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體內膽固醇的反饋調節機製

體內膽固醇有兩個來源:一是從食物中攝取,二是體內自行合成。正常成年人每天體內可合成1~3克,從食物中攝入的僅占小部分,而且人體有自動調節膽固醇水平的機製,當攝入膽固醇多時,體內合成便相應地減少。不過由於某種原因(如神經高度緊張、缺乏體力活動、或患有高血壓、肥胖病等以及遺傳基因缺陷或代謝異常)使調節機製失控,破壞體內膽固醇的平衡,需要限製飽和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入量,以免促進動脈粥樣硬化誘發冠心病,不過如把富含膽固醇的食物一律加以拒絕則對健康不利。因為一些含膽固醇高的食物如腦、肝、蛋黃、魚籽等還含有其他有益於健康的重要營養成分,過分忌食這些食物可能引起營養失調,抵抗力低下,貧血,紅細胞脆性增加,易引起腦血管意外。也有研究資料報道:膽固醇過低的人群中,癌症發病率高,濫用降低血膽固醇的藥物可引起不良反應,而導致相關疾病。這並不意味著攝入膽固醇不必作任何限製,隻不過適量進食對人體並無危害,而且對膽固醇要作具體分析。

201.良莠分明的膽固醇

血中膽固醇是與蛋白質相結合以脂蛋白的形式出現的,包括極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或稱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同為膽固醇,好壞有區分: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被稱為“致動脈粥樣硬化因子”,它被氧化後黏附在血管壁上產生脂質條紋和粥樣斑塊,造成血管痙攣,加速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而高密度脂蛋白則與之相反,可把血管壁多餘的膽固醇送往肝髒去處理,減緩和阻止動脈硬化的發生,因此它屬於“好”膽固醇,被稱之為冠心病保護因子“或”抗動脈粥樣硬化脂蛋白。由此可見並不是膽固醇本身,而是氧化後的低密度脂蛋白對冠心病的發生更具有危險性。所以為防止冠心病應提高而降低1%。從防止後者氧化入手,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E、維生素D和胡蘿卜素等抗氧化物質的食物。菜蔬、水果、大豆、魚、魚油、菌藻類、酸奶、燕麥、蕎麥等都有一定的降低血中膽固醇的效果。

202.浮出深海的w-3不飽和脂肪酸

自然界中比較常見的不飽和脂肪酸主要分為3大類:以橄欖油所含油酸為代表的w-9係列不飽和脂肪酸,以植物油中所含的亞油酸為代表的w-6係列不飽和脂肪酸以及以魚油所含的20碳5烯酸和22碳6烯酸為代表的w-3係列不飽和脂肪酸。生物活性很強的α-亞麻酸亦屬於w-3係列。不同係列的不飽和脂肪酸具有不相同(或不完全相同)的功用。近年來大量研究工作表明w-3係列不飽和脂肪酸,尤其是被譽為“腦黃金”的DHA(22碳6烯酸)具有更強的生物活性和更為廣泛的保健和醫療作用。

健腦、益智、增強記憶力:人類的腦細胞神經組織和視網膜中含有大量的DNA,它對這些部位發揮正常功能起到很大作用,如促進腦細胞的發育、神經細胞突觸的延長,增加突觸之間的聯係以增強信息傳遞功能,提高記憶力,這對胎兒和嬰幼兒尤為重要。對於老年人,0隻入可以延緩大腦萎縮、防止大腦功能衰退和老年性癡呆。對維護、提高和改善腦功能有一定作用。

防治冠心病和血栓形成:以攝食寒帶深海生物為主、吃魚多的愛斯基摩人,血脂不高,也很少患冠心病。研究結果表明,每天食魚油2~3克,可降低血脂和血液黏稠度,抑製血小板凝集,防止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環,對防治冠心病和腦血管栓塞有顯著作用。臨床觀察表明植物性亞麻酸對防治高脂血症與魚油同樣取得滿意療效。

保護視力:人的視網膜含有豐富的DHA,當視網膜受光刺激時,可激發DHA從中釋放出來,其中部分被氧化破壞,需經常補充以保護視力。

其他:w-3脂肪酸在體內能減少炎性物質的產生而發揮其抗炎作用,據報道對風濕性關節炎等有一定療效。

203.DHA(“腦黃金”)的食物來源

從哪些食物可獲得“腦黃金”?

總的來說魚、蝦、貝、藻中的DHA含量都比較豐富,海產品中DNA多於淡水產品。尤其是深海產品比生活在近海和沿岸的產品含量多,魚類(主要是魚油)DNA含量最多,依次為蝦、蟹、貝和藻類。如海魚中的鮪魚、鮐魚、秋刀魚、海鰻、鰹魚和鮭魚等DNA含量高於,而紅鱒魚、柳葉魚、帶魚、和烏魚等DNA含量隻在1%左右。淡水魚中鰣魚、鯽魚、鱖魚、鯿魚、青魚、鰱魚;蝦蟹類中白蝦、梭子蟹、絨毛蟹、對蝦;貝類中的蛵、扇貝、蛤、貽貝、毛蚶和牡蠣也都含有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