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出現了這樣的情況,標本的本身就完成了全麵的改造,也就意味著記憶係統會讓標本完全成為一個全新的人。
眼前的楊天,本是卜算仁心中定義的意誌力較弱的人。
可是,持續起伏反彈的記憶植入係統的進度數據,卻不斷出現著和卜算仁的定義截然相反的進程。
這樣反彈起伏的進程,對於實驗的本身是有好處的,這樣的進程可以理解為給了科學試驗進程中提供了不斷證偽、論真的機會和空間。
對於標本本身來說,卻產生了一旦記憶係統不能穩定地、持續地灌輸記憶內容到標本的本身的話,這個起伏、反彈的過程中,無疑會給被植入記憶係統的標本本身,產生記憶碎片衍生、融合、散亂的隨機性。
隨機性帶來的不可預知的結果,是複雜的,多變的!
這裏包含兩種情形,一種是穩定地、持續地輸入記憶內容時,當標本本身意誌力較強,不能百分百植入的情況下,餘下的記憶空間,表麵上是以數據比例的方式體現,可是具體的內容對於係統提供者來說,卻是完全無知且無處下手的領域。
另一種是,當出現不穩定地、持續地輸入記憶內容時,進度起伏反彈的過程中提升的記憶和回彈的記憶之間產生的落差部分裏的內容,同樣對於係統提供者,依然是難以知曉的。
同時,在不考慮意誌力是否強弱的基礎上,標本本身是大概率會出現更加碎片的記憶和恢複記憶的兩種可能。
這兩種不同方向的極端表現源自於記憶的本身。
首先以意誌力弱的標本來說,它是完全可以改造成一個全新的人,這來自於給它百分之百注入了全新的記憶係統。
可是,完成百分之百進度的記憶係統本身是否又能夠實現自身的百分之百?
卜算仁沒有考慮這個問題,乃至於通過小趙招募來的係統編程小組的成員們也並沒有反饋這個關鍵的基礎點。
乃至於這個自身就不能確保百分之百的係統應用之後,它自身的瑕疵就極有可能催生更多碎片的記憶,加之標本投入現實以後,必定產生越來越淩亂破碎的記憶。
到頭來,就會直接影響到標本的本身,最終呈現出偏離係統設計人的初衷。
再以意誌力強的標本來看,記憶係統始終不能實現百分之百植入的結果,那麼標本本身殘存的記憶空間又是在係統設計人無法得知內容的情況下存在的,那麼它存在的部分,就一定有把失去的找回來,也就是完全恢複或者部分恢複記憶的可能。
這兩種極端的表現,都不會符合卜算仁的利己主張和私心欲望。
在和科學家們的多次爭論中,標本本身意誌力的強弱影響著記憶係統植入的進度數據的完成度,卜算仁是清楚的。
眼前,不清楚的,甚至於讓完全聚焦於親自拍板的記憶內容,和時刻緊盯著植入進度數據的卜算仁,忽略掉的恰恰是隨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