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牛(羊)的解剖生理特征
(一)運動係統
牛(羊)的運動係統由骨、關節和肌肉3部分組成。它們在神經係統的支配下,相互配合,起著運動、支持和保護作用。
1.骨 由骨膜、骨質、骨髓和血管神經構成。骨的化學組成包括有機質和無機質。
有機質主要是骨膠原(蛋白質),使骨具有彈性和韌性;無機質主要是鈣鹽(磷酸鈣、碳酸鈣等),使骨具有堅固性和脆性。
2.關節 骨與骨之間相互連接的部位稱為關節。通常所說的關節是指滑膜連接,包括關節麵、關節軟骨、關節囊和關節腔4個部分。
3.全身骨骼組成 分為頭部骨骼、軀幹骨骼、四肢骨骼。
4.肌肉 肌肉屬於橫紋肌,因其附著於骨上,故又稱骨骼肌。每塊肌肉都是一個器官,都具有一定的形狀和功能。動物體肌肉的形狀多種多樣,根據形態可分為長肌、短肌、闊肌和環形肌等。
(二)被皮係統
被皮係統包括皮膚和皮膚衍生物,後者包括毛、皮膚腺、蹄、角等。
1.皮膚 皮膚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構成。皮膚包被身體,既能保護深層的軟組織,防止體內水分蒸發,又能防止有害物質侵入,是機體和周圍環境之間的屏障。
2.皮膚衍生物
(1)毛:是一種角化的表皮結構,起保護作用。
(2)皮膚腺:包括汗腺、皮脂腺和乳腺。
(3)蹄:是指(趾)端著地的部分,由皮膚演變而成,包括蹄匣和肉蹄2部分。牛(羊)是偶蹄動物,每肢有2個主蹄和2個懸蹄。
(4)角:是皮膚衍生物,套在額骨的角突上。角表麵環狀的隆起稱角輪。母牛角輪的出現與懷孕有關,每一次產犢之後,角根就出現新的角輪。牛的角輪僅見於角根,羊的角輪明顯,幾乎遍及全角。
(三)消化係統
消化係統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兩部分。消化管由內向外分別為黏膜、黏膜下層、肌層和外膜。
1.消化器官
(1)口腔:為消化器官的起始部,具有采食、咀嚼、辨味、吞咽和分泌消化液等機能。
(2)咽:位於口腔、鼻腔的後方,喉和食管的前上方,是消化和呼吸的共同通道。
(3)食管:又稱食道,是將食物由咽運送入胃的肌質管道。
(4)胃:位於腹腔內,是消化管的膨大部分,主要作用是貯存食物,發酵和分解粗纖維,進行初步消化和推送食物入小腸。胃壁結構分為黏膜、黏膜下層、肌層和漿膜4層。牛(羊)的胃是由瘤胃、網胃、瓣胃和皺胃4個胃室聯合起來形成的,故稱多室胃(複胃),其中前3個胃的胃壁上無消化腺體存在,不分泌胃液,主要起貯存食物、發酵分解纖維素的作用,稱前胃;第4個胃有消化腺分布,能分泌胃液,具有化學消化的作用,故又稱真胃。
(5)小腸:是食物進行消化吸收的最主要部位,前接胃的幽門,後以回盲口通盲腸,包括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3段。
(6)肝、膽囊和胰:肝是體內最大的腺體,棕紅色、質脆、呈不規則的扁圓形,位於膈後。膽囊位於肝門的下方,可貯存和濃縮膽汁。胰位於十二指腸的乙狀彎曲中,質地柔軟,有一條胰管直通十二指腸。
(7)大腸:包括盲腸、結腸和直腸3段,前接回腸,後通肛門。
2.消化生理
(1)消化方式:消化器官完成消化的方式主要有3種:一是機械性消化(物理性消化),如咀嚼、蠕動等;二是化學性消化;三是生物學性消化。上述3種消化方式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係、互相影響並協同進行的。
(2)消化道各部位的消化特點:
①口腔。主要進行機械性消化和部分化學性消化。如采食、吸吮、咀嚼、混合唾液和形成食團等。
②咽和食管。是食物通過的管道,食物在此不停留,隻是借咽和食管運動向後推移,不進行其他消化。
③胃的消化。瘤胃是牛、羊進行生物學消化的主要部位。網胃相當於一個“中轉站”,一方麵將需反芻的飼料返回瘤胃,另一方麵將較稀軟的飼料運輸到瓣胃。瓣胃相當於一個“濾器”,收縮時把飼料中的較稀軟的部分送入皺胃,繼續進行化學消化,而把粗糙部分留在瓣胃葉片間揉搓研磨,以有利於下一步的繼續消化。反芻是反芻動物的重要生理機能,是複雜的反射動作,包括逆嘔、再咀嚼、再混合唾液和再吞咽4個過程。反芻的意義不僅可以使食物得到充分咀嚼,混合唾液,中和胃內容物發酵時產生的有機酸,而且可以排出瘤胃內發酵產生的氣體,促進食糜向後部消化道推進。瘤胃微生物發酵產生的氣體部分通過食管排出的過程,稱為噯氣。噯氣是反射動作。
