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幼兒園安全教育不可忽視(1 / 2)

教寶寶保護自己不被欺負

那天幼兒園開展了“幼兒自我保護”的訓練,內容是考驗寶寶的應變和自我保護能力。一位陌生的叔叔來到教室裏,說:“欣欣,你的媽媽讓我來接你,你和我一起走吧。”麵對這個不認識的叔叔,欣欣稍微遲疑了一下,便讓叔叔牽著自己的小手徑直往外麵走。老師說,這次的演習過程中,有半成的小朋友跟著陌生人走了,隻有極少數的寶寶選擇了拒絕。這次的事件讓媽媽想起了有一次,媽媽帶欣欣出門,遇到媽媽的一個久未見麵的朋友,她看欣欣可愛,於是抱起來,開玩笑地說:“欣欣,阿姨很喜歡欣欣,跟著阿姨回家好不好?”一開始,欣欣並不同意,媽媽的朋友接著說:“阿姨家裏有很多巧克力,都給寶寶好不好?”欣欣開心地同意跟她回家了。當時,媽媽並沒有考慮那麼多,現在回想,寶寶的自我保護能力真是太弱了。

自我保護能力是寶寶生存教育的一個重要主題,同時也是當今全球最為關注的問題,是適應社會生活,做一個現代人必備的素質之一。而寶寶的健康和安全時刻牽動著爸爸媽媽、老師以及很多人的心。

因此,從小培養寶寶的自我保護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學齡前的寶寶活潑、好動,有強烈的好奇心,寶寶什麼都想看一看、摸一摸。但是,他們的能力和體力都十分有限,動作的靈敏性和協調性也不高,相對較缺乏生活經驗。因此,寶寶常常不能清楚地預見自己行為的後果,往往會有危險的隱患,對突發事件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當寶寶處於危險之中的時候,也缺乏保護自己的能力。

溫馨小提示

對於那些過於活潑、好動的寶寶來說,安全教育就顯得更加重要了。當寶寶還比較小時,盡量不用消極的語氣嚇唬寶寶:“不允許碰!”“不要任性!否則就會出人命了。”這樣會讓寶寶變得特別膽小。應該盡力為寶寶創設一個自由而安全的環境,教寶寶一些安全常識,帶寶寶去搜索,讓寶寶體會人身安全的重要性。

寶寶缺乏自我保護能力的原因

家庭的大包大攬

許多爸爸媽媽把愛的意義體現在溺愛寶寶。似乎覺得在寶寶成長過程中牽著兒女的手是自己一生的責任。但是,爸爸媽媽不知道,對寶寶給予過多保護,會導致大批“聽話的乖寶寶”在自我保護方麵近乎愚鈍,欠缺的不是智力而是自主判斷及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自我保護的翅膀被爸爸媽媽的愛軟化了。

自身能力限製

幼兒園的寶寶平均年齡在3~6歲,從生理角度上講,此時的寶寶處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神經係統發育尚未完善,總的來說視覺、聽覺、觸覺及動作的協調能力相對較差,再加上寶寶的判斷能力、應變能力遠不及成年人,對突如其來的意外事故往往不能做出準確的反應。

缺乏預防能力

寶寶的安全意識並非與生俱來,因為缺乏生活經驗,寶寶對自己行為將會產生的後果無法預見,如在一起遊戲時不高興了,就拿起手中的玩具向另外一個小朋友丟去,結果砸傷了小朋友,但他不是故意的,他隻是不知道這樣做會產生這樣的後果,爸爸媽媽要及早告訴寶寶,拿東西扔向別,後果是很嚴重的,會砸傷讓人的等。

好奇心較強

寶寶對身邊事物充滿了諸多的好奇,他們樣樣都想親自去探索,總想看個究竟,弄個明白,問個清楚,對周圍事物都有著強烈的探知欲望。

正是在這種好奇心理的驅使下,使寶寶不斷地去模仿、去接觸,甚至用身體去感覺未知,但十分有限的生活經驗,還不足以使寶寶懂得自我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