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充滿了神話傳說,雖非真正意義上的帝王,卻最受崇敬。
伏羲
伏羲氏,又作“宓犧”、“伏戲”、“包(皰)犧”,又稱“犧皇”或“皇羲”。。相傳,六千年前他生
於成紀,葬於淮陽,為古代東夷族首領。據傳他與其妹女媧氏婚配而孳生人類。他受到蜘蛛網的啟發,創
建婚姻製度、創製樂器,始做八卦。後人稱他為“人類的始祖”。太昊是對他的讚詞,意為與日月同輝。
他以德睦鄰,諸夷歸服。以龍為圖騰,團結個個民族。以龍命名八個龍官,分別治理海內。
帝堯
堯,傳說中部落聯盟首領。又稱陶唐氏,名放勳,史稱唐堯。原居今河北唐縣,後徙居太原。任部落聯盟
首領後再遷至今山西臨汾。相傳曾設天文官,觀察日月星辰變化以製定曆法、區分時令,用鯀治水。堯被
視為典範的仁君,勤儉樸素,辦事公正,喝野菜湯,穿麻布衣,住茅草房。堯重用賢臣,使其發揮特長,
製定曆法,安排農業生產。
經過堯幾十年的治理,九族和睦,四夷鹹服,天下太平。
晚年經多次考核,將君位禪讓給舜。一說他後因德衰,為舜所囚,並奪其位。
商周
鼎盛的青銅時代,兩位開國之君先後開創了兩大奴隸製王朝。
湯
湯,又稱“天乙”、“成湯”、“武湯”、“武王”或“成唐”,甲骨文稱“唐”、“大乙”、“高祖乙
”,姓子名履。商朝的建立者。本為商部落首領。與有辛氏通婚,不計較貴賤,任用伊尹和仲虺為左右相
,為滅夏積聚力量。先後滅鄰國葛(今河南寧陵北)及夏的盟國韋(今河南許昌東南)、顧(今河南範縣
東南)、昆吾(今河南許昌東南)等。曆十一戰而後滅夏,建立商朝。他在商朝初期以寬厚治民,國力強
盛。
武王
周武王,西周王朝的建立者。姬姓,名發。他繼承其父文王滅商遺誌,重用薑尚及周公、召公、畢公等臣
,並乘商朝大軍在東南的機會聯合西南各族率軍東攻,大敗商軍於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一舉滅商。
建立西周,定都於鎬(今陝西西安灃河東)。在位三年,病死,終年九十三歲。
隋唐
繼秦漢以後又一次統一,封建王朝的頂峰,經濟與藝術空前繁榮。
隋文帝 楊堅
隋文帝
(541—604)隋朝建立者。名楊堅,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北周時世襲隋國公。女為宣帝後
。靜帝幼年即位,他任丞相,封隋王。大定元年(581年)廢周建立隋朝。開皇七年(587年)滅後梁,九年
(589年)滅陳,統一全國。經濟上繼續推行均田製,整頓戶籍,搜檢隱匿戶口,使國家掌管的納稅人丁數
量大增。政治上確立三省製,簡化地方行政機構,初創科舉製,廢九品宮人法,加強中央集權。仁壽四年(
604年)為太子廣(煬帝)所殺。
唐高祖 李淵
唐高祖
(566—635)即“李淵”。唐朝建立者。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一說隴西狄道人;一
說
钜鹿人。家世為北周、隋貴族,襲封唐國公。大業十三年(617年)任太原留守。乘隋末農民大起義使
隋王朝
土崩瓦解之機,起兵反隋,破長安,立煬帝孫侑為帝。次年逼侑遜位,建立唐朝。在位九年,傳位次子
世民,自立為太上皇。
唐太宗 李世民
唐太宗
(599—649)即“李世民”。唐朝皇帝(626—649)。李淵次子。勸父反隋。李淵稱帝時,任尚書
令,封秦王。曾鎮壓竇建德、劉黑闥等起義,滅薛仁杲、王世充、梁師都等割據勢力。武德九年(626年)
發
動玄武門之變,得為太子,旋繼帝位。在位期間,繼續推行均田製、租庸調製和府兵製。加強法治,製
定典
章製度,重視官吏的選舉與考核。修訂《氏族誌》,規定憑官爵高低定等級,完善科舉製度,給庶族地
主以更多
的進身出路。他虛心納諫,知人善任。寬刑省賦,發展生產。統治期間,有“貞觀之治”美譽。貞
