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就著者平日之經驗之理想撰述之。篇中多為平易樸實之理論,少陳類似教案之方法。蓋理論乃根本,乃原則,根本定,原則立,自能左右逢源,自由肆應。方法則隨事而變,難以隅反也。著者見解具如此篇所述。但欲期一事之進於優善,尤貴多人之共同討究。著者頗抱為此種期望。深望教育界諸君子審查一過,或將此種理論付諸試驗而評其成績。於此或為讚許,或加匡正,務請不吝賜教。(通訊處吳縣甪直鎮縣立第五高等小學校。)處今日之時勢,小學生所需智識至多。若以悠久之歲月而練習不可限程收效之作文,實非今日所應有之事。宜以最經濟之時間練成其最能切實應用之作文能力。
小學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令學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無隔閡;樸實說理,不生謬誤。至於修詞之工,謀篇之巧,初非必要之需求。能之固佳,不能亦不為病。(按文字大別,不出抒情論敘二類。故但言抒情及說理。)目的既如上述,則選擇讀物殊為必要。必與以模範,始得有著手之方。其不能學及不必學之讀物亟當屏絕,而選讀古文自亦屬不可能。古文於現時代小學生扞格頗多。請臚舉之:
一、陳義過高,所關至大,或學問家之所事,或謀國者之所究,與小學生現時處境絕不相關。
二、時代不同,即思想互異。誦而習之,或且為推究事理之障礙。境遇不同,即感想各殊。在彼以為真切有味者,在此未必一一領略。若強令誦習,必然無益。(以上二端猶指古文之無謬點者。)三、古人持論,喜為聯想,少事歸納。究其結果,眢詞累幅。效此推理論事,謬誤必多。
四、牢愁寫恨,避地鳴高,實居抒情之古文之大部分。此於學生孟晉之氣必生障礙。
五、古文中每有不落邊際,不可捉摸者。讀之終篇,唯覺文字繳繞,茫無所得。苟取法於此,其弊為徒好虛論,語無實質。
或謂誦習古文,蓋欲辨別曆代文學之變遷,推究各種體製之沿革,反今人於古人,而體其著作之旨趣耳。殊不知此乃文學家事,而非小學生事。且文學家下此工夫,亦不過證古察變,以為自創新文學地步,並非欲舍棄自身態度,步趨古人也。令今日之小學生而模仿古人之文,決無是處。
今日小學作文之教授殊無把握。畢業而去者,或已臻通順,則由於學生之努力與習性,未必果為教授之效;或尚未通順,則教者學者俱已殫精竭力,咎亦均非其所願任。其實根本解決此問題,還當改換讀物選擇之方針。著者前已言小學作文教授之目的及古文之不宜選擇矣。總之,小學生作文,初不欲求其高雅典麗,肖於古文。然則但避古文不讀,遽即收效耶?此殊未必。國人習慣,酷好摹古,有所撰述,其結體琢句,亦喜力追古人。小學生得此種讀物,自好者便力思仿效,不知功力未到,轉成牽強不通;自棄者憚仿效之多艱,徑自舍去,任意揮灑,既無獨立撰述之力,而類乎自身思想之文字又無從得而仿效。其結果亦成淺陋不通。我國文字之難習,言文之異致實為其主因。方為文之際,初則搜索材料,編次先後,其所思考固與口說一致,然欲筆之於紙,則須譯為文言。於是手之所寫非即心之所思。其間迻譯之手續殊為辛苦。求勝摹古之心彌熾,則辛苦彌甚。頗有一種人,亦嚐識字,亦能運思,亦富情感,而不能下筆成文者,即此手續為之障礙。欲去此障礙,唯有直書口說,當前固尚難能,而將來終當期其達到。為今之計,使之較近口說,俾易練習,則未始不可。試思口之所說,其故為雕琢,幾經烹煉者幾何?即夙擅文學之人,吾知其寥寥也。然則小學生之讀物亦唯求其為較近口說之文字耳。至其內容,固不因此而有所改易也。教者果能隨處留意,於學生之讀物,或自編,或修改,務使十分平易,有類口說,則學生臨文之際,得此模範,但就情意所至,舉筆照錄,不必迻譯,便成文字矣。或謂如此為教,則學生為文必無典麗矞皇峭拔奇突之觀。則答之曰:此言似是而實非。蓋思想正確,情感真摯,實質上未始不堂皇正則,初不關文字間之典麗矞皇峭拔奇突也。誠著者之說,持之勿懈,則限程收效,目的必達,固敢自信也。
作文之形式為文字,其內容實不出思想情感兩端。以言思想,則積理必富而為文始佳。若但讀物得宜,便令仿其詞句,握管撰作,則收效猶薄。夫文無本體,必附麗於事物而後成其為文。讀物之實質固亦為種種之事物;而讀物之處,事物正多,尤貴實際探求。宜令學者隨時隨地探求事物之精蘊,且必經己之思考而得答案。然後陳事說理自能確切而暢達。以言情感,則因人而異,豈能強求其同。他人抒情之作,以為酣暢淋漓者,自我視之,或竟索然。又或言過其分,轉為飾偽,讀者對之亦不生情感。是以選擇抒情之讀物,須真切有味,確具至情,可以激發學生情感者。而於平日訓練能注意學生個性,因勢利導而陶冶之,收效自必更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