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辨別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在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省略的情況比較常見,這種省略句中成分的,叫省略句。閱讀文言文時,判斷句中成分有無省略,要結合上下文的意思或具體的語言環境去確定。下麵就常見的句子成分省略作扼要的例釋。
1.省略主語。文言文中主語省略大致有承上省略、蒙後省略、對話省略等幾種情況。
2.省略謂語。謂語是句子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不應省略,但在文言文中,也常有因承接上文和呼應下文而省略的。
3.省略賓語。在動詞後的賓語和介詞後的賓語常常省略,省略的賓語大都由代詞“之”充當。
4.省略介詞被省略的介詞常為“於”和“以”等。
5.省略了介詞“於”,當“在”講。
介賓結構“以骨”前,“投”的賓語是代詞“之”可省略。
怎樣辨別文言文中的倒裝句
為了引起讀者注意或加強表達效果,把本應放在後麵的語序提到前邊來,就形成了倒裝句。在文言文中,主語和謂語,動詞和賓語的位置常有改變。在閱讀文言文時,一定要將“倒裝句”還原為“正裝句”,這樣,理解和翻譯就簡便了。
1.賓語前置。一般說來,賓語都在謂語的後麵,而文言文中常將賓語提到謂語的前麵。賓語提前有下述三種情況。
(1)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誰”、“何”、“安”等)作賓語的時候,賓語要提到謂語之前。例如:子何恃而往?可譯為:您憑什麼去呢?
疑問代詞“何”提到謂語“恃”之前。“何恃”即“恃何”,憑什麼?
(2)在否定句中(用不、末、毋、莫等),代詞作賓語的時候,這個賓語提到動詞謂語的前麵。例如:古之人不餘欺也。可譯為:古人沒有欺騙我們啊!
代詞“餘”提到動詞謂語“欺”之前。“不餘欺”,即“欺餘”,沒有欺騙我。
(3)用助詞“之、是”把賓語從動詞謂語的後麵提到動詞的前麵。“之、是”成為賓語提前的標誌。例如:何陋之有?可譯為:有什麼簡陋呢?
動詞“有”,賓語“陋”,借助詞“之”的幫助,“陋”提到“有”前。句中“這”無實義,不譯出。“何陋之有”即“有何陋?”
在前置賓語前加“唯”構成“唯……之……”“唯……是……”的格式,表示動作對象的唯一性。例如:唯是舉。可譯為:隻推薦有才能的人。句中“才”是“舉”的賓語 “唯才是舉”,即“唯舉才”。
2.謂語前置。為了突出和強調謂語,加強語氣,謂語可以提到主語之前。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可譯為:你太不聰明了。
謂語“甚矣”提到主語“汝之不惠”之前,形成倒裝。謂語前置的現象不如賓語前置的現象較為常見。
怎樣把握文言文的疑問句式
常見的疑問句式有以下幾種:
1.用疑問代詞表疑問。這種情況與現代漢語大致語序相同,隻不過代詞與現代漢語不同罷了。但有的疑問代詞的位置與現代漢語不同,要多注意。
2.用疑問語氣詞表疑問。陳述句後麵用一個疑問語氣詞,就變成疑問句,有表示純粹的疑問要求回答的,也有表示反問的,常與語氣副詞一起用。有時疑問代詞與疑問語氣詞同時用。
怎樣把握賓語前置句
在文言文裏常把賓語放在動詞前麵,跟現代漢語不同。
1.在疑問句中,如果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往往提前。
2.在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往往提前。
3.疑問代詞作介詞的賓語,提到介詞之前。
4.用助詞“之”、“是”作為標誌,把賓語提前
怎樣把握文言文中的後置句
在文言文中,常見的後置句有三種:定語後置句,“於”字介詞結構後置句,“以”字介詞結構後置句。
1.定語後置句
修飾性的定語一般放在中心詞之前,古文言文中常將定語放在中心詞後麵,有時給後置定語加一“者”字,有時在後置定語之前加一“之”字來表示這種後置關係。
2.“於”字介紹結構後置句“於”組成的介詞結構原是作狀語的,文言裏經常放在動詞
或形容詞的後麵補語的位置上,翻譯時要倒過來。
用“於”組成的介詞結構也有放在謂語前麵的,跟現代漢語的位置相同,多用於作動賓詞組的狀語。
3.“以”字結構後置句
用“以”組成的介詞結構一般放在謂語前麵作狀語,跟現代漢語相同。但在動詞謂語後省去代詞賓語的情況下,“以”字介詞結構習慣地放在動詞後補的位置,翻譯時要倒過來並且補上代詞賓語。
怎樣把握文言文句法中常見的固定格式
文言句法中有些格式是固定的,或表疑問,或表反問,也有的表判斷,如“……者……也”式。熟悉了這種固定格式,就可以一望而知是表示什麼語氣的,所以要掌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