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是個生意人,他縱橫商海、叱吒風雲,這與他的處世為人之道有很大關係。李嘉誠總是把做人放在求財的前麵,奉行以和為貴、廣結善緣的處世哲學。有時候他也會為這種處世哲學吃不小的虧,但到最後人們發現,這種處世哲學使李嘉誠看起來頂不起眼,卻又極具殺傷力。李嘉誠一句話道出了他成功的秘訣:多栽樹,少種刺;多鋪路,少拆橋。
真金不怕火煉,見利不忘義
李嘉誠語錄
對自己要節儉,對他人則要慷慨。處理一切事情以他人利益為出發點。
智慧闡述
每一個幹大事的人,都懂得人際關係的重要性。李嘉誠作為一個傑出的領導者,更是把它當做重中之重來處理。
他身體力行,做到事事以考慮別人為先,做到千金麵前不忘義,從而建立了良好的人緣,同時自己也因此受益匪淺。李嘉誠在董事袍金上的做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李嘉誠出任10餘家公司的董事長和董事,董事局為他開支優厚的董事袍金。但他把所有的袍金歸入長實公司賬上,自己全年隻拿5000港元,而且他為和黃公差考察、待客應酬都是自掏腰包,不在和黃財務上報賬。
這5000港元,還不及公司一名清潔工在80年代初的年薪。
以80年代中的水平,像長實係這樣盈利狀況甚佳的大公司主席袍金,一個公司就該有數百萬港元。進入90年代,便遞增到1000萬港元上下。
李嘉誠20多年維持不變,隻拿5000港元。按現在的水平,李嘉誠萬分之一都沒拿到。
李嘉誠每年放棄數千萬袍金,獲得了公司眾股東的一致好感。愛屋及烏,大家自然也信任長實係股票。甚至李嘉誠購入其他公司股票,投資者莫不步其後塵,紛紛購入。
李嘉誠是大股東和大戶,得大利的當然是李嘉誠。
有公眾股東幫襯,長實係市值大增。
李嘉誠欲辦大事,很容易得到股東大會的通過。
對李嘉誠這樣的超級富豪來說,袍金算不得大數,大數是他所持股份所得的股息及價值。
1994年4月至1995年4月的年度,李嘉誠所持長實、生啤、新工股份,所得年息就共計有12.4億港元——尚未計他的非經常性收入,以及海外股票的年息。
有人說,一般的商家,隻能算精明。唯李嘉誠一類的商界翹楚,才具備經商的智慧。舍利取義,舍小取大,李嘉誠又是其中最最聰明的人。
此外,李嘉誠將長實旗下部分公司私有化的一些做法也充分體現了他見利不忘義的品格。
“私有化”是一個專用名詞,是指改變原上市公司的公眾性質,使之成為一家私有公司。
根據證券條例的規定,公司上市必須撥出25%以上的股份向公眾發售,即使是一家家族性的上市公司,本質上也是公眾公司。
公司上市、收購公司以及供股集籌,都被稱做“進取”,而將公司私有化,取消其掛牌的上市地位,即是“淡出”。
其實,“淡出”也是一種收購形式,隻不過取消掛牌後的私有公司,不能再從社會集資,也不再具有以小搏大、以少控多的優勢。
李嘉誠之所以將部分公司實行私有化,主要有兩個方麵的原因:
第一,李嘉誠所控的長實係集團夠龐大了,僅就長實、和黃、港燈三家巨型公司的規模而言,已足以獲準浩大的集資計劃。因此,將部分公司私有化,並不影響長實日後的集資擴張。
第二,私有化以後的公司,將重新變為不受公眾股東和證監會製約監督的公司,因而有利於保守商業秘密,也不必再像公眾公司那樣向公眾公布財務經營狀況。
要實行私有化,時機選擇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騎牛上市,借熊退市是大股東選擇的最佳時機。道理誰都懂,要真正掌握好時機,並非那麼簡單;而要顯出大度來,避免小股東的怨恨,則更不容易。而李嘉誠的實行私有化時,卻兼顧了這兩點,再一次顯示了他與眾不同的人格魅力。
1984年,中英就香港前途問題的聯合聲明簽訂後,香港投資氣候轉晴,股市開始上揚。1985年10月,李嘉誠宣布將國際城市有限公司私有化,出價l.1港元,較市價高出一成,亦較該公司上市時的發售價高出0.1港元。
對於這種價格,小股東自然是大喜過望,紛紛接受收購。李嘉誠這次提出私有化,正在牛市之時,付出了較高的收購代價。如果是趕在兩年前或等到兩年後的熊市之時,再進行私有化,就能夠實現低價收購。
對此,有人認為一貫善於把握時機的李嘉誠看走了眼,沒有抓住實行私有化的最有利時機。
其實,以李嘉誠多年的商業經驗,運籌帷幄的商業技巧和堅實的經濟基礎,完全可以在股市低潮這種有利的條件下,用超低的價格收歸到自己的手中。但他並沒有這樣做,他充分考慮到了小股東們的不易。他們資金小,賺得的利潤也少,這一次競爭也許一下子就把他們置於死地了。他說,我不是沒想過借熊退市,但趁淡市以太低的價錢收購對小股東來說不公平。
