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節號“端午”,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的起源相當早,據《史記》、《論衡》等古籍記載,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嚐君田文出生於五月五日,他的父親認為“五月子長與戶同,殺其父母”,因為“五”與“戶”、“父”諧音,認為他長大後會克煞父親,就叫妻子把這個兒子殺了,但是,孟嚐君在其母親的保護下長大成人,後來成了叱吒風雲的政治家。
古人對端午日的忌諱很多,如禁忌造房和上房頂(《酉陽雜俎》)、禁忌到井邊汲水(《帝京歲時紀勝》),甚至禁忌出遠門或夫妻同房(《抱樸子》)。據《荊楚歲時記》講:“五月,俗稱惡月”,而五月五日尤甚,難怪古人如此害怕端午。
五月五日正值春夏之交,氣溫潮濕多變,百蟲生,是最容易得病的日子,也是瘟疫最流行的季節,所以,五月五日的風俗大多與防病治害有關,其中飲菖蒲雄黃酒是主要風俗之一。如《抱樸子》中講,單服雄黃可以令“毒蟲不加,猛獸不犯,惡氣不行,眾妖並辟”,還可使“百病除”,還說“菖蒲益聰”。到了唐代,端午日飲菖蒲雄黃酒逐漸形成固定的習俗。
雄黃酒的製作很簡單,取雄黃10克,菖蒲若幹切成細條,入半斤黃酒中燉熟,即可食用。人們還把吃剩的雄黃酒塗在小孩前額,或灑在房間四周,據說可以為小孩壯陽辟邪,真如古詩中所寫:
細切蒲菹勸舉觴,不須九節認靈菖;
嬌兒怯試燒春味,一抹妝成半額黃。
稱錘粽子堆滿盤,好侑雄黃入酒杯;
餘瀝尚堪祛五毒,亂塗兒額牆隈。
雄黃又叫“雞冠石”,主要化學成分是硫化砷(ASS),是製造信石(即砒霜)的主要原料,古人也用於製造殺蟲劑。據《本草綱目》講,少量服用雄黃可鎮驚癇、瀉內毒,外敷有殺菌鎮痛的功效。但服用過量會引起神經性中毒,甚至死亡。
在端午節即將來臨之際,我們既可以尊重傳統的風俗習慣,同時提醒大家,在醫學發達的今天,不必服用雄黃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