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言商(1 / 2)

王楓通過和肅宗一席談話後,見肅宗消除了對自己身份懷疑,還讓王楓真正體會到了古代父子親情,使他備受感激,隨著肅宗問及王楓的商政策略。

王楓稍微沉思了一下道:“父王,譽兒時有一些想法,請容譽兒一一說來。”

“第一,就是改製官府控製的鹽政大權,鹽稅是國家的重要稅收之源,但是,父王您想過沒,但靠一個鹽稅支撐著國家,未免是否單一,如果在鹽稅上出現點問題,那朝廷的稅收得不到保證,國庫也得不到充裕,還有父王想到過沒,鹽稅朝廷規定的價格並不是很高,但是下麵的官員卻是黑心提高價格,在有的地方百姓們甚至會吃不起鹽,而這些官員上交給朝廷的賦稅卻是很低,所以,譽兒的提議就是開放鹽權,擴大鹽權的經營範圍,讓那麼貪官無利可圖。

開放鹽權,並不是單純的放權,而是在放權的時候,所有願意經營商鹽的都必須要到官府去登記注冊,要經過官府的審批是否有資格經營,凡是有資格的經營者官府一律發給他們經營產權證書,在生產和經營過程中,官府雖然不再插手其經營,但是官府必須在生產出的鹽做嚴格檢查,凡是合格的才可以流入民間,不合格的一律取消,這樣一來,雖然官府名譽上是放權,但是控製權還在朝廷手中,而且還規劃了鹽的生產經營。

還有就是朝廷還要頒布鹽稅法令,所有的經營商鹽者必須到當地官府登記注冊,同時還要規定商鹽的價格,所有的商鹽在經營時不得高於朝廷所公布的價格,否則,一經查處有人暴取私利、趁機取巧的話必嚴懲不貸。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些無論生產鹽商還是經營商鹽著,都必須要交納鹽稅,每月交納一次,凡是不按時交納的一律取消你生產或經營資格。”王楓一口氣把這些從現代取來的“經”說完後,看了看肅宗。

隻見肅宗聽完後,眉頭緊鎖了下,似乎在思考王楓提議的可行性,最後,肅宗思慮了一會,才道:“譽兒,你說,朝廷完全放棄鹽權,你可知道鹽權可是國庫收入的一大部分啊,雖然你說的也似乎有點道理,但是一經這樣做,一旦失敗的話,後果真的不堪設想啊,文帝時期也是采取鹽權下放,但是後果呢,卻是,那些大的鹽商自己居然比朝廷還要有錢,據說,甚至有點鹽商做飯用蠟燭當材燒;直到武帝從整朝綱,收回鹽權,國庫才開始日益充盈起來,而譽兒你現在卻是說要放權,你讓父王如何放心?”

王楓也知道鹽稅是朝廷的重要賦稅收入之一,自己今天所提要完全改革鹽權,恐怕不僅是肅宗,就是換了自己也要好好的思慮,隻有慢慢的來讓肅宗看清楚事實,這些也早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所以也並不是完全失望,於是又道:“父王,鹽權不下放也可以,朝廷完全可以和願意經營商鹽的鹽商們合作,但是在合作的過程中,官府提供場地,至於勞力和一切生產工具全部由鹽商自備,說白了,就是官府掌控大權,但是卻不插手其中,完全由鹽商經營,不過其盈利的八成要上交給朝廷,這樣,朝廷完全不用負擔任何費用,還能掌控其中的大權,父王您看這樣如何?”

肅宗沉思了一下道:“譽兒,你所說的這個建議是不錯,具有可行性,但是這樣做的話,與其隻拿八成的盈利,還不如朝廷自己經營呢,何必讓與外人呢?”

王楓微微一笑道:“父王,您看下,官府一家經營每年的鹽稅是多少,花費又是多少,少交國庫的又是多少,父王想過了沒有。”

王楓見肅宗沉思,始終想不明白,心歎,古代多少才智俊傑、哲賢士,卻始終無人走出經濟理論這個怪圈,不能不說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奇怪的現象。

王楓又道:“父王,我給您講一個故事,您聽完就會明白了,一個遙遠的國度,有一家商人經營著隻有自家才有的買賣,後來,這個商人的買賣越做越大,竟然在多個國家經營起來,但是商人卻無暇管理,派人去自己又不放心,於是終日苦歎,有一天這個商人的管家卻給主人出了個主意,那就是在各個國家尋找與自己的合作者,在合作中,這個商人隻提供配方,所有的一切費用全部由對方承擔,無論你怎麼經營,但是合作者必須每年都要上繳一筆客觀的費用給他,果然這個商人施行了管家的提議,賺取的金錢也越來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