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伯利教練很生氣。
這並不難判斷,隻要你看過他踏入更衣室那一瞬間陰沉的臉色就能明白。
當然換做是誰,眼睜睜看著如此大的優勢生生被扭轉,脾氣都不會好到哪裏去——明明可以在上半場就結束比賽,為什麼偏要自己作死捱到最後一分鍾?
比賽可不是請客吃飯!
其實伯利從來都不是“暴君”一類的教練,他也很少對他的高中生球員們使用“吹風機”這種技能,但很顯然,今天會是個例外。
雖然失分不是某一個人的責任,但陳揚執著的打鐵終於將他的怒氣點燃了。
“你認為砸壞籃筐不用賠償嗎?”
在更衣室裏,通過這句開場白,伯利將陳揚狠狠批評了將近10分鍾。
關於他的進攻方式,關於他出手的時機選擇,關於他投丟的那些球,關於他送給對方的快攻機會,……
麵對主教練的批評,坐在板凳上的陳揚顯得有些沉默。他沒有辯解——這種男默女淚的命中也沒什麼好狡辯的,隻是低著頭,開始回想起了自己的投丟的8次出手。
這8次投籃其實不能完全算是亂來。有利用擋拆接球急停的、有變向擺脫直接出手的、有行進間轉身後的……當然也有利用彈速強起的。
除了一兩個鬥氣球,基本上都是創造出了投籃空間。
可今天對他來說迪爾菲爾德球館的籃筐就像是加了蓋一樣,就是投不進。
越是投不進,就越想進球,而且要越用跳投的方式進球——在某種程度上,和那些曆史中的偉大球員一樣,陳揚也是有些偏執的。
可由於他進攻方式的單一——基本都是中遠距離的跳投,再加上悲催的手感,所以防守他的塔比特感覺並不怎麼吃力——甚至還有些遊刃有餘。
在場上之前,陳揚滿腦子都是和麥迪訓練時的場景……麥迪如何用一個個美如詩的精準跳投打得自己滿地找牙。
所以與塔比特一對一時,他開始嚐試用麥迪式的假動作來進行攻擊,如何聲東擊西、如何假突真投、如何假傳真投……
他發現這些學自麥迪的小技巧真的很有用,幾乎10次就有9次可以騙過對手——這畢竟是NBA得分王級別的假動作。但很快陳揚就發現這樣行不通——這似乎與在“名師一對一”中特訓時完全不同,他的第一次出手就有些偏短。
不過陳揚很快就想明白了症結所在。
就是現實與意識空間的差異。
第一個製約就是體力。
這種大開大磕的假動作,在現實中連續使用實在是有些消耗體力。等他利用兩三個假動作晃開防守人後,他的腰腿已經不是那麼有力了——這是在係統空間中從未出現過的事情——那裏可沒有體力的限製。
第二則是狀態。
名師一對一的訓練結果雖然直接針對肌肉記憶,可因為狀態的恒定,陳揚在係統空間處理的每一球都是處於自身最完美的狀態。這種完美的肌肉記憶投射到現實中,自然會有些水土不服——想要完美合一,還需要現實中大量的鍛煉。
最後一點,則是心態。
他在跟自己鬥氣。
不過現在他已經冷靜下來了。
是的,我是在進一步領會跳投的精義,可是誰規定一定要用跳投進球才算數?——其實我們可以換一個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