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第四箱 杜曉天的故事:小醜的微笑。(1)(1 / 2)

杜曉天是個有夢想的男人。

大概在十歲的時候,一天他躺在自家的鋼絲床上,仰望著有些斑駁的天花板,就曾經這樣想過。

“做科學家,太無聊了,每天看著一支支玻璃試管,能看出花來嗎?”

“做解放軍,不適合自己。地雷戰,看著當然很爽,可要換做是自己被炸飛,感覺一定很糟糕吧。”

“做老師……算了吧,班主任何老師,怪怪的。對了,男老師是不是都會變成禿頭呢?想想就恐怖。”

輕易否定了那些在童年再普遍不過的“理想”,杜曉天一邊咬著指甲,一邊有了自己的理想——廚子。

當然,當時杜曉天用了另一個詞語概括自己的理想,那就是“廚師”。一下子,腦海中形成了一個從油膩膩的大胖子蛻變為衣著潔白、渾身耀眼的金牌廚師形象。

之所以有這個理想,周星馳的《食神》功不可沒——一個會少林功夫的大英雄,一個曆經磨難,最後成功的天才。萬人敬仰,名垂史冊,這不比什麼職業都厲害嗎?

受到港片影響的他們那一代,許多人生目標多多少少受到了感染。當然,他也曾經想過當古惑仔,要像浩南哥那樣叱吒風雲,可因為古惑仔畢竟有另一個名字叫流氓,況且浩南哥不是那麼好當,這點理智對於一個已經快要上初中的孩子來說,還是有的。

很多男生心中都有一個“銅鑼灣”,都想做扛把子。前呼後擁,齊刷刷鞠躬,低沉但渾厚地喊出自己的名字。可夢和現實的差距總是那麼大,想做老大,偏偏最後,成了山雞也已是幸事,大多都成了****、蕉皮,各種“皮”……

要做就做大,做不了大,幹脆不做。十歲的杜曉天覺得自己相當務實。

於是,曉天朝著食神的理想進發了。

後來,杜曉天覺得自己當時太急於求成了,因為他直接從做菜開始。

食材這個概念,當時的他並沒有建立起來。在曉天的腦子裏,凡是能燒熟並好吃的,都算是好廚師。

先燒什麼呢?

螞蟻。

現在回想起來,真的不知道當初的自己是怎麼想的。也許,隻是想和別人不一樣吧。

一個火柴盒,兩邊用剪刀各剪一個空,打通。中間放些糖作誘餌,放置在樹根旁。不消一個小時,成群的螞蟻排隊趕到。

之後就是點火,投入火柴盒。

噝噝的聲響,火苗吞噬了還來不及逃走的螞蟻。

原本想要得到美餐,如今自己成了美餐。

燒熟的螞蟻被杜曉天拿來偷偷放入同學們的飯盒裏,攪在紅燒肉、燒茄子之類的暗紅色菜色中。

看著不明就裏的同學們在午飯時間吃得津津有味,杜曉天滿足地笑了。

胸前的紅領巾迎風飄蕩,像是唯一的勝利者飄揚的旌旗。

學期快結束的時候,班上轉來了一位新同學,楊靜。

一個嬌小的女生。

兩個馬尾左右整齊,一雙大眼睛配上雙眼皮恰到好處,挺拔的鼻子,白皙的皮膚。天哪,和班上其他黑不溜秋的傻高個單眼皮大嗓門女生比起來,簡直就是異類。

杜曉天踢走了旁邊的小四眼,極力推薦自己成為楊靜同學的同桌。

結果總是事與願違,楊靜被安排坐在杜曉天的後排位置,同桌是小四眼。

這還了得?小四眼這個白癡,既不會讀書,又不會講笑話,這會讓楊靜同學的學習生活變得枯燥乏味的。不行,我必須要拯救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