簫柏再次閉關了,就用追追帶回來的屍體。那具屍體就是簫柏或者說大多數人一隻以為是這個時代體形最大的生物——雷龍的,雖然後來它第一的名頭被震龍取代了,但是它恐龍時代第一大個子的名頭卻依舊深入人心。
對於雷龍,簫柏還專門調查過它,並不是因為關於它是否是這個時代最大恐龍這個問題,而是因為關於雷龍是否叫雷龍這個問題還有一段曲折的曆史。
19世紀60年代,美國正處於開發大西部的高潮,加上加利福尼亞州的淘金熱,使成千上萬的人湧向西部。隨著大規模的開發,不斷傳出發現大量的大型骨骼化石的消息。於是引出了科學史上的一段奇聞與佳話,即所謂“第一次化石戰爭”,也就是兩位著名的古脊椎動物學家為爭奪化石的文攻武鬥。這兩位科學家就是費城的愛德華·德克林·柯普和耶魯大學的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其中著名一役就是“雷龍換頭”,換頭役的前奏是“迷惑的雷龍名字”。
1879年第一次化石戰爭中,馬什這位老大的幾個小弟在懷俄明州采到了兩架無頭骨的不完整的蜥腳類恐龍骨架,他為了搶先發表,就匆忙地給這兩架骨架起了個“雷龍”的名字。然後開動全副宣傳機器,進行文攻:
“我們驚奇的發現了這種巨大的恐龍,它身體笨重、四肢發達,有長長的脖子和尾巴。這種恐龍重達30至35噸,而大約體長21至26米,它的脖子比身體長,竟達6米!它的尾巴大約長達9米;它可能可以用腳後跟支撐而站立起來,那真是高聳入雲……它可能生活在平原與森林中,並可能成群結隊而行,當一大群雷龍從遠處走來時,一定是塵土蔽日響聲如雷,所以馬什博士將其命名為雷龍。”
一時間,雷龍絕對是家喻戶曉,轟動一時。直到今日,據中國恐龍網做的調查,最公眾的恐龍偶像,依然是雷龍,之後才是霸王龍。有一份問卷是如此:問:“請問您知道什麼恐龍?”答:“那種脖子長長的什麼來著,雷龍,我隻知道這種了,《十萬個為什麼》裏麵有這插圖。”可見,雷龍之深入人心。
可是馬什在兩年前已將一個蜥腳類恐龍的骨骼命名為“迷惑龍”。當時他發現了一個非常大的恐龍脛骨,巨大得令馬什感到十分迷惑,鬱悶,於是命名為Apatosaurus,其拉丁文原意就是“迷惑”的意思。
不幸的是,後來馬什發現,這兩次命名的實際上是同一種恐龍。按照國際動物命名法之命名優先權,後來命名的雷龍的學名是無效的,應該叫迷惑龍。
對於雷龍不叫雷龍,當時簫柏可還是好笑了好久的,而後來雷龍換頭的故事也讓簫柏捧腹了好久。
1883年,上述兩架不完整的骨骼已修理完畢,要進行裝架展出。但沒有頭,怎麼辦?馬什根據自己的主觀猜測,給它裝上了圓頂龍的頭骨。1915年,美國化石采集家厄爾·道格拉斯在猶它州卡內基化石坑發現了一副比較完整的蜥腳類恐龍骨架,非常可能是迷惑龍,最重要的發現了其頭骨的部分骨骼。經研究,卡內基博物館的館長以及研究人員提出,應該把裝在迷惑龍骨架上的圓頂龍頭骨取下來,換成梁龍的頭骨。但當時證據還不夠充足,所以遇到了古生物學界的一些權威人士的反對,比如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的奧斯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