④小腸的消化。小腸的消化在整個消化過程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小腸內的化學性消化主要包括胰液、膽汁和小腸液的作用。小腸運動的基本形式有分節運動、鍾擺運動、蠕動和逆蠕動。
⑤大腸的消化。主要靠微生物進行生物學消化。大腸運動與小腸相似,但速度緩慢,強度也較弱,有時可出現數段腸管都進行的很快的蠕動運動,稱為集團蠕動,以推動食糜盡快後移。
由於大腸和小腸的運動,內容物在腸腔內移位而產生的聲音稱為腸音。小腸音如流水音或含漱音,大腸音因腸腔寬大而似雷鳴音或遠炮音。通過對腸音的聽診,可了解腸的運動狀況,對動物臨床疾病診斷有重要意義。
(3)吸收:不同的部位,吸收的速度不同。小腸是主要的吸收部位;口腔和食管基本上不吸收;前胃可吸收大量短鏈脂肪酸和氨;大腸主要是吸收水分和鹽類。
(4)糞便的形成和排糞:食糜經消化吸收後,殘餘部分進入大腸的後段,逐漸濃縮形成糞便,最後運至直腸,通過排糞反射排至體外。脊髓是排糞反射的基本中樞,故腰薦部脊髓損傷常導致排糞失常。
(四)呼吸係統
1.呼吸器官
(1)鼻腔:鼻腔被鼻中隔分為左右兩半,前方有鼻孔和鼻翼,後方有鼻後孔。
(2)咽:是消化和呼吸的共同通道。
(3)喉:喉是呼吸通道,也是發聲器官。喉位於下頜間隙後方、頭頸交界的腹側,前方通咽和鼻腔,後接氣管。
(4)氣管和支氣管:為圓筒狀長管,由軟骨環構成支架。氣管位於頸、胸椎腹側,前端接喉,後端進入胸腔中,在心底背側分為左、右2條主支氣管,分別經肺門進入左右肺。
(5)肺:肺位於胸腔內、縱隔兩側,左右各一,右肺通常大於左肺,兩肺占據胸腔的大部分。可分7葉,即左尖葉、左心葉、左膈葉、右尖葉(又分前後兩部)、右心葉、右膈葉和副葉。獸醫臨床常將左肺心切跡作為心髒聽診部位,上界約在肩關節水平線稍下方。
2.呼吸生理 呼吸是牛(羊)生命活動的重要特征,其全過程分為肺通氣、肺換氣、氣體運輸和組織換氣4個環節。肺通氣依賴於吸吸運動而發生,肺換氣和組織換氣依賴於呼吸膜和氣體分壓差而發生,氣體運輸依賴於循環中的血液。肺通氣和肺換氣2個環節全稱外呼吸,組織換氣又稱內呼吸。肺換氣和組織換氣統稱氣體交換。
(五)泌尿係統
1.泌尿器官 泌尿器官由腎、輸尿管、膀胱和尿道構成。腎是泌尿器官,主要作用是生成尿液。輸尿管、膀胱和尿道分別是輸尿、貯尿和排尿器官。泌尿係統的功能是排出體內的代謝產物。
2.泌尿生理 尿的生成過程包括2個階段,先是腎小球的濾過作用而產生原尿,再經腎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分泌及排泄作用而生成終尿。
獸醫臨床工作中,根據滲透性利尿的原理,使用一些不易被腎小管重吸收的藥物,增加原尿溶質濃度,可達到利尿消腫的目的。
(六)生殖係統
1.生殖係統構造
(1)雄性生殖係統:由睾丸、附睾、輸精管、副性腺、尿生殖道及其附屬器官(精索、陰囊和包皮)組成。睾丸的主要作用是產生精子和性激素,附睾是精子進一步成熟的地方。
(2)雌性生殖係統:包括卵巢、輸卵管、子宮、陰道、尿生殖前庭和陰門。
2.生殖生理
(1)雄性生殖生理:公牛(羊)的性反射共有4種:陰莖勃起反射、爬跨反射、抽動反射、射精反射。精液是睾丸、附睾和副性腺的混合分泌物,由精子和精清2部分組成。精液黏稠不透明,具有特殊氣味,pH值為7.0~7.3,滲透壓與血漿相似。每次交配時的射精量,牛通常為2~10ml,羊為1ml。精子的運動有3種形式,即直線前進運動、原地轉圈運動和原地顫動。隻有呈直線前進運動的精子,才具有受精能力。
(2)雌性生殖生理:家畜從一次發情開始到下次發情開始的間隔時間,叫發情周期(性周期)。根據母牛(羊)生殖器官發生的變化,可把發情周期分為發情前期、發情期、發情後期和休情期。
(七)心血管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