵的形式出現,以求得內外空間融為一體的效果。
(3)隔而不擋在空間分割時常用隔牆,其上開窗開洞,使空間相互滲透。
(4)巧於因借采用借景可以擴大空間。如昆明湖西的玉泉山的玉峰塔,雖處於頤和園之外,但被借至頤和園中,感覺頤和園很大。
(5)源流不盡水體要有水口,山體要有餘脈,讓人有回味無窮的感受。
(6)周而複始園林中的路都是閉合的路,繞來繞去,沒有盡頭。
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建築在處理和自然景致的矛盾時,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手法和案例。如留園的五峰仙館,在其與山水主景區間塞入小建築以隔絕。這樣就把體量巨大的五峰仙館與山水主景區隔開了,維護了留園本身的尺度感。再如留園的入口空間,條件極差的地段被處理成豐富且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段,其遊線縱橫交錯,非常成功。一係列不斷變化對比的小空間,為進入山水主景區作了很好的鋪墊,取得了極佳的小中見大的效果。
1.2.2外國古典園林及建築
1.2.2.1日本園林
日本園林初期多受中國園林的影響,尤其是在平安朝時代。到了中期因受佛教思想,特別是受禪宗影響,重意趣而不重外物,多以閑靜為主題,融情於景。末期明治維新以後,受歐洲致力於公園建造的影響,而成為日本有史以來造園的黃金時期。日本園林的發展大致經曆了以下幾個主要時期:
(1) 平安朝時代桓武天皇奠都平安後,由於三麵環山,山城水源、岩石、植物材料豐富,故在造園方麵頗有建樹,當時宮樓殿宇,以及庭園建築,均是仿照我國唐朝製度。
(2) 鐮倉時代賴朝幕府建鐮倉,武權當道,造園事業隨之衰落。然而,此時正值佛教興隆,人民受禪宗影響,追求適意自在的人生,注重內心的自我平衡。造園風格多以幽邃的僧式庭園為主,追求超然、曠達、寧靜、恬淡、高雅淡泊的意境。稱名寺、西芳寺庭園、天龍寺庭園都是這一時期樸素風尚的枯山水式庭園的典型代表。
(3) 室町時代室町時代是日本造園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的日本的園林在自然風景方麵顯示出一種高度概括、精練的意境。這時期出現的寫意風格的“枯山水”平庭,具有一種極端的“寫意”和富於哲理的趨向。京都西郊龍安寺南庭是日本“枯山水”的代表作。
(4) 桃山時代桃山時代結合了日本自身地理條件和文化傳統,發展了它的獨特風格,是日本造園個性時代的開始, 當時茶道興盛,以致茶庭、書院等庭園迭出。茶庭的麵積比池泉築山庭小,要求環境安靜便於沉思冥想,故造園設計比較偏重於寫意。
龍安寺南庭桂離宮平麵
(5) 江戶時代日本江戶時代回遊式庭園興起。回遊式庭園是以步行方式循著園路觀賞庭園之美,以大麵積的水池為中心,水中有一中島或半島為蓬萊島,連續出現的景觀每景各有主題,由步徑小路將其連接成序列風景畫麵。這一時期建成了好幾座大型的皇家園林,其中著名的京都桂離宮是日本回遊式庭園的代表作品。
(6) 明治維新時代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大量吸收西方文化,也輸入了歐洲園林。但歐洲的影響隻限於城市公園和少數“洋風”住宅的宅園,私家園林的日本傳統仍然是主流,而且作為一種獨特風格的園林形式傳播到歐美各地。
1.2.2.2西方園林
西方園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臘。而歐洲最早接受古埃及中東造園影響的是希臘,希臘以精美的雕塑藝術及地中海區盛產的植物加入庭園中,使過去實用性的造園加強了觀賞功能。幾何式造園傳入羅馬,再傳入到意大利,他們加強了水在造園中的重要性,許多美妙的噴水出現在園林中,並在山坡上建立了許多台地式庭園,這種庭園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將樹木修剪成幾何圖形。台地式庭園傳到法國後,成為平坦遼闊形式,並且加進更多的草花栽植成人工化的圖案,確定了幾何式庭園的特征。法國幾何式造園在歐洲大陸風行的同時,英國一部分造園家不喜歡這種違背自然的庭園形式,於是提倡自然庭園,有天然風景似的森林及河流,像牧場似的草地及散植的花草。英國式與法國式的極端相反的造園形式,後來混合產生了混合式庭園,形成了美國及其他各國造園的主流,並加入科學技術及新潮藝術的內容,使造園確立了遊憩上及商業上的地位。西方園林的發展主要經曆了下列幾個時期:
1) 西方古代的園林
