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4月,在離倫敦不遠的美麗海濱城市伏科斯頓舉辦了首屆耶胡迪·梅紐因國際小提琴比賽。吳祖強受聘出任評委,在此次比賽中,吳祖強也是評委席上唯一的一名中國人。
令人興奮的是,參加首屆耶胡迪·梅紐因國際小提琴比賽的中國少年、青年選手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績。這讓坐在評委席上的吳祖強一邊不斷接受各國朋友和聽眾的誠摯祝賀,一邊在感到他們對中國人民和中國文化的友好、深切感情的同時,更深深為中國選手取得的好成績而驕傲自豪。
比賽是按照抽簽順序進行的,陳立倫成為第一個和評委及聽眾見麵的中國選手。出生在台灣地區的陳立倫,家居美國並一直在國外學習小提琴。11歲時進入倫敦梅紐因音樂學校,後進入瑞士國際梅紐因音樂學院學習。1983年,陳立倫曾隨該校師生一同返回祖國,在北京、上海等地參加演出。在英國聽眾中,陳立倫已經有一些名氣,是大家公認的青年組中的一名強手。
而對於評委們來說,大家更感興趣的則是中國直接從國內派出的選手質量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因此,在陳立倫之後出場的中國選手何紅英的第一輪演奏就顯得格外引人注目。不巧的是,何紅英到了倫敦後身體一直不好,這也讓吳祖強在何紅英出場前一直替她捏一把汗。但何紅英卻發揮得很好,最終她以蓬勃的精神狀態和出色的音樂感贏得了聽眾的掌聲和稱讚。
整個比賽中,在評委和聽眾中引起最大震動的是少年組的第一輪比賽。參加比賽的4名中國選手第一個出場的是13歲的上海音樂學院附小應屆畢業生王曉東。這個胖胖的男孩子就像一個十分老練的演奏家,從開頭幾個音就把人們吸引住了。當他剛剛演奏完畢,一直都是不動聲色的評委們竟全體鼓起掌來,台下的聽眾更是掌聲熱烈、久久不停。結果王曉東不得不再次出場謝幕。
評委席上的評委們更是按捺不住地一陣興奮,坐在吳祖強身旁的是評委主席、著名的小提琴家和教師、瑞士國際梅紐因音樂學院院長羅伯特·馬斯特斯先生,他附耳對吳祖強說:“我但願你們的選手中沒有比他再好的了,因為我已經給了他最高分,分數沒法打了。”一直到休息時,羅伯特·馬斯特斯先生還連連讚歎說:“我為今晚未能到場的所有伏科斯頓的居民們感到惋惜!”其他的評委則全都走上前來和吳祖強握手,有的評委更是以擁抱來對這個評委席上唯一的中國人表達興奮的心情和祝賀。波蘭、加拿大、以色列的評委連呼:“神妙,神妙!”美國評委伯裏斯·施瓦爾茨說:“他完全使我回想起了少年時的奧依斯特拉赫!”羅馬尼亞評委、著名小提琴家揚·沃依庫伸開雙臂仰天大笑說:“比賽已經結束了!”
接下來上台演奏的中國選手張樂、王崢嶸、呂思清雖然沒有能夠取得像王曉東那樣的成功,但是他們都受到了極為熱烈的歡迎和讚揚。結果在評委開會計算完分數後,少年組和青年組的中國選手全部都毫無爭議地進入了第二輪。
進入第二輪的選手人數已經隻占全體選手人數的一半,很顯然,選手的實力和競爭力更強了,但吳祖強卻對中國選手充滿信心,他認為,隻要是在臨場發揮正常的狀態下,中國的選手,特別是少年組,已經占有明顯的優勢。
果然如吳祖強預見的那樣,中國選手在接下來的比賽中都能夠比較充分地進一步顯示各自的不同特點和長處。王曉東繼續以各方麵都顯得令人難以置信的成熟和音樂表現上的特有魅力,保持著領先的勢頭。王崢嶸的優美、漂亮的音色和克服高難技巧瀟灑自如的氣度以及細致的表情,博得了評委和聽眾的極大好感。張樂演奏的維尼亞夫斯基的難度很大的《主題和變奏曲》讓人感覺技術上毫無負擔,效果輝煌,聽者驚歎。呂思清的演奏熱情動聽,顯示了他比較突出的表演才能。陳立倫技術全麵,情感豐富,在掌握風格和解釋音樂方麵都顯示了較好的素養。何紅英在第三輪的決賽中,在樂隊的配合下演奏維奧坦協奏曲十分出色,可說是情緒飽滿、音樂動人。有意思的是,坐在吳祖強身邊的梅紐因先生不僅連聲稱讚何紅英“演奏得非常美麗”,而且在最後決定名次的評委會上提出“中國女孩子不應該名列第四”,但是因為名次排列是由三輪總分決定的,所以當然是無法改變的,這不由讓梅紐因先生非常遺憾。
經過9天的緊張比賽,首屆耶胡迪·梅紐因國際小提琴比賽終於在4月10日圓滿結束。中國選手王曉東、王崢嶸、張樂、呂思清分別獲得少年組的前三名和第五名,陳立倫、何紅英獲得青年組的第一名和第四名。此外,陳立倫還獲得了巴赫無伴奏奏鳴曲演奏優勝獎。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首屆梅紐因國際小提琴比賽中,兩個組總共隻有12名獲獎者,其中的半數竟都是來自東方的中國人,而且還是名列前茅,這是以前國際樂壇上從未有過的事。而對於中國選手來說,這也的確是中國人在國際小提琴比賽中,甚至也可以說是在所有參加過的國際音樂比賽中,第一次取得了這樣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