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概述(一)(1 / 1)

一、藥酒的起源

藥酒,在中醫方劑學上又稱為酒劑。藥酒是選配適當的中藥,經過必要的加工,用度數適宜的白酒、黃酒或米酒為溶媒,浸泡或煎煮,使加入的中藥有效成分溶出,去掉藥渣,製成的具有治療和滋補性質的澄清液體。也有在釀酒過程中,加入中藥的。藥酒即是一種加入中藥的酒。酒有它的自身作用,與中藥材配伍,可以增強藥力。用酒浸泡藥物,可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借助酒勢驅動藥力,提高人體對藥物的吸收利用,從而達到治療各種疾病和養生保健的目的。

藥酒在我國醫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為曆史悠久的傳統劑型,在國內外醫療保健事業中享有較高的聲譽。有目的地運用藥酒,有意識地將藥與酒配合,在我國也已有了悠久的曆史。我國現存最早的藥酒方見於1973年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書中記載內、外用藥酒方30餘首,用以治療疽、蛇傷、疥瘙等疾病。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養生方》、《雜療方》中,雖多已不完整,但仍可辨認出藥酒方(藥酒用藥)、釀製工藝等內容。由此可見,我國的藥酒在先秦時期就有了一定的發展。

二、藥酒的特點

藥酒用於養生保健、防病治病,已有相當長久的曆史,近、現代更有突飛猛進的發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歡迎。藥酒的獨到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麵。

(一)配製簡單

藥酒配製簡單,容易掌握,極適合於家庭製作。

(二)加減靈活

藥酒配方保留了湯劑的靈活性,每個飲用者可以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加減調整配方,以適應個體需求。

(三)適用範圍廣

可用於治療疾病,也可供養生保健之用。臨床各科一百九十餘種常見病、多發病和部分疑難病症均可使用藥酒治療,並可用於病後調養。藥酒還具有養生保健、美容潤膚之功效,經常飲用可延年益壽。

(四)藥效易於發揮

酒本身具有藥用價值,能“通血脈”、“行藥勢”。《漢書》稱“酒為百藥之長”。利用酒是一種良好的有機溶劑這一特性,將藥物與酒結合起來,使藥物的保健與治療作用通過藥酒這種形式充分發揮出來。現代研究表明,酒中的主要成分——乙醇,是一種良好的溶媒,可溶解大部分水溶性物質,如生物堿、鹽類、甙類等,也能溶解樹脂、揮發油、內酯、芳烴類化合物等。因此,藥物中的有效成分大多能在酒中溶出,可以充分發揮藥效。另外,酒還具有行散氣血、加速血液循環的作用,服用藥酒後可借酒的宣行藥勢之力,加快機體對藥物的吸收,促進藥物療效的迅速發揮。研究表明,藥酒一般要比湯劑的治療作用快4~5倍。

(五)服用方便

藥酒可供內服,也可供外用。藥酒避免了湯劑天天煎煮的麻煩,省時省力,隨用隨取,使用便捷。藥酒不同於中藥其他劑型,可以縮小劑量,有些藥酒方中,雖然藥味龐雜,但製成藥酒後,其藥物中有效成分均溶於酒中,因此,服用量比湯劑、丸劑小,便於服用。

藥酒易於掌握劑量。湯劑一次服用有多有少,溶液濃度不一,而藥酒是均勻的溶液,單位體積中的有效成分比較固定,按量服用,能有效地掌握治療劑量。

(六)易於保存

研究證實,乙醇有防腐作用,還可延緩許多藥物成分的水解,增強藥劑的穩定性,所以藥酒較其他劑型的藥物容易保存。藥酒隻要配製得當,遮光密封保存,便可經久存放,不致發生腐敗變質現象。同時,藥酒劑量濃縮,方便攜帶。

(七)人們樂於接受

藥酒有效成分溶出率高、劑量濃縮,因而節省藥材、減少開支,人們樂於接受。藥酒較為平和適口。大多數藥酒中摻有糖和蜜,作為方劑的一個組成部分,糖和蜜具有一定的矯味作用,因而服用起來甘甜可口。習慣飲酒的人喜歡飲用,即使不習慣飲酒的人,因為避免了藥物的苦澀氣味,故也樂於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