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茶文化”和“酒文化”相比,中國的“食文化”或“烹飪文化”曆史更為悠久,內容更為豐富。從曆史發展的角度,食文化可以分為原始社會、先秦、秦漢唐、宋元明清等若幹階段。而從內容出發,則可概括為基礎理論、烹飪技法、食料食器、餐宴風俗、名廚名菜名樓以及“食文學”等等要素。
先秦食文化
根據傳說,中國傳統食文化的肇興應當歸功於上古的“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和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黃帝。廣州十三行油畫相傳燧人氏發明鑽燧取火,“以化腥臊”伏羲氏“始作網罟”,使漁獵的效率提高,並馴養牲畜,以供庖廚神農氏嚐百草,為後人辨別出可供食用的植物,並且教人種植之術黃帝“始造灶”,並發明了“釜甑”等烹飪用具。
實際上,這些傳說人物與其說是曆史上的真實人物,不如說是中國古代人類與社會發展的象征。據考古發掘,處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山頂洞人”已能人工取火,這樣,就由“茹毛飲血”的野蠻飲食方式進化到“炮生為食”的新紀元。熟食衛生、易於消化,促進了人類體質和大腦的發展,而且味美,為多樣化的烹飪提供了可能性。到了新石器時代,以“裴李崗”、“磁山”、“仰韶”、“河姆渡”等文化為代表,中國古代人類已學會了種植小米、水稻等農作物與飼養豬、犬、羊等家畜,這為中國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食料方麵的基礎。少數民族節日歡飲圖與此同時,原始陶器也被製作出來,其中許多與飲食有關,包括鼎、鬲、甑等烹飪器具。這說明,早在原始社會,中國烹飪已有相當高的水平。然而,由於尚無文獻記載,對於當時的烹飪習慣很難作更詳細的了解。
先秦時代是中國烹飪文化的真正形成時期,經過從夏代至戰國末將近兩千年的曆史發展,中國傳統烹飪文化的特點已基本形成。
首先,從食料方麵看,根據《詩經》等文獻的記載,早在西周時期,已是“五穀”(黍、稷、菽、麥、稻)皆備,還有芋頭、山藥等雜糧。蔬菜品種更為繁多,見於史籍的有陸生、水生及菌類共數十種,其中有較常見的蔓菁、蘿卜、竹筍、木耳等,也有許多因曆史變遷而難知其詳的稀有品種。列入食料的畜產品除了豬、羊、犬等常見品種外,還有象、鹿、兔、鴿等。商代開始了淡水養殖。基本食料較原始社會大為豐富了。先秦時期的調味料生產也有了更大的發展。除了在原始社會已能生產的鹹味料——鹽之外,又新增了飴糖、蜂蜜、蔗汁等甜味料,用梅、桃煮成的酸醬和穀物發酵製取的醋等酸味料,用豆類製成的豆醬、醬油、豆豉等鮮味料,以及紫蘇、花椒、桂皮之類香、辛味料等,為中國烹飪最為重視的“調味”技藝奠定了物質基礎。需要指出的是,當時食料的發展還有兩點極為重要的突破:一是貯藏方式,已發明冷藏、香料防腐、醋漬滅菌、乳酸發酵、糖漬等多種保鮮法,臘肉、泡菜、蜜餞等加工食物已經出現二是美食家已知產地對於食料品質有重要影響,對於原材料選擇已相當挑剔。《詩經·陳風·衡門》雲:“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食魚,必河之鯉。”這是說,吃魚一定要選黃河的鯉魚和魴魚。黃河鯉魚和魴魚(鯿魚)為美食家所津津樂道。
其次,從名廚名菜角度看,先秦已出現不少身懷絕技,可以烹飪極其複雜、精美菜肴的烹飪大師,他們具有相當高的社會地位。相傳夏衰商興之時,有一位烹飪大師伊尹,因高超的烹飪理論和技藝深受商王的賞識,委以“相”位,協助商湯治理天下。春秋時代的易牙被譽為中國古代第一名廚,為了使君主齊桓公嚐到珍稀之味,竟將自己的兒子殺了,割其肉蒸之獻給桓公。名廚的出現與當時貴族社會的宮廷生活和廚師製度有關。《周禮》對於服務於宮廷的炊事飲食官員作了極為詳盡的說明,其中有“膳夫”、“庖人”、“內饔”、“亨人”、“甸師”、“敵人”、“鱉人”、“臘人”、“食醫”、“酒正”、“酒人”、“淩人”、“籩人”、“醢人”、“醯人”等眾多職位,數目多達數千。