所以,李嘉誠實行了他們較為滿意的收購價格。李嘉誠的這種千金麵前不見利忘義的品格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古人有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李嘉誠這種成全他人利益的方法,無疑是得到了人心,所造成的良好影響雖然看不見,但時時處處都可能對他產生良好的作用。許多人自作聰明,將損人利己當成本事,殊不知,懂得照顧別人的利益,才是真正的智慧。
李嘉誠成功啟示
挑戰不但是為了財富,創業最需要的不是財富而是挑戰精神。李嘉誠總是一位能把財富看成是實現夢想的附屬品的人,他創業之初就不僅僅隻關心財富,他認為,財富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正是這種積極向上的思想才使李嘉誠的那麼蒸蒸日上。
慈善的豐碑,愛的承諾
李嘉誠語錄
在別人無助的時候,幫一把,是最有益的。
智慧闡述
1978年9月底,李嘉誠作為港澳觀禮團的成員,應邀到北京參加國慶典禮。這是李嘉誠有生以來,第一次來到祖國首都;也是他逃避戰亂遠走他鄉的幾十年後,第一次踏上祖國內地的土地。
那時的李嘉誠,已是香港頗有名氣的實業家,正處於邁上本港巨富“三級跳”的助跑階段。除了有關官員,北京沒有誰知道李嘉誠,就連香港商界泰鬥包玉剛,在大陸也鮮為人知。
李嘉誠急需了解祖國內地,內地也需要了解這些在海外建功立業的遊子。正值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不久,李嘉誠從首都人的精神麵貌上,預感到中國將會發生巨變。
同時,他又從街景、車流、人們的服飾等表層現象,看出內地的貧窮落後。首都如此,鄉村就更不消談。他透過傳媒,對內地貧困並不陌生,現在親眼目睹,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我該為祖國為家鄉做些什麼?這一問題時時縈繞他的心中。
這年底,李嘉誠從家鄉的來信中,獲悉潮州有很多返城的“黑戶”,或露宿街頭,或擠在臨時搭起的矮棚籠屋棲身。李嘉誠深為不安,馬上複函至家鄉政府,提出捐建“群眾公寓”以救房荒之急。
幼時,李嘉誠隨父讀過杜甫的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捐建群眾公寓,雖不可根本上解決房荒,也算是為家鄉父老盡了綿薄之力。群眾公寓共9棟,4~5層不等,建築麵積1.25萬平方米,安排住戶250戶。李嘉誠共捐資590萬港元,工期分幾年完成,陸續遷入新居的住戶無不歡天喜地,有位新住戶在門聯上寫道:“翻身全靠共產黨,幸福不忘李嘉誠。”
1979年,李嘉誠回到闊別40年的家鄉。當晚,在潮州市政府舉行的茶話會上,李嘉誠說出一席感人肺腑的話:“我是1939年潮州淪陷的時候,隨家人離開家鄉的,到今天已經有整整40年了。40年後的今天,我第一次踏上我思念已久的故鄉的土壤,雖然一路上我給自
己做了心理準備,我知道僻遠的家鄉與燈紅酒綠的香港相比,肯定是有距離的,但是我絕對沒想到距離會是這麼大。就在我剛下車的時候,我看到站在道路兩邊歡迎我歸來的,我的衣衫襤褸的父老鄉親們,我心裏很不好受。我心痛得不想說話,也什麼都說不出來,說真的,那一刻,我真想哭……”李嘉誠說到這,已淚水潸然。
回港後,李嘉誠與家鄉飛鴻不斷,他在信中懇切地說:“鄉中或有若何有助於桑梓福利等,我甚願盡其綿薄。原則上以領導同誌意見為依歸。倘有此需要,敬希詳列計劃示告。”“月是故鄉明。我愛祖國,思念故鄉。能為國家為鄉裏盡點心力,我是引以為榮的”,“本人捐贈絕不涉及名利,純為稍盡個人綿力。”
1980年間,李嘉誠捐資2200萬港元,用於興建潮安縣醫院和潮州市醫院,大大改善了潮州醫療條件。其後,李嘉誠積極響應市政府發起的募捐興建韓江大橋活動。李嘉誠捐款450萬港元,名列榜首,莊靜庵(其舅父、嶽父)居其二,陳偉南(香港屏山集團主席,飼料大王)列第三。共集善款5950萬人民幣,大橋於1985年奠基,1989年竣工。在大橋東側筆架山,有一座韓江大橋紀念館,在捐資芳名榜中,李嘉誠彩色大照位於正中。
李嘉誠還多次捐善款,資助家鄉確關部門設立醫療、體育、教育的研究與獎勵基金會,每筆數額10萬-150萬港元不等。
李嘉誠慷慨解囊,善舉義行,在家鄉廣為流傳。尤令人稱道的是,他淡泊功名,保持低調。他不同意一他的名字為潮安、潮州兩醫院命名。1983年元宵節,家鄉政府有多項包括潮安,潮州醫院在內的工程落成與開幕剪彩儀式,李嘉誠不願參加剪彩活動。最後在有關領導的多次勸說下,才在開幕前的一分鍾趕到醫院剪彩。
李嘉誠的善行又豈止在他的潮州老家?
