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作者的話(1 / 2)

唐朝有個詩人叫賈島,有一次騎毛驢經過朱雀大街,時值深秋,落葉飄零。他靈感一來,想出一佳句:“落葉滿長安”。他又苦苦地思索了一會,想起了上一句:“秋風吹渭水”。他那高興的樣子,簡直是忘乎所以,一不小心,竟然撞上了京兆尹劉棲楚的儀仗。他立即被抓了起來,拘留了一個晚上。但是,他並沒有因此吸收教訓,改正這個習慣。有一天,他到長安郊外野遊。美麗的自然風光,又引起了他的詩興。曲江池邊的樹旁,有許多鳥兒,在自由地飛翔,池子不遠的地方,有一座廟宇,這又使他觸景生情,寫下了一首詩。其中兩句是:“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他騎著毛驢,打著手勢,思考著到底是“推”字好呢,還是“敲”字呢?他又咪咪糊糊地闖進了大官韓愈的儀仗隊。韓愈是個詩人,當賈島抓來見他的時候,韓愈並沒有責怪他,而是告訴他,應該用“敲字”。就這樣,他們倆成了好朋友。而“推敲”也成立流傳千古的成語。“鳥宿池邊樹”,這說明鳥兒已經棲息在樹上了,也說明天已經黑了。“月下”,是說月亮已經出來了,也說明已經很晚了。既然是晚上,廟門自然已經關上,如何推得開呢?用“敲”子,既符合生活的實際,又給詩歌帶來了強烈的動感和美感。

據《唐詩紀事》記載,唐朝和尚齊己愛寫詩。有一次,他寫了一首《早梅》的詩,其中有兩句:“前村深雪裏,昨夜樹枝開”。寫好後,請他的朋友鄭穀提意見。鄭穀看了以後說:“樹枝”不能說明“早”,要是改為一枝,那就很好了。齊己虛心接受意見,該“樹枝”為“一枝”,後人稱鄭穀是齊己的“一字之師”。梅花在一個枝頭上開放,不僅表現了它不畏嚴寒的高潔品質,而且也說明了它是報春的、最早的鮮花。在大地寒冷,一花俏枝頭,多麼富有詩意,多麼富有美感。

筆者高校畢業後,又分配在高校教授寫作課。筆者寫作能力不高,為了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筆者一麵上課,一麵跟學生一起寫“下水文”,即記敘文、議論文、詩歌、散文等。多年來,也就積累了不少的文章或作品。詩歌的創作,尤為艱辛。有時一篇詩歌,改來改去,始終改不好,那隻好把它燒掉了。筆者寫的詩歌,沒有一篇是一氣嗬成。因此,筆者是一個笨人,要比別人花費千倍的時間、萬倍的時間,去修改自己的詩歌,直到修改到比較滿意為止。

筆者想寫一首農民的詩歌,首先想到的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傳了千年的、耳熟能詳的《憫農》的兩句: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筆者寫過一首《農民》的詩歌:

夏天農民在田地裏勞動,

汗水打濕了地裏的莊稼。

秋天他們用鐮刀收獲美滿,

幸福也在他們心中開了花。

這首小詩共四句,前兩句是從“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演變而來的。後兩句說明農民豐收,喜笑顏開,生活美滿,日子幸福。筆者雖然用了詩句的三級跳,大幅度地跨越,能給人們留下了豐富的想象,但是,筆者總感覺少了豐富的感人的藝術形象。後來,經過第二稿、第三稿、第四稿、第五稿地修改……終於把《農民》這首詩定稿下來。

現在將定稿的《農民》一詩,全抄如下:

咱農民那厚硬的雙肩上,

扛著一個火辣辣的紅太陽。

咱農民那寬廣的脊背上,

奔騰著無數條黃河和長江。

滾滾東去的黃河和長江水啊!

流走了無窮的歲月,

流走了不盡的時光。

滾滾東去的黃河和長江水啊!

卻流不走咱農民的豪情和壯誌,

卻流不走咱農民的憧憬和希望。

用咱那描龍繡凰的巧手,

畫美了城的模樣,

畫美了鎮的模樣,

畫美了村的模樣,

畫美了咱農民自己的模樣,

人民快點奔小康。

用咱那移山填海的巨手,

改變了地的模樣

改變了山的模樣,

改變了水的模樣,

改變了咱農民自己的模樣,

祖國明日更富強。

春種夏鋤。在炎熱的夏天,農民在田地裏勞動。農民的肩上“扛著一個火辣辣的太陽”;可見,農民被太陽烤得多麼難受了。而農民的脊背上,“奔流著無數條黃河和長江”,筆者運用積極誇張的手法寫出了農民的勤勞和艱辛。黃河和長江之水,能流走無窮的歲月,卻流不走農民的“憧憬和希望”。一代一代的農民,不是憧憬著過上桃花源林式的美滿生活和過上天堂美景式的幸福生活嗎?農民用自己描龍繡鳳的巧手,畫美了城、鎮、村的摸樣,和自己的模樣;農民用自己移山填海的巨手,改變著地、山、水的摸樣,和自己的模樣。農民在建設家鄉和建設祖國的同時,自己那高尚的心靈和崇高的思想,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