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休閑農業的由來和發展(1 / 3)

第一節休閑農業發展曆程

一、國外休閑農業的發展

休閑農業的產生和形成是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科學技術進步、經濟發展達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國外休閑農業的發展始於20世紀上半葉的都市農業,先後出現於歐洲、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至今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20世紀30年代在日本的有關文獻中就出現“都市農業”一詞,19世紀30年代歐洲就開始了農業旅遊。意大利在1865年就成立了“農業與旅遊全國協會”,專門介紹城市居民到農村去體味農業野趣,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作,或者在農民土地上搭起帳篷野營。100多年來,這種形式經久不衰,始終受到人們的青睞,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經濟和文化的一部分。

德國

德國休閑農業大致可分為市民農園、度假農場、鄉村博物館等三種類型。市民農園是德國休閑農業的代表。市民公園起源於中世紀德國的KlienGorden,人們在自家的庭院裏劃出一小部分作為園藝用地,享受親手栽培作物的樂趣。1919年,政府製定了市民農園法,成為世界最早市民農園法製化的國家。1983年,政府又修定了市民農園法。由此,市民農園也由生產導向的經營方向,轉向農業耕作體驗與休閑度假為主,生產、生活及生態三位一體的經營方式,並規定了市民農園五大功能:提供體驗農耕之樂趣;提供健康的食物;提供休閑娛樂及社交的場所;提供自然、綠化、美化的綠色環境;提供老年人最佳休閑的場所。德國市民農園發展迅速,其產值已經占到全國農業總產值的1/3。

德國度假農場起源於1960年,由於經濟水平下降,德國人尋求低價的休閑方式,而度假農場以其廉價的度假成本和良好服務,受到廣大市民的青睞。德國的度假農場經過40多年的發展,現在仍然非常繁榮,規模擴展到20000戶農場左右。

德國的鄉村博物館是根據不同年代的農宅房舍建築物、建築風格、農耕文物及生活方式,完全仿照複建。這種以鄉村農業曆史文化資源為主的休閑農業,既保存了曆史文物,還能使人們在回顧農業曆史進程中受到教育。目前,德國有80處鄉村博物館,而鄉村博物館大多由政府管理。

美國

1880年在美國北達克塔州建成了第一個“休閑牧場”。1925年,為加強與鐵路公司的聯係和整體推廣休閑農業品牌,許多地區休閑牧場紛紛成立協會。1970年,美國約有2000處以上成規模的休閑農場。目前,美國每年參加農業旅遊的人數達到2000萬人次。政府製定相關法律法規,以保障休閑農業的健康發展。經過30多年的迅速發展,美國休閑農業已經發展得非常龐大。在2000年僅美國夏威夷就有5500座農場從事農業旅遊,全州農業旅遊產值中1/3來自農產品的直接銷售。而2001年美國內務部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局(FWS)對休閑漁業調查顯示,休閑漁業對全社會的直接或間接經濟效益達到1160億美元,給全國各地創造了106.8萬個工作機會,創造了415億美元的總消費,為聯邦和地方提供73億美元稅收。20世紀末,美國家庭農場在數量上的比重上升至89%,有81%的耕地麵積,83%的穀物收獲量,77%的市場銷售額,其農場的平均規模為15617公頃,由此可見美國的休閑農業巨大的經濟潛力。

荷蘭

荷蘭是一個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國家,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千米435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土地和農業資源相對貧乏。其農業是歐洲國際化、專業化、優質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主要以設施園藝和畜牧業著稱,為全世界第三大農業出口國,某些農產品如蔬菜、花卉、豬肉、馬鈴薯、雞蛋等出口量均居世界第1位。荷蘭休閑農業主要形式為家庭農場,而家庭農場集約型經營方式使得荷蘭的休閑農業取得成功。20世紀70年代後,荷蘭農場數量減少了1/4,同期玻璃溫室的麵積卻增加了91%;溫室農場平均麵積從3664平方米擴大到9495平方米。在荷蘭,政府建立了強大的物流係統,近25%的物流屬於農業物流。荷蘭農產品加工體係的發展以及精深加工的工藝使得荷蘭的都市農業產品遠銷海外。荷蘭依靠其強有力的技術基礎已成為世界第三大食品和農業產品出口國,僅次於美國和法國,其農產品的75%供出口,每年給荷蘭帶來大約390億歐元的收入。農業在其國內生產總值中的貢獻率約占12%,生產總值達到330億歐元,休閑農業為國民收入和就業的貢獻率分別為3%和31.6%。觀賞植物的栽培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銷售額已達45億歐元。