有的專司五穀食料,有的專管尋覓海鮮,有的專司烹飪,有的主管宴會事務,有的負責冷藏保鮮,有的負責造酒,……還有專管食飲方麵的醫生或營養專家。少數民族節日歡飲圖這種複雜的分工反映了貴族生活的奢侈,但同時也為技藝精湛的名廚產生提供了條件。《周禮》還提到,天子的飲食定製是“饋食用六穀,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關於“珍用八物”,漢代以來的注家一直認為就是《禮記·內則》所提到的八種經過烹飪的食物,這種說法頗為可疑,因為《內則》所說八種食物明指為老年人設計的特殊食品,很難把它們說成是天子的“八珍”。但無論如何,《內則》記錄了中國古代最早的菜譜,有“淳熬”“淳母”、“炮”、“搗珍”“為熬”、“糝”、“肝營”等。其中,“炮”的作法最為複雜,是把豬或羊淨膛,用紅棗釀肚,裹蘆葦泥巴炮燒,待燒幹後去泥巴,周體米粉掛糊,放入油鍋中炸,必使油沒過豬或羊,最後,再改用較小的鼎中用湯燉燒三日三夜,放醬調味即成。文中對於材料選擇、烹飪技巧等都有具體要求。
從這道稱為“炮”的菜也可見到先秦時期烹飪技術的一斑。先秦廚師已非常重視刀工,此點後來成為中國烹飪技術的重要特色之一。《內則》篇強調切牛肉時一定要同纖維方向垂直,一定要選新鮮牛肉中靠近背脊的部位,一定要切得薄,才能使牛肉細嫩,可供老年人食用。這與當代刀工要求完全一致。《內則》還記載了“搗”即“捶”的技法,對切好的肉條反複捶打並去其筋膜,達到使肉細嫩可口的效果,這也與當代刀工近似。《莊子·養生主》記載了著名廚師庖丁的精妙刀法,可以使牛在須臾之間迎刃而解,成為千古妙談。火候也已為先秦廚師所高度重視。盡管當時的烹飪技法尚不如後代發達,以煮、燉、烤、炸等為主,但也很講究火力、時間及容器的選擇。《呂氏春秋》曾講到煮雞這道看似簡單的菜肴,指出,如果用過大的鼎來煎煮,放水多了雞湯就會淡而無味放水少了又會使雞焦而不爛。所以,必須選擇適中的烹調器具。《老子》書也講到烹燒小魚的火候,一定要謹慎小心,火不可過猛,也不宜過多翻動,否則勢必將魚燒碎,影響美觀。這些,均為經驗之談。
不過,先秦時期烹飪文化的最重要發展當屬烹飪基礎理論的建立。
其一,五味調和理論得以確立。“五味”的說法最初見於《尚書·洪範》,與“五行”相對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洪範》認為自然物可以分為五大類,每一類有自己的特殊品性、功用和味道,從而確立中國烹飪的五種基本味型,但這裏還沒有明顯的“調和”觀。至西周末年,著名史官和思想家史伯提出了“和五味以調口”的主張,他說:“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調口,……。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絡紋簋史伯認為隻有一種味道的菜肴算不上美味,這就如同單一的聲調構不成樂曲,單一的顏色繪不成文彩一樣。必須把不同的味道結合起來,方可烹出佳肴。這也叫作“以他平他”,即用不同的因素相互平衡達到一種和諧的境界。不過,史伯的思想還講得比較疏略。春秋末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晏嬰提出了更為明確和廣義的“調和”學說:“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火單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聲亦如味”。根據晏嬰的理論,成功的烹飪在於不同要素(包括原料、調料、湯水、火力等)的巧妙配合,以補充原料的不足,並去除原料中的不利因素。例如,魚的本味固然鮮美,但不加鹽則其鮮難以顯現,這就叫“濟其不及”魚本來有腥氣,加醯、梅等便可去除掩蓋其腥,這就叫“以泄其過”。中國烹飪講究口味的適度,反對走極端,甜品忌過甜,往往要在其中加一點鹽鹹鮮菜忌過鹹,往往要在其中加一點糖,以增加其鮮。一隻菜肴要注意調味適度,一桌宴席更要注意不同口味菜肴的相互搭配,有濃有淡,有甜有鹹,通過不同菜式的味比口感變化來達到和諧統一。這正是“五味調和”學說的精蘊。