1984年,他向中國殘疾人基金會捐贈100萬港元,1991年,他又捐出500萬港元,並表示從1992~1996年間,陸續捐贈6000萬港元。1987年,他向中國孔子基金會捐款50萬港元,用於讚助儒學研究,該基金會在山東曲阜為李嘉誠樹碑立傳。1988年,他給北京炎黃藝術館捐款100萬港元。同年,捐200萬港元資助汕頭市興建潮汕體育館。
1989年,捐贈1000萬港元,支持北京舉辦第11屆亞洲運動會。
1991年7月12日早晨,李嘉誠邊用早餐,邊聽廣播,驚悉中國華東地區發生百年未遇的特大水災。他立時用電話與長實係4家公司的首腦聯係,取得共識後,即通知新華社香港分社,以長實、和黃、港燈、嘉宏4公司的名義,捐出5000萬港元賑災。數日後,李嘉誠得知汕頭遭遇強台風災害,即以個人名義捐500萬港元予汕頭市政府。
李嘉誠在廣州市、廣東省的其他地方,先後有數千萬港元的捐款。較大的捐贈項目有:認捐1000萬港元,資助廣州市科技進步基金;以公司名義,捐助1000萬港元予廣東省教育基金會。
汕頭大學的建立,是李嘉誠在祖國義舉的一塊豐碑,從1979年至今,他捐出的款額逾20億港元。
2008年5.12汶川地震後,李嘉誠捐款1.3億元人民幣。
李嘉誠成功啟示
生意做的再大,也要關注國家的發展和地區的發展,關注大局、為大局的穩定發展盡力是李嘉誠一貫的作風。從商業角度來看,李嘉誠的善舉是他商業活動中的無形資產。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無形資產要比有形資產更昂貴更具價值。
雁過會留聲,人過不留名
智慧闡述
一個人有一個人的人生觀,我的人生觀就是我做的都是自己認為對這個國家和民族有利的,隻要能這樣做下去,那麼沒有我的名字是不要緊的。
李嘉誠語錄
“中國有很多哲學,有的到今天還是有用,但是有的也是不可思議的。因為我有的時候,一個人事這麼多,自然煩惱也多。甚至辦這個醫療教育,也有受氣的地方,也感到不公道。有的時候,你也氣餒。在國內做醫療和教育,金錢當然也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時間、心血、擔心、還有投入的感情。所以有的時候,有激動。為什麼這麼簡單的事,有些人根本不懂,就是因為有成見,有地位,令知識分子也敢怒不敢言,有的事真的是不對的呀。我是敢言的,但敢言之中,你有的時候發覺到,要他理解啊,難。因為你有感情,心裏就有難受的地方。”
經年累月辛勞,李嘉誠坦言自己也會覺得累,但是能夠使他維持熱誠、思維清楚的原因,卻是他對名利得失有個人的看法,不會刻意經營,李嘉誠說:“成功之後,利用多餘的資金做我內心所想做的事,心安理得,方寸間自有天地。”
據說,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汕頭大學醫學院的院長來到香港,與李嘉誠約好在午飯時間商談籌建汕頭大學醫學院眼科中心事宜。而在此之前,李嘉誠的兒子在生意上有一些事要與李嘉誠商談,李嘉誠說,給你5分鍾,5分鍾之後我約了汕頭大學的人談公益。對於那些要用錢的公益項目,一談兩三個小時還嫌少,然而對那些賺錢的生意,卻隻給兒子5分鍾,這就是大富之後的李嘉誠。
而對於他的父老鄉親而言:
沒有李嘉誠,就不會有汕頭大學(李嘉誠私人捐資迄今已逾20億港元)。
沒有李嘉誠,就不會有汕頭大學醫學院及其附屬的兩所醫院和一個眼科中心。
沒有李嘉誠,就不會有中國第一個較為正規的臨終關懷機構“寧養院”。
李嘉誠在汕頭大學,曾經說過一句幾乎讓所有汕大人所傳誦的名言,“我對教育和醫療的支持,將超越生命的極限。”
10年前,當李嘉誠開始捐建汕頭大學的時候,當時香港大學的校長,曾經警告過他,說醫學院很貴的,好像一個大海洋一樣,比一般的大學可能貴10倍。在買儀器,及各方麵的投入都要多,而且醫學院一定要有附屬醫院才有用。他勸李嘉誠捐建大學不一定要建醫學院,可以建一些費用較低的大學,可是李嘉誠堅持要搞一個醫學院,這當然不會是沽名釣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