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曆史知識(4)(1 / 2)

1914年6月28日,奧地利皇儲弗蘭茨?斐迪南大公攜妻索菲亞來到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作特別訪問。但這塊土地6年前被奧地利吞並,當地人民對他充滿了仇恨。當時,一個名叫普林西的學生開槍刺殺了弗蘭茨?斐迪南大公夫婦。由於當時以德國、奧匈帝國為首的同盟國和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作好了組織準備。而此次的刺殺事件進而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勢力範圍而進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卷入了這場戰爭。戰爭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比對德作戰)和南線(又稱巴爾幹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這場戰爭是歐洲曆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億人失去了生命,2億人受傷。

分髒的巴黎和會

巴黎和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協約國)和戰敗國(同盟國)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的和平會議。1918年,曆時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法、美對戰後世界秩序各有安排。1919年初,協約國(27國)代表團共1000多人帶著各自的要求齊集巴黎。1月18日,名為締和實為分贓的巴黎和會在凡爾賽宮鏡廳正式開幕。經過半年的討價還價,三巨頭終於就和約內容勉強達成協議。6月28日下午3時,《凡爾賽和約》正式簽署,標誌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法國、英國及日本都獲得了各自最希望獲得的領土補償、殖民地和大筆戰爭賠款,英國維持了海上霸主的地位,法國重新雄霸歐洲大陸。

巴黎和會名義上是擬定對德和約﹑建立戰後世界和平,實際上是帝國主義宰割戰敗國﹑重新瓜分勢力範圍和策劃反對無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的會議。會議被英﹑美﹑法等國所操縱,對戰勝國之一的中國提出的合理要求不予理會。《凡爾賽和約》表明了巴黎和會是一個十足的分贓會議,並沒有解決各大國之間原有的矛盾,反而埋下了複仇的種子。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二戰(1939年—1945年),是德國、意大利、日本及其仆從國發動的一場人類曆史上空前最具規模的第二次世界範圍內的戰爭。交戰雙方是以美國、蘇聯、中華民國、英國等國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與以德國、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國家組成的軸心國集團。戰火遍及世界五大洲,交戰雙方同時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開戰鬥,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戰爭,軍民死亡1億零221萬餘人。最後,戰爭以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的失敗而告終。

偷襲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帝國海軍的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歐胡島上的飛機場。這次事件是繼19世紀中墨西哥戰爭後第一次另一個國家對美國領土的攻擊,被稱為偷襲珍珠港或奇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此次偷襲是有曆史決定性意義的,徹底地將美國和它雄厚的工業與服務經濟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了軸心國在全世界的覆滅。此後,盟軍的勝利和美國在國際政治上的支配性地位都是由此及彼的。

就戰略目的而言,這次襲擊從短期和中期的角度來看是一次輝煌的勝利。在此後6個月中,因為沒有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威脅,日本占領了整個東南亞、太平洋的西南部,勢力一直擴張到印度洋。從長期角度來,看珍珠港對日本來說是一個徹底的災難,它將一個本來意見不齊的國家——美國團結起來,一起要戰勝日本,可能也是後來盟軍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原因。有史學家認為,襲擊本身就已經決定了日本戰敗的命運。

太平洋戰爭

由於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將美國卷入二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太平洋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主戰場之一,是以美國為首的同盟國反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戰爭。1942年6月,美國在中途島海戰獲勝,取得海上主動權。美軍經過三年苦戰,奪回太平洋上日軍占領各島。1944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部隊開始局部反攻,1945年8月,蘇聯出兵向中國東北出兵,中國軍隊全麵反攻。8月6日和9日,美國對日本廣島和長崎各投了一顆原子彈。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太平洋戰爭結束。

聯合國的由來

聯合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籌建的,這一名稱是美國總統富蘭克林·D·羅斯福設想出來的,它是戰時盟國互助合作和各國人民和平要求的產物。聯合國一次在1942年1月1日《聯合國宣言》中首次使用。當時,“聯合國家”並不是一個國際組織,而是作為對德、意、日法西斯進行戰爭的各國的總稱。1945年4月25日,有50個國家282名代表出席了在美國舊金山召開的“聯合國國際組織會議”。會議以世界四個大國——美國、英國、蘇聯、中國的代表,討論並起草了《聯合國憲章》,中國共產黨派出董必武同誌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參加了會議。同年10月24日,中、法、蘇、美、英和其他多數簽字國遞交批準書後,憲章開始生效,規定以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俄文和中文為聯合國正式語言。10月24日定為聯合國日,聯合國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