(1) 古埃及園林地中海東部沿岸地區是西方文明的搖籃。公元前三千多年,古埃及在北非建立奴隸製國家。尼羅河沃土衝積,適宜於農業耕作,但國土的其餘部分都是沙漠地帶。因此,古埃及人的園林即以“綠洲”作為模擬的對象。尼羅河每年泛濫,退水之後需要丈量耕地,因而發展了幾何學。於是,古埃及人也把幾何的概念用之於園林設計。水池和水渠的形狀方整規則,房屋和樹木亦按幾何規矩加以安排,是為世界上最早的規整式園林。
(2) 巴比倫懸空園底格裏斯河一帶,地形複雜而多丘陵,且地潮濕,故庭園多呈台階狀,每一階均為宮殿。並在頂上種植樹木,從遠處看好像懸在半空中,故稱之為懸園。著名的巴比倫空中花園就是其典型代表。巴比倫空中花園建於公元前6世紀,是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為他的妃子建造的花園。據考證,該園建有不同高度的台層組合成劇場般的建築物。每個台層以石拱廊支撐,拱廊架在石牆上,拱下布置成精致的房間,台層上麵覆土,種植各種花木。頂部有提水裝置,用以澆灌植物,這種逐漸收縮的台層上布滿植物,如同覆蓋著森林的人造山,遠看宛如懸掛在空中。
(3) 波斯波斯土地高燥,多丘陵地,地勢傾斜,故造園皆利用山坡。成為階段式立體建築,然後行山水,利用水的落差與噴水,並栽植點綴。其中著名者為“樂園”,是王侯、貴族之狩獵苑。
傳說中的巴比倫空中花園奧林匹克祭祀場的複原圖(4) 古希臘園林古希臘通過波斯學到西亞的造園藝術,發展成為住宅內布局規則方整的柱廊園。古羅馬繼承希臘庭園藝術和亞述林園的布局特點,發展成為山莊園林。公元前五百年,以雅典城邦為代表的完善的自由民主政治帶來了文化、科學、藝術的空前繁榮,園林的建設也很興盛。古希臘園林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供公關活動遊覽的園林。早先為體育競技場,後來,為了遮陰而種植的大片樹叢逐漸開辟為林蔭道,為了灌溉而引來的水渠逐漸形成裝飾性的水景。到處陳列著體育競賽優勝者的大理石雕像,林蔭下設置坐椅。人們不僅來此觀看體育活動,也可以散步、閑談和遊覽。
第二類是柱廊園林。古希臘的柱廊園,改進了波斯在造園布局上結合自然的形式,在城市的住宅四周圍以柱廊圍繞成庭院,庭院中散置水池和花木。特點是噴水池占據中心位置,使自然符合人的意誌。
第三類是寺廟園林,即以神廟為主體的園林風景區,例如德爾菲聖山。
(5) 古羅馬園林羅馬繼承古希臘的傳統而著重發展了別墅園和宅園這兩類。
第一類是別墅園。別墅園多修建在郊外和城內的丘陵地帶,包括居住房屋、水渠、水池、草地和樹林。
古羅馬別墅花園第二類是宅園。古羅馬宅園大多采用柱廊園的布局形式,具有明顯的軸線。每個家族的住宅都圍成方正的院落,沿周排列居室,中心為庭園,圍繞庭園的邊界是一排柱廊,柱廊後邊和居室連在一起。院內中間有噴泉和雕像,四處有規整的花樹和葡萄籬架。廊內牆麵上繪有逼真的林泉或花鳥,利用人的幻覺使空間產生擴大的效果,更有的在柱廊園外設置林蔭道小院,稱之為綠廊。
古羅馬園林到了全盛時期,造園規模大為進步,多利用山、海之美於郊外風景勝地,作大麵積別墅園,奠定了後世文藝複興時意大利造園的基礎。
2) 中世紀時代園林
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崩潰直到16世紀的歐洲,史稱“中世紀”。整個歐洲都處於封建割據的自然經濟狀態。當時,除了修道院寺園和城堡式庭園之外,園林建築幾乎完全停滯。寺院園林依附於基督教堂或修道院的一側,包括果樹園、菜畦、養魚池和水渠、花壇、藥圃等,布局隨意而無定式。造園的主要目的在於生產果蔬副食和藥材,觀賞的意義尚屬其次。城堡園林由深溝高牆包圍著,園內建置藤蘿架、花架和涼亭,沿城牆設坐凳。有的園在中央堆疊一座土山,叫做座山,上建亭閣之類的建築物,便於觀賞城堡外麵的田野景色。
3) 文藝複興時代園林
(1) 意大利園林意大利的園林藝術主要是指它的文藝複興和巴洛克的造園藝術,它直接繼承了古羅馬時期的造園藝術風格。意大利園林的主要特點就是其空間形態是幾何式的,也就是建築式的。意大利園林一般附屬於郊外別墅,與別墅一起有建築師設計,布局統一,但別墅不起統率作用。意大利境內多丘陵,花園別墅建在斜坡上,花園順地形分成幾層台地,形成了意大利獨特的園林風格——台地園。在台地上按中軸線對稱布置幾何形的水池和用黃楊或柏樹組成花紋圖案的綠叢植壇,很少用花卉。重視水的處理,理水的手法遠較過去為豐富。外圍的林園是天然景色,林木茂密。別墅的主建築物通常在較高或最高層的台地上,可以俯瞰全園景色和觀賞四周的自然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