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我國的近鄰,是人口規模僅次於我國的第二大發展中國家,與我國發生過邊境戰爭,至今仍然有大麵積的領土糾紛。近年來,雖然相互理解、友好合作、共謀發展已經成為中印兩國主要領導人的共識和中印關係的主流,但是印度仍然有一些政客對我國懷有敵意,把中國作為印度的主要敵人;印度仍然收留庇護著達賴集團,直接或間接地利用達賴集團在國際上給中國政府製造麻煩。我們對印度進行全麵、深入、準確的了解是十分必要的。
一、比較教育學的學科建設需要我們研究印度教育
比較教育學是對當代世界各國教育進行比較研究的一門教育學科,是現代教育科學體係的重要分支。雖然比較教育學從學科萌芽發展到現在不過200年左右的時間,但它的貢獻卻十分重大。各國現代教育製度都是在互相學習、互相借鑒中確立起來的,它們的發展與進一步的改革也都離不開互相學習與借鑒,比較教育學在此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的教育改革與發展離不開對主要發達國家教育經驗的借鑒與學習。主要由於近代以來的曆史原因,我國的教育發展水平與當今的許多發達國家有很大的差距,我們需要借鑒和學習發達國家教育的經驗,盡量避免重蹈他們在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覆轍。但是,如果我們看到、聽到的都是幾個發達國家的教育如何如何的好,而中國的教育又是如何如何的差,那麼,這既不是世界教育的全麵情況,也容易使我們產生妄自菲薄的感覺。隨著我國比較教育學研究隊伍的不斷擴大,在繼續加強對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教育進行研究的同時,注重對發展中國家教育的研究不僅必要,也逐漸成為可能。
研究發展中國家的教育,既可以使我們開闊眼界,對世界教育有一個更加全麵而準確的認識,也可以了解與我國國情更加接近的一些發展中國家教育改革的經驗教訓,增強我們借鑒成功的可能性,還可以向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宣傳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所取得的成就,增進發展中國家教育工作者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
在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印度既是我國的近鄰,又是僅次於我國的第二個發展中人口大國(到2010年,印度的人口總數已經達到12億左右,而且人口的出生率大大高於中國,所以印度的人口超過中國隻是時間問題),研究印度教育對我國比較教育學的學科建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研究印度教育是我們全麵了解印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印度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經驗教訓很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印度是除了美國之外擁有掌握英語的科技人才最多的國家,印度理工學院(IITs)、印度管理學院(IIMs)、印度的全國信息技術學院(NIIT)已經成為世界著名的高等院校,印度的軟件業和個別高等教育學科的發展水平處於發展中國家的領先地位,等等,其中應該有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經驗;印度普及八年製初等義務教育的目標提出整整60年了但是至今仍未實現,印度在其他各級各類教育方麵的目標也經常不能按期實現,印度各級各類教育的質量存在嚴重問題,等等,其中應該有我們可以汲取的教訓。
二、教育國際化和全球化的趨勢需要我們研究印度教育
教育國際化是一個使用廣泛而又有豐富內容的概念,是近年來世界教育發展變化的一個重要趨勢,也是一個正在進行且又不斷變化的過程。從不同的角度看待教育國際化,有人認為教育國際化是一種特定的教育活動,有人認為教育國際化是一種特定的教育能力,有人認為教育國際化是一種特定的文化過程,還有人認為教育國際化是一種特定的教育發展過程。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教育國際化的深入發展,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理論等在全球範圍內流動,又形成了教育全球化的趨勢。教育全球化是教育的一種普遍化,它體現為各國、各民族和各種不同文明體係之間在教育思想、製度和方法上的某種趨同。教育全球化要求各國的教育必須在一定範圍與程度上與國際接軌,開展全球教育,培養具有全球化意識並懂得全球化知識的專門人才。各國的有識之士普遍認識到,在全球化時代,在一個具有多種文化和多種生命的星球上,發展相互理解、關心和寬容的意識,培植對人類、物種的敬重情感,是世界上一切國家教育應共同承擔的責任。各國公民教育第一位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對人類利益的認同與忠誠。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學會關心”為口號,要求學校教育要培養兒童從隻關心自己的狹隘的生活圈子中跳出來,樹立“地球村”的思想,去關心整個人類,關心整個地球。
教育國際化和教育全球化都倡導並且要求進行國際理解教育。國際理解教育是一個動態、開放的概念,包含和平教育、人權教育、民主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寬容教育、合作教育、發展教育甚至環境教育等諸多的內容。194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屆全體大會上,為促進國際理解而進行教育的構想得以確立。197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第18屆大會上通過的《關於教育促進國際理解、合作與和平及教育與人權和基本自由相聯係的建議》,即著名的《1974年教育建議》,不僅在指導原則上強調了全球的視點、多元文化理解和世界的相互依存關係,而且還指出了國際理解教育的和平、人權、發展與環境四大課程主題,使國際理解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1994年在日內瓦召開的第44屆國際教育大會又把國際理解教育推向一個新的階段,會議提出了兩個極為重要的概念——“和平文化”和“文化民主”。1996年,由前關貿總協定秘書處總幹事、克勞斯?施洛德(德國人)任主席的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又把國際理解教育概括為“學會共同生活,學會與他人一起生活”,其精神就是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和平等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