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和諧社會理想探析(1)(1 / 3)

“和諧”從現代漢語的字義上理解就是配合得適當和勻稱,從哲學的角度理解則是指事物協調、均衡、有序的發展狀態。社會和諧是社會係統中的各個子係統、各種要素處於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狀態。和諧社會就表現為人際關係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社會發展和諧。和諧社會事實上是一個曆史範疇。在人類社會曆史上,自從進入階級社會以後,伴隨著不同利益集團的衝突與爭鬥,也出現了人們對和諧的理想社會的追求,一部人類社會的曆史,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就是人們追求和諧社會理想的曆史。

一、和諧社會是人類社會自古以來的理想追求

1、曆史上中國人孜孜以求社會和諧

我國曆史上產生過不少有關社會和諧的思想。“和”、“ 和諧”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居於非常特別和重要的地位。

孔子提出“和為貴”; 荀子提出“和則一,一則多力”;墨子提出了“兼相愛”、“愛無差”的理想社會方案;孟子描繪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會狀態;《禮記?禮運》描繪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理想社會;其中,作為儒家重要的理想社會觀的大同、小康則是最具影響力的。《禮記?禮運》中最早記述了這兩種理想的社會狀態,即“天下為公”的大同與“天下為家”的小康。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東漢鄭玄解釋說:“同,猶和也,平也。”所以“大同”也就是“大和”與“太平”,也就是和諧社會與太平盛世。

《禮記禮運》又說:“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製度,以立田裏,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在這裏,儒家學者把“大同”和“小康”詮釋成為兩種不同層次的理想社會狀態,把“大同”社會描述成為最高理想社會。

直至近代,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領袖洪秀全設計出一個令廣大農民心馳神往的和諧社會藍圖——“務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飯同吃,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社會。譚嗣同在《仁學》中主張“有天下而無國”的“地球之治”,“人人自由……戰爭息,績忌絕,權謀棄,彼我忘,平等出,……君臣廢,則貴賤平,公理明,則貧富均”的“大同之象”。康有為在《大同書》中則設計出人類社會從“據亂世”經“升平世”到“太平世”即大同社會的發展路徑,主張“破除九界”,實現男女平等,促使家庭消亡,去私產之業,“凡農工商之業,必歸於公”。康有為的大同理想所展現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博愛以及個性解放等體現了近代資產階級的要求。孫中山倡導民眾共同奮鬥來實現“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將來世界總有和平之望,總有大同之日,此吾人無窮之希望,偉大的思想。”

總之,兩千多年來,人們從不同角度提出大同社會的理想,反映了我國人民對和諧社會的向往和追求。這一切也表明,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命題與核心思想。中華文化能夠生生不息,中華民族能夠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與和諧思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諧”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征。

首先是包容性。兼容並蓄,寬容海涵,既是“和諧”的表現形式,也是達成“和諧”的前提。古人對此早有比較深刻的認識,並強調“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天下一致而百慮,殊途而同歸”。在古人看來,視野與心胸太狹隘,不利於事業的成功和社會的發展;真正理想的境界應該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體現在治國上,就是要做到海涵一切,虛懷若穀,寬容包納,不以一人之智為智,而以眾人之智為智,“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處下,故能為百穀王”。體現在用人上,就是要使人們能在社會生活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發揮自己的作用,為和諧社會的構築作出不可或缺的努力。體現在文化選擇上,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同時,要以開放的心態,為各種文化的整合和構建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在此基礎上,形成“和諧”文化的氛圍,從而長期維係整個社會的和諧與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