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下山(1 / 2)

明正統九年(1444年)懷慶府迎來了明朝的第一位鄭王朱瞻埈。

朱瞻埈明仁宗第二子,永樂二十二年(1424)封鄭王。宣德四年(1428)就藩鳳翔府。正統九年(1444)移懷慶府(今河南省焦作市)。

鄭靖王朱瞻埈是 明仁宗 朱高熾庶第二子,明朝第一代鄭王,乃 李賢妃所出。朱瞻埈於 永樂二十二年十月十一(1424年11月1日)被封為鄭王。

明仁宗崩逝時, 張皇後命令朱瞻埈和他的弟弟 襄王 朱瞻墡監國,直至 明宣宗即位。後來 宣宗親征 樂安,仍由朱瞻埈和朱瞻墡守北京。

宣德四年(1429年),朱瞻埈就藩 鳳翔府。正統八年(1443年) 明英宗下詔遷至 懷慶府,朱瞻埈先留在北京,次年(1444年)就藩。

朱瞻埈個性暴戾,數次杖打打死人。明英宗以禦史 周瑛為他的 長史,他的行為稍有收斂。

朱瞻埈到懷慶府任職,對懷慶府六縣進行了徹查,為了方便統治,所有人都必須登記在冊,就算濟源縣王屋山上的道人也必須登記在冊!

濟源縣王屋山上龍泉觀內,清玄真人看著自己唯一的徒弟王實穀!實穀啊!你已經將道門五術,醫,山,命,相,卜練習的爐火純青了,本來為師想等到你生日那天,讓你下山遊曆四方,誰知道懷慶府突然對人口登記在冊,為師想讓你離開這裏了,為百姓造福,未來你會漂流到何處,都是個未知數,為師觀你的麵相,對你的八字進行測算,你的未來不可限量,因此師父不想讓你留在懷慶府,因為當年明太祖三洗懷慶,他對懷慶府的人印象不太好,這樣就形成了曆代皇帝,對懷慶府的人有成見,如果你一但成為懷慶府的戶籍,到京城發展都會受影響,因此你還是離開龍泉觀吧,入別的府戶籍吧!

王實穀被師父的這一番話,給整懵圈了,他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師父我還想繼續留在師父身邊,照顧師父你的飲食起居,請師父收回呈命!

清玄真人搖搖頭,徒兒你現在的道門五術,都已經超過為師了,你無論走到哪裏都可以立足,等你幫助別人的時候,別忘記告訴他們,讓他們到王屋山龍泉觀祈福還願!師父就心滿意足了!

王實穀再次向師父苦苦哀求,怎奈清玄真人心意己決,根本就不給他機會!

王實穀百般哀求沒有任何的效果,他也隻好給師父磕了九個頭,才站了起來,師父請保重身體,徒兒這就下山!

王實穀一步一回頭的離開了龍泉觀!他此時此刻的心情確實不怎麼好!可是他又能怎麼樣,隻能忍氣吞聲的離開了龍泉觀!

清玄真人看著遠去的王實穀,他的心裏更是難受,王實穀自幼跟他上山學藝,這十幾年下來,兩個人的感情早就超出了師徒關係,頗有幾分父子情感,實穀啊!不要怨為師心狠,為師也是為了你好,我的年事已高,無心眷戀塵世的一切,你剛剛學業有成,應該展露鋒芒了,隻要你能堅持本心,你的未來遠超為師,隻要你能造福桑梓,有朝一日徒兒你,必定高官任坐駿馬任騎,憑借你的實力用不了多久,必然有不可估量的成就!為師也會在這龍泉觀為你焚香祈福,保佑徒兒一帆風順!

王實穀離開了龍泉觀,他是一邊走一邊暗自傷感,與師父相伴大約二十個春秋,突然之間離開了師父,他確實有許多不舍,可是師父他老人家心意已決,這讓他心情沉重,師父教了自己二十年,養育了自己二十年,現在自己有能力獨當一麵,該讓師父享清福的時候了,可師父把自己趕下山,讓自己無法報答師父的恩情,真的是有太多的無奈不舍與遺憾!他暗暗下決心,一點要闖出一片天地,來報答師父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