日本

日本是一個土地資源十分有限的島國,但其休閑農業相當發達。日本各地休閑農業經營者們成立了協會,利用富有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和各種具有特色的服務設施,吸引了大批國內外遊客。旅行社開發了豐富多彩的農業旅遊產品,組織旅遊者春天插秧、秋天收割、捕魚撈蝦、草原放牧、牛棚擠奶等活動,深受廣大遊客的喜愛。

日本的休閑農業主要類型有:農業公園、農業特區、農業觀光園、家庭農莊等。①農業公園。農業公園是日本城郊出現的一種休閑型農業——設施型農業,即在一定範圍內運用現代科技與先進的農藝技術,建立現代化的農業設施,一年四季生產無公害農副產品。由國家農業部開發建設,主要資金來源於國家和地方財政。大阪市城郊的農業公園內有各種農業生產分區,根據植物種類和生產方式而定。有葡萄園、梨園、玫瑰園等,可供市民采摘作物或觀賞。在玫瑰園中,收集了國內外400多個玫瑰品種,顏色各異,花枝招展,令人賞心悅目。園內的熱帶植物溫室,將各種奇特的植物品種展示給大家,讓人盡享自然之美。園內還建有民間藝術交流廳,所有藝術品的原料均來自於農業產品,如幹花、麥秸、樹皮等,賦予了農業生產的文化色彩。此外,還有各種娛樂和餐飲設施等。②農業特區。農業特區是日本通過土地流轉規模開發山地農業,其目的是利用山區農地開展農村和城市間的交流活動。一是建立城市學校培訓教育基地,為城市中的學校開展有關農業生產的實地教育,讓學生親身插秧、收割,體驗農業生產。二是將小塊土地租給城市居民,供其業餘時間勞作休閑。市民在周末和節假日來自己承租的土地上勞動,比如種菜、種花、插秧等,其他時間可委托農協代為管理。所有農產品歸自己所有。這種方式能讓市民在緊張的工作之餘放鬆心情,體驗自然環境,從中也能體會到農業生產的愉悅。③農業觀光園。農業觀光園是農戶合作製項目。觀光園以農田生產設施為主,配套建設有小木屋、會議室、餐廳等,接待城市來客。觀光園內建設各種小型農園,占地麵積在1畝(1畝約等於667平方米)以內。觀光園項目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農戶願意參加進來。觀光園主要依靠國家、地方政府和農戶投資。觀光園定期在媒體上進行廣告宣傳,此外還經常組織啤酒節和烤羊肉活動等。因此,農業觀光園在日本已被許多市民所熟知。④家庭農莊。家庭農莊完全是由農民或農場主從自身的農業資源中開發出來的休閑農業。一是小型家庭農莊,主要是開發具有獨特農村風味的產品,形成農莊的特色。二是大型農場開發經營的休閑農業,此類農莊主要是利用其自然條件創造優美的自然環境,並建設小型的動物園。

二、我國台灣地區休閑農業的發展

我國台灣地區休閑農業發展比內地相對較早,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萌芽,至80年代當地政府正式開始引導休閑農業,使休閑農業得以蓬勃發展,現在已成為台灣地區農業轉型發展的主要業態。縱觀台灣休閑農業的發展,主要經曆了5個時期。

(1)萌芽期(1980年以前)——觀光農園草創期

從1965年台灣地區成立第一家觀光農園開始。在此期間以觀光農園形態經營,由農民自發性嚐試,目的在於開放農園供人采摘而節省勞力,又可吸引遊客的興趣,從而達到增收的目的。此時期可說是農業受環境的影響及社會自然旅遊的興起,而形成產業創新模式的時期。

(2)成長期前段(1980~1989年)——休閑農業探索期

本階段從1980年台北市政府在木柵推行觀光茶園計劃開始,緊接著1982年台灣省政府執行“發展觀光農業示範計劃”,將觀光農業在省內推行。最具典型代表的是彰化縣農會東勢林場、台南縣農會走馬瀨農場、宜蘭縣香格裏拉休閑農場。台灣地區休閑農業的發展受到了三大農場的深刻影響,但是也在不斷地重新定位,並探索新的發展模式。