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學”
人生低穀實不妙,八個秘招”學做好
學,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學,學書本的,也學別人的。學別人的實踐,實踐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成功的是經驗,失敗的為教訓,都可以學。當然,應該“學最好的別人”,這叫積眾人之智。
怎麼學?學什麼?學為了什麼又要幹什麼?這麼多的問題,看來有點“學”的味道,細想,細看,需學的問題特多,也特有趣,每句話裏都有個“學”字,所以,給它取個名字叫“說學”。早已有個名字叫“學說”,咱又鑽出個“說學”,這不是個矛盾嗎?世上萬事萬物都充滿了矛盾,有點矛盾也不奇怪,但在這幾“說學”與“學說”好象沒有矛盾,因為它兩個的距離相似遙遠,不會發生摸擦,所以,才取了個“說學”的名字。
“說學”,好象天上、地下、古時的、當今的、中國的、外國的,凡對人有點益處的都需要學,學了才聰明,才有智慧。“學”是個起步,是低級階段,三歲的小孩歪歪倒倒開始走路,所以,它隻能叫“學步”。“學步”比起“學說”,就了不得,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學說”,它是有係統的、較專門的學問,在學術上有係統的主張或見解的,它才有資格稱得上叫“學說”。一個人,學五年,讀書多,學問大,在學術上有了一定成就,當上了學者或著名學者,就叫“學人”。看,“學步”與“學人”,相距多麼遙遠,但隻要不停地“學步”,就可以靠近。
從清末開始,掌管全國教育的官署叫“學部”。學術界和教育界憑借權勢和學術地位排斥異已的人叫“學閥”,學校裏監督管理學生的人員叫“學監”;唐代科舉製度有“學研一經科”(專門研究一種經書),應這一科考試的人叫“學研”,後世指讀書人,多指迂腐的讀書人叫“老學研”;兩歲小孩沒有主見,隻有摸仿別人說話,隻能叫“學舌”,沒資格叫“學生”,到了入學年齡,才入學讀書,向老師和前輩學習,才有資格叫“學生”,“學生”與“學研”、“老學研”相比,距離遙遠,無法相比,更沒資格與“學監”、“學閥”相比,敢去比的人,實在是鳳毛麟角,是勤奮苦學的人,是有遠見卓識而有勇氣的人。
當今有很多相似之處,在商店裏學做買賣、工廠裏學習技術的人叫“學徒”,而根據專業技術水平,由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授予的博士、碩士、學士等統稱叫“學位”。“學徒”與“學位”相比,就其所學知識來說,距離是遙遠的,是無法相比的。勤奮好學,誌氣高昂的“學徒”,也有敢比敢超的,仍屬鳳毛麟角,可有個前提條件,絕對是常善“說學”的人,這也不得不提倡和支持。
不論外牌掛的是“學徒”還是“學位”,隻要能不屈不撓地學習,能掌握淵博的學識,能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係統知識,才能叫做“學問”。有“學問”才是硬功夫,才能在各行各業,各個領域有所追求、有所創新才有所作為。有“學問”不再求進步,不願“說學”,就會停步不前,自然就沒有“學說”,就不可能到達成功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