觀四年
(630年)擊敗*,發展西域交通,促進中西貿易及文化交流,後被鐵勒等各族統治者尊為“天
可汗”。曾以文成公主遠嫁吐蕃,促進其經濟文化發展,加強漢藏友好。晚年連年用兵,加重賦役,階級矛盾
有所加深。
宋
倍受周邊民族困擾的朝代,不斷退讓以求平安,最後連偏居一隅的地位也喪失了。
宋太祖 趙匡胤
宋太祖
(927—976)即趙匡胤。宋朝創建者(960—976)。涿州(今河北涿縣)人。原為後周殿前都點
檢。
建隆元年(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後周政權,稱帝於開封,建宋朝,史稱北宋。自建
隆三年
(963年)起采取“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略,攻滅荊南等南方割據政權,且在北方要地駐兵防守。又
以杯酒釋兵
權等策,削奪禁軍宿將及藩鎮兵權。改革官製,以文臣出任州縣長官。中央增設副相(參知政
事),又使樞密使、三司使分掌兵財,以分相權。在位時加強中央集權,結束了藩鎮割據局麵,但其重文輕
武、“守內虛外”的方針,對宋代的“積貧積弱”有較大影響。
宋真宗 趙恒
宋真宗
(968—1022)北宋皇帝(997—1022)。名趙恒,原名趙德昌,太宗第三子。曾被封為韓王、襄王
、壽王。後立為太子。統治前期的鹹平、景德年間因勤於政事,
經濟發展,號稱治世。但景德元年(1004年
)遼國進犯澶州,真宗親征,澶淵之役訂城下之盟,開創納歲幣求和苟安的先例,以物質換取和平,加重
了人民的負擔。後期任用王欽
若大興祥瑞,東封泰山,西祀汾陽,又廣建佛寺道觀,勞民傷財,導致社會矛盾
激化.1022年病逝於忭京宮中延慶殿,終年五十五歲,在位二十五年,葬於永定陵。
宋英宗 趙曙
宋英宗名趙曙,太宗曾孫,濮王允讓之子。仁宗無子,英宗幼年被任宗接入皇宮撫養,賜名為宗寶。1050
年為嶽州團練使,後為秦州防禦使。1055年立以為嗣。英宗在位期間,任用舊臣韓琦等人,不想改革,但
與遼國和西夏沒有發生戰爭。1067年,病逝於宮中福寧殿。在位四年葬於永厚陵,陪葬有高後、狄青、楊
延昭等。
宋徽宗 趙佶
宋徽宗
(1082—1135)北宋皇帝(l100—1125)。名趙佶。統治期間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權閹,貪汙橫
暴,
掠奪民財。又尊奉道教,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大興木土、廣建宮觀庭院,設局搜刮奇花異石,稱“花石
綱”。於京師築“艮嶽”,勞民傷財,導致農民揭竿起義。宣和七年(1125年)傳位給欽宗趙桓,自稱太上
皇。靖康二年(1127年)為金兵俘虜北去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至死不得歸。工於書畫,以花鳥畫和
“瘦金書”書法名於世。書法初師薛稷,草書學黃庭堅。楷書瘦勁峻麗,有“屈鐵斷金”之譽,自成法度
,世稱“瘦金體”。傳世書跡有《真草千字文》、《臨寫蘭亭絹本》等。
宋高宗 趙構
宋高宗
(1107—1187)南宋皇帝。名趙構。徽宗子。靖康二年(ll27年)金兵俘徽、欽二宗北去後,於南
京
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拒絕主戰派抗金主張,南逃至臨安(今浙江杭州)定都,建立
南宋政
權。統治期間,雖迫於形勢以嶽飛、韓世忠等大將抗金,但重用投降派秦檜。後以割地、納貢、稱
臣等屈辱
條件向金人乞降求和,收韓世忠等三大將兵權,殺害嶽飛。1161年,金帝完顏亮撕毀和議,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