其二,以“色、香、味、形”為核心的美食標準初步建立。
對於中國美食家說來,“味”隻是美食的基本要求之一,成功的烹飪應當在“色、香、味、形”四個方麵都令人滿意。這一思想的提出者是春秋末期儒家學派的創建者孔子。他在《論語·鄉黨》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綠釉陶廚俑不得其醬不食。”這段話,非常清楚地提出了“色”、“香”(“臭”)、“味”(得其醬)、“形”(“割”)的要求,這正是中國烹飪強調食物的全麵形象這一突出特色的基礎,為後來的名廚和美食家所繼承和發展。除了這四大要素外,孔子還提出了其他更為苛刻的要求,如“不時不食”,是講食材食料需在最佳季節選用,例如河蟹要食秋高時節者之類又如“失飪不食”是講菜肴的火候必須適當,否則便拒絕進食。這些,也都成為後代烹飪的法則。可見,孔子的貢獻不僅在倫理、教育,在飲食方麵也功不可沒。
其三,初步建立了醫食相關的觀念。先秦時期的中國人已認識攝取食物同人的健康休戚相關。不衛生的食物攝入體內,或偏好某一種味道,攝食過多,均會引起疾病。相反,成功的烹飪,可以使人祛病延年。前引《論語·鄉黨》篇不僅講色、香、味、形,而且也講了許多食品衛生方麵的要求:①“食幢而饣壹,魚餒而肉敗,不食。”這是講不吃腐敗變質的食品。②“肉雖多,不使勝食氣。”這是講肉類食品與糧食製品的比例,孔子認為應堅持以糧食為主食,這正是千百年來我國一直遵循的飲食習慣。③“唯酒無量,不及亂。”這是講飲酒要有節製,雖無具體限量,但應以不醉為準則,既可避免行為不雅,又可保重身體。④“沽酒市脯不食。”這是講不要吃衛生達不到要求的沿街販賣者出售的食品。⑤“不撤薑食”,這是講孔子頓頓食薑,據注解這可能是為了避免食後口中異味,也有一定的殺菌的保健功能。⑥“不多食”,這是講不要飲食過量,暴飲暴食損傷身體。⑦“食不語”,這是講用餐時注意力集中,有助於消化。可以說,這七方麵的要求是非常精到的。《禮記·內則》也講述了許多類似的知識,如某種動物的某些部位不宜食用等,《周禮·天官》講到應根據季節變化調節食品口味:“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調以滑甘。”
先秦時期食器的選擇和餐宴習慣也很有特色,主要體現了貴族的地位差別。據《周禮》記載,天子每天要舉行一次宴會,逢特殊節日,則可一日三宴。宴席上有十二隻鼎,還有許多裝各種食品的容器,大概相當於十二道大菜和若幹小吃,用餐時必有樂隊伴奏和表演舞蹈。其他貴族都有相應的規定,也是相當奢侈,隻是鼎數及舞樂者人數要少一些。春秋以前,宴會的宗教色彩濃厚,同祭祀聯係在一起。到了春秋末期,原來的各種規定逐漸被廢棄,諸侯及其家臣享用越來越多的鼎食,宗教性的活動也見減少,這被孔子稱為“禮崩樂環”。貴族追求珍稀美味成風,食物越來越挑剔,《呂氏春秋》中有一篇專講飲食叫作《本味》,其中列舉了許多這類山珍海味,如“猩猩之唇”、“獾獾之炙”、“燕之翠”、“述蕩之擊”、“旄象之約”等等,遠遠超過了《周禮》等書的記述,有很多珍禽異獸已難知其詳。追求食料的珍稀以及宴會的排場,後來都成為中國食文化中貴族食俗的特點。
秦王朝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中央集權專製的大帝國,至唐代,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到鼎盛階段,國內務民族相互融合,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交流日益擴大。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庖廚畫像磚烹飪文化進入了一個穩步發展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