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 宗教(2 / 2)

答:基督教團體在香港的曆史,可追溯至1841年。自從第一所基督教教會在香港成立以來,迄今已有155年,期間基督教不斷發展,現時的宗派逾50個,獨立教會多個,會堂逾950間,信徒多達26萬人。最大的宗派為浸信會,其次是信義會。其他主要宗派有基督複臨安息日會、聖公會、宣道會、中華基督教會內的長老會和公理會、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和五旬節會。

香港有兩個基督教團體,負責推行基督教會的聯合事工。其中曆史較悠久的是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該會於1915年成立,現時由275個屬會組成。另一個推行基督教會聯合事工的團體,是香港基督教協進會。該會於1954年成立,主要成員包括各大宗派和基督教服務機構,一向致力促進香港各教會之間的關係,以及香港教會與海外教會之間的聯係。

397.香港從什麼時候開始設立羅馬天主教傳教區?

答:香港開埤初期,已有羅馬天主教會組織。該會於1841年在香港設立傳教區,1847年把香港劃為宗座代牧教區,其後於1946年才把香港定為教區。

1969年,徐誠斌主教成為羅馬天主教香港教區首位華人主教。1973年,李宏基主教繼任該職。現任的胡振中主教,於1975年就職。1988年,胡振中主教獲委任為樞機主教。

香港約有天主教徒254140人,約占全港人口5%。聖職人員計有司鐸332名、修士67名和修女605名。全港共有62個堂區,另有34個彌撤中心。教堂一般均用華語舉行彌撤聖祭及其他宗教活動,用英語者隻占少數。

398.香港現有多少回教教徒?曆史最悠久的清真寺是哪座?

答:香港約有回教徒5萬人,其中半數以上為華人,其餘是在香港出生的非華裔人士,還有來自巴基斯坦、印度、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中東和非洲各國的教徒。供教徒日常禱告的主要清真寺共有4間,其中以港島些利街清真寺曆史最悠久。該寺建於19世紀末,並於1915年重建,可容納會眾400人。另一間位於港島灣仔的回教廟,是1981年啟用的愛群清真寺暨林士德伊斯蘭中心。

九龍清真寺暨伊斯蘭中心位於彌敦道的“黃金地帶”,在1984年啟用,代替在1896年興建的舊清真寺。

399.象香港地區的印度教徒一般在什麼地方舉行宗教及社交活動?

答:香港12000名印度教徒的宗教及社交活動,集中在跑馬地的印度廟舉行。該廟由香港印度教協會負責管理,教友可到該處冥想、練習瑜伽和參加其它社群活動。印度教徒的命名、訂婚、結婚等典禮,都在廟內按該教的風俗禮儀舉行。每逢星期日上午及星期一晚上,印度廟內都有聚會,節目包括宗教音樂和講道。聚會後,該廟會為教徒提供一餐免費膳食。

印度廟是一處獲認可的崇拜地方,供教友舉行結婚典禮,及依據婚姻條例簽發結婚證書。

來自海外的宗教家和學者,常在印度廟向教徒講說靈修問題。印度教徒會在所有主要節日舉行慶典,較重要的有潑水節、訖裏什那誕、濕婆誕、鎮邪節和亮光節。

印度廟提供的主要服務,還有主持殯儀儀式、安排火化和有關事宜。該廟亦負責管理位於哥連臣角的印度教火葬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