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宣傳工作要按照高舉旗幟、圍繞大局、服務人民、改革創新的總要求,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緊緊圍繞科學發展這個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著力為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營造良好氛圍,為奪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麵提供強大思想文化保證。
一、明確新時期宣傳工作的總要求
高舉旗幟、圍繞大局、服務人民、改革創新是宣傳工作的總要求。胡錦濤同誌強調,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宣傳思想工作,在新的曆史起點上開創宣傳思想工作新局麵,要堅持高舉旗幟、圍繞大局、服務人民、改革創新。因此,宣傳思想工作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著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著力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著力推進改革創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為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營造良好氛圍,為奪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麵提供強大的思想文化保證。我們一定要認清肩負的使命,按照胡錦濤同誌提出的要求,更加堅定地高舉旗幟,更加自覺地圍繞大局,更加主動地服務人民,更加積極地改革創新,圓滿完成宣傳思想戰線各項任務。
高舉旗幟,就是要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重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用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圍繞大局,就是要認真貫徹中央的決策部署,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正確導向,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大力倡導一切有利於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思想和精神,著力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服務人民,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充分發揮人民主體作用,把人民是否滿意作為根本標準,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努力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方麵、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要,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促進人的全麵發展。
改革創新,就是要用時代要求審視宣傳思想工作,以改革精神推動宣傳思想工作,積極創新內容形式、方法手段、體製機製,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做到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
二、緊緊抓住宣傳工作的主題主線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在規劃“十二五”發展藍圖中,明確提出要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這是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性特征作出的戰略部署,是破解發展難題、贏得發展新優勢的戰略抉擇。這個主題主線,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主線,也是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主題主線,必須始終扭住不放、深入宣傳貫徹,切實貫穿到工作的全過程、各方麵,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推動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僅是經濟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也是人們思想觀念的一場深刻變革。這就需要通過廣泛深入的宣傳動員,凝聚全黨全社會思想共識,把全社會的積極性引導到走科學發展之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來。要大力宣傳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全方位、多角度地宣傳堅持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宣傳中央關於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大決策,充分反映各地區各部門貫徹中央部署的新進展新成效,引導幹部群眾深刻認識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更加自覺地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要大力宣傳我國仍處在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和這一戰略判斷的重大意義,引導人們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要把主題主線的宣傳與每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全國“兩會”精神宣傳結合起來,深入宣傳中央關於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重要部署,宣傳加快經濟結構戰略調整、大力加強自主創新、切實抓好節能減排、不斷深化改革開放、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麵的政策措施,宣傳“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動員人們聚焦新藍圖、推動新發展。要緊密聯係幹部群眾的思想實際,開展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形勢政策宣傳教育活動,組織開展麵對麵的宣講解讀,著重把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講透徹,把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講清楚,引導人們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要圍繞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新思想新戰略新舉措加強研究闡釋,確定一批重點課題,納入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納入國家社科基金規劃,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研究基地的研究項目,組織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實際工作者深入研究,不斷推出有深度有價值的成果,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有力理論支撐。
經濟發展方式與經濟增長方式
在過去的經濟學論著中,曾將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當作內涵相同的概念來使用。但後來人們從經濟實踐中發現,有些國家GDP增長了,經濟社會卻並未相應發展,結果出現了環境汙染、資源浪費、社會事業發展滯後、貧富分化嚴重、社會矛盾加劇等問題,導致了“有增長而無發展”的情況。
於是,人們將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作為既有聯係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區分開來:經濟增長是指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經濟發展既包括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也包括人們物質福利的改善,還包括環境質量的提高等。可見,經濟發展比經濟增長的涵義更豐富,而經濟增長則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以此推論,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就應該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礎和前提。
中央提出和強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並不是取代更不是否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因為經濟增長方式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不可能轉變,隻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內容比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要更豐富。
堅持科學發展、轉變發展方式,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也是宣傳文化事業發展的緊迫課題。科學發展本身就包括文化的發展,文化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文化自身也有一個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的問題,這就需要更加自覺地用科學發展觀統領文化建設。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總體部署,牢固樹立科學發展理念,增強發展意識,加快文化體製機製改革創新,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加快發展文化產業,自覺把主題主線的要求貫穿到文化改革發展的各個方麵。要始終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堅持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堅持統籌兼顧,正確認識和處理文化改革發展中的若幹重大關係,著力解決影響文化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著力提升文化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要把文化體製改革作為推進文化發展的強大動力,認真落實加大力度、加快進度、鞏固提高、重點突破、全麵推進的要求,抓住關鍵環節、著力攻堅克難,加快推進一般性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製、重要新聞網站轉企改製和影視發行體製改革,積極穩妥推進非時政類報刊社體製改革、黨報黨刊發行體製改革和以電視劇製作為主要內容的製播分離改革,在近兩年內基本完成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製任務,基本完成建設一批國有骨幹文化企業任務,基本完成有線電視網絡整合任務,基本完成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任務。要積極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向廣覆蓋、高效能轉變,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讓文化資源更多地向農村、基層和貧困地區、邊遠地區、革命老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傾斜,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要積極推動文化產業向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轉變,進一步優化布局、優化結構、優化配置,提高產業集中度,加快培育大眾性文化消費市場。要積極推動文化發展向更多依靠科技進步轉變,促進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創新文化生產方式,用先進技術推動傳統文化產業改造升級,積極培育新興文化業態,增強文化表現力、提高文化生產力。
三、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是黨中央作出的關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決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建設加快發展、文化日益繁榮,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局麵。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要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綜合觀察當前國際國內形勢,我國文化建設既麵臨許多有利條件也麵臨嚴峻挑戰。深入推進文化體製改革,推動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協調發展,已成為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於2011年10月在北京舉行,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全麵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為根本任務,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發展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文化體製改革有其特殊性、複雜性,必須從實際出發,區別對待,分類指導。中國地域遼闊,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很不平衡,文化領域的行業、單位的特性也不一樣。我們要按照中央確定的方針要求,因地製宜,統籌兼顧,根據各地區文化體製改革和發展需要,製定適合本地實際的相關政策和改革措施,穩步實施,工作進度不提統一要求,完成時間不搞整齊劃一。要區別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不同特點,以增加投入、轉換機製、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為重點,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以創新體製、轉換機製、麵向市場、增強活力為重點,大力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要確保文化體製改革與經濟體製、政治體製、行政管理體製改革,與國家不斷完善的法律法規體係相互配套、相互銜接。
深入文化體製改革,進一步提高文化發展活力,具體來說,當前和今後要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要加快文化體製機製改革創新,按照創新體製、轉換機製、麵向市場、增強活力的要求,加快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製,穩步推進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係,加快推進文化管理體製改革。二是要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係,按照體現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堅持政府主導,加大投入力度,推進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三是要加快發展文化產業,認真落實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精心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推進文化產業結構調整,培育新的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要精心打造中華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我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四是要加強對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真正從群眾需要出發,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優良傳統,吸收借鑒世界有益文化成果,推出更多深受群眾喜愛、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精品力作。要引導廣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單位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決抵製庸俗、低俗、媚俗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