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旦評現場。
無數文人墨客聚集在此。
太守大人孔融坐在一旁的高台,與同僚相談甚歡。
當年許劭兄弟在汝南舉行月旦評,針砭時政評論詩文,一時間成為美談。
所以孔融也想仿其形式,在北海郡搞了一個月旦評。
他希望以這種形式廣納北海名士。
看到今天現在來了這個多人,孔融的心裏非常高興。
此時,劉辰和蔡文姬趕到現場,發現這裏早就已經人山人海。
無奈隻得找了一個靠後的位置觀看。
很快,三通鼓響。
北海郡名士管寧作為主持人走到了台上。
劉辰知道管寧是春秋時期齊國名士管仲的後代。
此人一生隱世,淡泊名利。
曾經有很多人想要聘他出世都被拒絕。
“割袍斷義”這個典故,說的就是他與華歆決裂的故事。
此時,管寧站在台上開口道:
“今日月旦評,廣邀天下名士前來。”
“凡在場者皆可上台展示才華。”
“文采出眾,思想卓然者,必當青史留名。”
話音剛落,便有一人拿著文章走上了台,並當著眾人的麵朗讀起來。
“桃生毛彈子,瓠長棒槌兒。牆欹壁凸肚,河凍水生皮。”
大概意思便是桃子長得像毛彈子,葫蘆長得像棒槌兒,牆壁斜著像挺著肚子,河川結冰像水生了皮。
詩詞念完,台下眾人發出一陣哄笑。
“好家夥,這首詩也太接地氣了吧!”
“毛彈子、棒槌兒,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家裏是賣雜貨的。”
台上作為主持人的管寧也是很無語。
本以為第一位上台的能開一個好頭,沒想到是這樣。
隻得硬著頭皮說道:“不得不說,你在平日生活中的觀察確實是細致,不錯不錯。”
接著,便將這位大詩人請下了台。
為了緩解尷尬,於是管寧繼續說道:
“接下來,還有哪位想要上台來?”
此時,又有一人拿著自己的詩詞上了台。
在眾人期待的目光中,那人緩緩開口道:
“大雪洋洋下,柴米都漲價,板凳當柴燒,嚇得床兒怕。”
噗~
一時間,台下的眾人都笑得合不攏嘴。
“好家夥,剛走一個賣雜貨的,又來了一個劈柴的。”
“哈哈哈,這到底是月旦評還是農貿市場。”
就連蔡文姬的丫鬟也笑得合不攏嘴。
她跟隨小姐多年,自然也讀過一些書。
“這些人的文學造詣,恐怕不及小姐的十分之一吧。”丫鬟揶揄道。
此時的蔡文姬偷偷看了身旁的劉辰一眼。
她知道劉辰是一介布衣,沒有讀過書。
擔心自己評價的太多,會讓劉辰感到自卑。
於是便偷偷用胳膊戳了丫鬟一下。
丫鬟立刻明白小姐的意思,閉上了嘴。
好在此時的劉辰臉上並沒有任何反應,蔡文姬也鬆了一口氣。
但是她不知道的是,此時劉辰的心中卻非常開心。
看來,這北海郡的月旦評水平確實沒有辦法跟汝南相比。
自己如果上台的話,一定要好好斟酌一番,選一首千古名篇。
就在此時,第三位文人走到了台上。
當著眾人的麵吟誦詩詞道:
“大明湖,明湖大,大明湖裏有荷花,荷花上麵有蛤蟆,一戳一蹦躂。”
聽到這首詩,台下的所有人都笑噴了。
“好家夥,又來了個賣水產品的,看來真的是到了農貿市場。”
“一戳一蹦躂,笑死。”
“雖然是事實,但是我總覺得哪裏不對。
此時,台上的管寧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當初他受到孔融的邀請擔任月旦評主持人,本想著能夠點評許多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