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時間過得真快,轉眼之間,大家已經是初中生了。雖然小學和初中之間,僅僅相隔了兩個月,可是在心智上,大家一定都成熟了不少。作為一個新時期的中學生,學好科學知識,提高自己的修養,這樣在未來的生活中,將會取得更好的成就。而學習科學知識的第一步,就是要認識你自己。在這一單元裏,我們安排四個部分,“人從哪裏來”“首先學會愛”“青春期的困惑”“自我表現與表現自我”,希望同學們能夠通過閱讀與理解,對自己有更充分的認識,為未來的學習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人從哪裏來”的兩麵
人從哪裏來?在這個科學高度發達、“進化論”已經成為真理的時代,“人從類人猿進化而來”的定論自然不必冒著宗教法庭的火刑柱的危險,無論在什麼場合都可以大談特談。相反,“飛天麵條教”在全球範圍內的火爆,卻凸顯了“上帝造人論”正處在被嘲弄的尷尬地位。
當我們抱著輕鬆的心態談論進化論意義上的“人從哪裏來”時,卻在涉及另外一個生理意義的“人從哪裏來”問題時抱著遮遮掩掩的態度。雖然這並沒有宗教法庭的火刑柱那麼可怕,但是總讓人感到麵紅耳赤,難以啟齒。在成年人遮遮掩掩的羞澀背後,反而引發了青少年朦朧的好奇。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小時候總能聽說如“垃圾堆裏撿來的”“胳肢窩裏鑽出來的”這種稀奇古怪的回答。
成年人作出這樣敷衍的回答,無非是懷著難以啟齒的隱憂。讓人尷尬的是,這種過於低估少兒認知水平的幼稚答複,即使是幼兒園的孩子也幾乎沒有真正相信的可能。
現在畢竟與封建時代不同了,所謂“男女授受不親”那種偏執的“潔癖”隻能把人變成《狂人日記》裏的那個瘋子。作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青少年應該對自己的身體有客觀、科學的認識,所以“遮遮掩掩”的態度早就不合時宜。
我們必須有這樣一種認識:人的身體是健康的、幹淨的。人的生育機能是大自然賦予的權利,是天賜的妙物。過去那種讓人一眼就看穿的掩飾態度,隻能給人一種“自己的身體=邪惡”的印象,非常不利於青少年的身心成長。我們的身體有什麼邪惡的呢?如果連自己的身體也不愛,那又怎麼去愛別人呢?所以,要學會愛別人,首先要愛自己。要學會愛自己,首先要了解自己。作為正處在青春期、準備向成人過渡的初中生而言,了解自己應該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
猶如種子的生殖細胞
相信大家都注意過一粒種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的現象。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也並不是說一聲“變”就憑空蹦出來的。人類也同樣經曆過類似於“種子”的形態。
女性的生殖腺叫做“卵巢”,這裏猶如一座小花園,不停地生長出一個個具有生命力的小東西——卵子。卵子通常每個月成熟1枚,在成熟之後,就會進入到輸卵管中,等待著變成小寶寶的那一刻。
在卵子變為人的關鍵時刻,必須有自己的另一半的協助才能成為可能。她的另一半就是爸爸身體裏的生殖細胞——精子。
在顯微鏡下觀看,精子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活像一隻隻蝌蚪。它們也確實像蝌蚪那麼活潑伶俐,當它們進入女性的身體後,就像蝌蚪那樣勇敢地向前遊。在成千上萬的小兄弟們爭先恐後地賽跑之後,得勝者將首先和卵子“見麵”,與卵子融合成為一體,成為1枚受精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